<p class="ql-block">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东方人类的故乡</p><p class="ql-block">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泥河湾向人们昭示:人类不仅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p> <p class="ql-block">泥河湾是河北省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二百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197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了大量旧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石块等。1924年9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考察内蒙古萨拉乌苏的返回途中来到张家口,会同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在泥河湾进行了短暂的地质考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杨钟健</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p><p class="ql-block">杨钟健(1897年6月1日—1979年1月15日),字克强,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人,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德日进,生于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德日进在中国工作多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桑志华</p><p class="ql-block">1914年,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的身份来到中国,从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调查工作 25 年,足迹遍及中国北方各省,行程 5 万多公里,采集地质、古生物标本达几十万件,创建了北疆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1923 年夏天,他和德日进从天津出发,联袂北上,发现和发掘了水洞沟遗址,使之成为中国最早发现、发掘和进行系统研究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对中国的史前考古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桑志华著有《中国东北的山区造林》、《华北(黄河及北直隶湾其它支流流域)十年查探记》《桑干河草原旅行记》,作为主要作者与他人合著了《华北及蒙古人种学上的探险记》《北疆博物馆的鸟类及北疆博物馆收藏的树木标本》。桑志华1914年来华,1938年回国,1952年在法国逝世。</p><p class="ql-block">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p><p class="ql-block">泥 河 湾 层</p><p class="ql-block">在桑干河两岸的河湖相地层中,巴尔博惊奇地发现了哺乳类脊椎动物化石。他推测,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很可能距今有百万年的历史。巴尔博把他发现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以“泥河湾村”命名为“泥河湾层”。</p> <p class="ql-block">小长梁遗址对研究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探讨小石器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长梁遗址作为我国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位于河北省阳原县、蔚县以及山西省的雁北地区,面积1015公顷,保护区内有200至300万年前的第四级标准地层。泥河湾地质遗迹分布于河北张家口阳原、蔚县一带,距北京100多公里。这里埋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大量旧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世界上其剖面最多、保存的最完好、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早更新世石器时代的遗地,它的考察发掘,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遗址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遗址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遗址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遗址保护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