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和塔

金色阳光

<p class="ql-block">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坐北朝南,占地946平方米。该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p><p class="ql-block">六和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现存七层砖砌塔芯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重建,外部十三层木檐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所建,形象成别具特色的"七明六暗"格局。六和塔是中国古代早期八角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西湖景观中最具建筑遗产价值的文化遗存。现存的南宋八边形双筒体塔身原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珍贵的物证价值</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坐北朝南,占地946平方米。该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p><p class="ql-block">六和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现存七层砖砌塔芯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重建,外部十三层木檐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所建,形象成别具特色的"七明六暗"格局。六和塔是中国古代早期八角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西湖景观中最具建筑遗产价值的文化遗存。现存的南宋八边形双筒体塔身原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珍贵的物证价值。</p> <p class="ql-block">六和泉出自塔后月轮山,与"西湖双绝"之一的虎跑泉同出一源,泉水清澈甘冽,只暖夏凉。因此在过去曾被用以饲养金鱼。有研究根据宋初著名诗人苏受钦的"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一诗,认为宋代时的杭州是人工饲养金鱼的发源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之地正是六和塔。至今,六和文化公园内仍留有金鱼苑。</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塔刹为葫芦形,置于八角攒尖顶之上。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遗物,由生铁铸成,高达3.55米,最大直径约为3米。</p><p class="ql-block">塔刹分为五级,刹座圆形,之上为两层覆盆、宝珠、葫芦、三叉戟形的宝顶,形制古朴、铸造精细,其上有元统二年(1334)的小楷铭文。三叉戟是佛教界的标志性法器之一,以示有强大的力量能够祛除种种障碍。葫芦谐音福、禄,含有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之涵义。宝珠为我国民间的吉祥八宝之一,被认为是美与光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净宇江天</p><p class="ql-block">"净宇江天"牌坊位于六和塔正门,前临钱塘江。牌坊上放置的"净宇江天"匾额最初为清代乾隆皇帝游历六和塔时题写,今佚。现有匾额为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刘海粟先生重新题写。"净宇江天"四字既有登高望远时眼见"居宇净丽、江天一色"之意,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与通达。每到春季,牌坊上的紫藤会开出如同瀑布般的花朵,为古老的六和塔带来崭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匾额为七位当代书法家分别题写。塔内原有清代匾额七块,为乾隆皇帝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故事场所,书中"鲁达圆寂"及"武松出家"等典故与六和塔有直接关联。</p><p class="ql-block">根据书中描写,鲁智深本名鲁达,与武松一起随宋江南下征讨方腊,武松在此役中病失左臂,功成后两人不愿接受朝廷封官,一起落脚六和寺。一天,钱塘江大潮来临,鲁智深不知浙江潮信,以为是战鼓响,随即出门迎战。众僧告知后,他想起师父智真长老"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明白此日是圆寂之日,于是沐浴拜别,在此圆寂。鲁智深死后,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于六和寺圆寂,寿至八十。</p> <p class="ql-block">四六和祈福</p><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年尾,六和塔都会举办"六和祈福"的平安祈福文化活动,设有集福、书福、拍福、送福、祈福等环节,开展除夕敲钟、绕塔祈福、祈福游园会等特色活动。</p><p class="ql-block">而六和塔是中国古代早期八角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之一,造型优美、结构严谨的六和塔见证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创造。六和塔是五代十国至南宋时期江南社会佛教流行的重要遗存之一,是承载"西湖文化景观"佛教内涵的代表性文化史迹。它所涵盖的丰富文化、科技、艺术信息以及所折射出的中华古典建筑艺术光芒,令世人瞩目。</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内现有南宋时期砖雕共174组,题材包括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以及回纹、云纹、团花等。雕刻技法采用了中、浅浮雕和线刻,具有轮廓清晰、立体感强、造型简洁、古朴洗练、生动活泼等特点,是宋代砖雕的精品,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专业著作﹣﹣北宋《营造法式》提供了直接的、珍贵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2003年,维护人员在塔内回廊甬道壁龛中发现白灰层覆盖下的精美壁画。据考证,壁画形成于明末、清末、民国初三个时期,内容涉及佛教、道教以及民间故事等题材,体现了六和塔文化元素的多元性。画中人物有衣袂飘飘的仕者,披甲持剑的武士,莲花座、宝伞顶的佛陀等。画面工整细腻,富有装饰性,是研究古代绘画及宗教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凸"钱江潮有"十万军声半夜潮"的壮观景象。登临六和塔,听涛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更易启发遐思,心领神会,体味万千意象。"六和听涛"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六和听涛 六和花事</p><p class="ql-block">牡丹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六和塔下栽培牡丹花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塔内南宋砖雕也有多种造型的牡丹图案。时至今日,春赏牡丹仍然是游赏六和塔的一大亮点。</p><p class="ql-block">四六和钟声</p><p class="ql-block">六和塔大铜钟位于六和塔东北侧,仿明代式样铸造。中国自古就有用钟声庆贺喜事,祈求平安的传统。如今每到除夕夜,到六和塔敲钟</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为吴越国国王钱弘椒为镇钱塘江潮而建,塔具导航作用。南宋隆兴二年(1164),高僧智昙重修,现存砖砌塔身即为南宋遗物。外部檐廊木构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399)杭州人朱智出资重修,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遗物。塔总高59.89米,为双套筒式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形,外观十三层。塔内须弥座上砖雕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六和塔建筑规范,基本格局及须弥座砖雕均与中国最早的建筑专业著作宋代《营造法式》(11-12世纪)相吻合,并揭示了中国佛塔的平面形式于10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发生了由四边形到八边形、由单筒体向双筒体结构的重大嬉变,对后代塔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前石牌坊为清代所建,上有乾隆帝题额"净宇江天"。</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公园内现存两块清乾隆带手书磅刻原物。一块"乾隆御碑"位于六和碑亭内,整碑通高4.35米,宽1.5米,正面游记题为"登开化寺六和塔记",记录游历时所见所感,左右两侧有"御笔"等字样,背面为鼓隆所作御诗。一块"乾隆诗碑"位于展厅庭院内,旁通高2.65米,碑身高1.85米,宽0.8米,四面均刻有御诗。</p><p class="ql-block">出亭解和六六和塔公园内现存两块清乾隆带手书磅刻原物。一块"乾隆御碑"位于六和碑亭内,整碑通高4.35米,宽1.5米,正面游记题为"登开化寺六和塔记",记录游历时所见所感,左右两侧有"御笔"等字样,背面为鼓隆所作御诗。一块"乾隆诗碑"位于展厅庭院内,旁通高2.65米,碑身高1.85米,宽0.8米,四面均刻有御诗。</p> <p class="ql-block">彩绘藻井位于南宋砖构塔身的塔心室内,拱顶内绘有云龙及龙凤等图样,以红、蓝为主调,或青龙盘绕,口吐火焰宝珠;或龙凤呈祥、云霞环绕;额枋间绘梅、兰、菊等花卉,各层菱角牙子、斗拱均施彩绘,历经现、当代多次修复,线条疏朗开阔,笔触细腻生动,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