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海口景山学校小学部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的7位老师们,于3月28日在608办公室进行了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一同学习,一同前进。</p> <p class="ql-block">备课内容: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p><p class="ql-block">主备人:王淑红老师</p><p class="ql-block">具体步骤:</p><p class="ql-block">1.教材分析</p><p class="ql-block">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志向与心愿”,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李贺《马诗》、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杨旭的《金色的鱼钩》。</p><p class="ql-block"> 学习本单元要能跟着课文讲述的故事体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p><p class="ql-block">2.学情分析</p><p class="ql-block">3.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4.教学重点难点</p><p class="ql-block">5.教法学法</p><p class="ql-block">6.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7.板书设计</p> <p class="ql-block"> 罗六莲老师:</p><p class="ql-block"> 到了六年级下册,我们所接触的文本,显然在材料组织上有更高级的“技巧”,也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到之前学过的方法,从阅读引向表达。除了单元中的总体安排,这个理念还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角落,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写法获得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感悟和启发,并能够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p> <p class="ql-block"> 赵艳艳老师:</p><p class="ql-block"> 《十六年的回忆》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就让学生思考: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与之相呼应的是“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从之前学过的文章中选取了一些开头和结尾的片段,通过分析讨论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里已经不仅仅限于句段层面的表达,而是已经上升到篇章结构的层面。开头和结尾作为篇章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值得学生去关注。这里也引导学生除了关注内容和体会感情,表达层面也要更留意开头和结尾。精彩的例子看多了,在思考中有所感悟,就会使自己习作的开头和结尾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更多提升。</p> <p class="ql-block"> 王湖老师:</p><p class="ql-block"> 教学时要将“阅读链接”教学的整体化设计中,尽量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之内,精心组织导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并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一定要抓住“学阅读、用阅读学”这一关键,充分利用文本情境,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特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p> <p class="ql-block"> 劳娜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次的单元习作是写“心愿”,从内容上来看,可以是对自己的、可以是对别人、也可以是对社会,目的就要引导学生记录生活,鼓励表达自我。从形式上来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表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叙写,看似自由,实际上对学生的关于习作形式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调动学生之前对于这一能力的知识经验和储备,根据习作的目的来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都是一次成长,一次收获。在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相互进步,让我们一起继往开来,奋力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