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飞经

宝丽传媒有限公司

<p class="ql-block">《灵飞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小楷名作,全名《灵飞六甲经》。该帖书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墨迹残本共计四十三行,六百八十五字。无书者名款,旧传为钟绍京所书。据清代顾复 “麻纸三十幅”记载,完整的《灵飞经》应为当今残本的二十多倍,可知此经的原体量之大。</p> <p class="ql-block">《灵飞经》是一卷道家的经书。道家修行,主要讲性命双修。通常的修行方式有:金丹、存思、守一、导引、房中、宝精、服气、行气等。其中《灵飞经》讲的就是存思的修炼方法。存思法又叫内思法,即在入静的状态中存想各种神灵,用存想仙身的方法以求得道成仙。</p> <p class="ql-block">在唐代,佛教、道教都比较昌盛。无论统治阶层抑或平民百姓,信佛念经者人数众多,对佛、道教典籍的需求日渐加大。于是,就有人专门抄写经籍,供人诵读。通常,传抄经籍之事由两类人担任,一类是寺院僧侣,另一类是经生(亦称为写生或书手,系职业抄经人)。</p> <p class="ql-block">所谓的经生,绝大多数是具有较好的文字书写功底,但是在功名场上失意的人,其名不见于经传,生平行实更是无从稽考。迫于生计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只得凭借自己多年苦练而成的一点薄技,为人抄经糊口。经生及其作品的大量涌现,堪称是当时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写经需要特殊的笔,纸张的大小也必须合乎规制、带有竖格,并使用最准确、最正式的字体。</p> <p class="ql-block">《灵飞经》是盛唐时期精巧宫廷风格的典范。这幅小楷经卷是唐代皇室所供奉的,它与民间经生的作品及官府下发的写经作品从质量和档次上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其价值也决不能与其他写经等量齐观。</p> <p class="ql-block">其小楷平衡和谐,一笔一画都得到了完美的布置和书写。由于使用了长而尖的硬毛笔,每一笔都干净明快,起承转折也优美利落。</p> <p class="ql-block">书风近褚遂良一系,笔法轻灵从容、活泼松秀,带有一丝行书的意味,平易之中瞬息变化;结体态势舒展优雅,古朴平正又丰润劲练,笔画、墨色之间极富灵动俊逸之气。整幅书法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的简洁,是外在平衡与内在宁静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位无名书家焚香沐手之后,恭谨而熟练地在厚厚的白麻纸上抄录了这些文字,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笔下的墨迹会幸运地穿越一千多年时光,影响到后世的书坛,让人们为之激赏、为之赞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