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少年时初见《红楼梦》,还是初中生的我,满眼只有那一群鲜亮亮的年轻人,目光追逐他们宴欢诗吟,心情跟随他们跌宕浮沉。曾陪着黛玉去葬花,边读边吟边拿出钢笔勾画出一副“黛玉葬花图”,那被老师没收了的画在纸上的图画早已遗失在消散的岁月里,但那瘦削的仕女手捧一袋香花荷锄而行之画面却像是被时光刻在了心上,历久弥新;曾陪着宝玉去怜香惜玉去感叹去品味那“水”与“泥”的论调,更去期盼宝与黛的美好结局;曾陪着大观园众姊妹吟诗品茶行酒令,随她们清秋吟菊,羡她们踏雪赏梅,还半懂不懂地在学校的一次赏菊活动后将那些菊花诗一股脑儿都邀请到我的作文里,得语文老师评语曰“不懂其意,乱加引用”。每每想及此处,不禁莞尔。初读《红楼梦》,读到了“痴”、读出了“才”,却懵懵懂懂读不懂书中的情。</p><p class="ql-block"> 再读《红楼梦》,已是三十出头的年纪,在单位宿舍里手捧“红楼”度寒冬。小院安静,尤其下班之后,同事都回家去了,在那只有小小幼女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沉浸于书中的世界,忘却了眼前飘飞的白雪带来的寒冷,忘却了心中由尘世烦嚣造成的无奈的伤痛,只沉浸于书中的聚散沉浮:在尤三姐拔剑自刎的刚烈里慨叹,在林黛玉陷于心机的无辜里怜惜,在四春的命运波折里忧伤,在香菱的不幸遭际里心痛不已,恨心机的可恶,感命运的无常,叹世事的不公……。既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又感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p><p class="ql-block"> 如今年已半百,又读《红楼梦》,却迷上了普普通通的刘姥姥,感慨着她为改变家境所做的种种努力,被她的生存智慧深深吸引,被她的母性光辉深深打动,成为了她的“铁杆粉丝”。</p><p class="ql-block"> 刘姥姥第一次到荣国府,是因为家庭生活艰难,陷于困境,想方设法特去寻求救助。得二十两银子,渡过难关。经一年辛勤劳作,家庭生活渐有起色。刘姥姥第二次到荣国府,是带着一年辛苦劳作丰收后的鲜货前往谢恩,继续维系与贾府的关系。这次进入大观园,以乐呵呵的扮丑表演博得贾府上下欢心,得一百两纹银厚礼,从而有了置地、做生意的基金,让家境逐步富足起来,之后,板儿也有了入学读书的条件。刘姥姥与贾府的第三次来往是在知道贾家败亡后,到狱神庙探望王熙凤。受凤姐所托,不辞辛劳、千里奔波、花尽银钱、赎出巧姐儿,使巧姐儿逢凶化吉,过上平安殷实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从书中听刘姥姥之言:“姑娘说哪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里都成了砒霜了。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从书中观刘姥姥之行:“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哪里夹得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刘姥姥就是书中出洋相的开心果,她既有农妇的淳朴节俭、率真自然、风趣滑稽、可亲可笑、憨态十足,又老于世故、精于算计,对于凤姐和鸳鸯的安排,她其实是心知肚明的。而她乐于扮丑,在表演中收获满园笑声,为自己的家庭带来更大利益,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实则大智若愚。所以,刘姥姥是书中大观园笑剧演出中的“大腕儿”。</p><p class="ql-block"> 跟我一起读书的孩子们这样夸刘姥姥这个“角儿”:“刘姥姥,你本色出演,真挚自然,不矫情;即使全体笑趴,你仍旧把持得当,不笑场,好样的!”“刘姥姥,你是用生命在演出,因为你知道演好了,家里的几年温饱就不在话下,强烈的动机激发出你强烈的表演热情;你也是在用真我演出,你不为富贵所惑,不妒恨,你淳朴、惜物,守本色,人品即戏品。”“刘姥姥,你幽默,你是有大智慧的。”</p><p class="ql-block"> 我让孩子们为智慧的刘姥姥贴贴标签,孩子们发现有太多的词语可以用在她身上: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人情练达、世事通透;能立足现实、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改善家境,是当之无愧的理家高手;精思熟虑,当家境有了起色就为孙儿打算:让板儿读书致远;善良重情、知恩图报、侠义淳厚,为救巧姐竭尽全力,既不怕路途遥远也不怕花尽银钱。</p><p class="ql-block"> 刘姥姥啊刘姥姥,你最令我着迷的就是你身上散发出的母性的光辉!为家庭,为他人。你永不失淳朴和善良!</p><p class="ql-block"> 三读《红楼梦》,同一本书,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就在于常读常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