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 1)北京话的形成

吕长鸣

<h1>【实用老北京土语】<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话的形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1年01月02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r><br>(一)<br><br>北京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商周以来,就是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史料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专家推算, 武王克商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这就是说,北京城见于史料的时间,距今已经有3千多年的历史了。<br><br>北京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曾长期作为国家的陪都、都城。</h1><h1><br>三千年前,北京城的前身蓟城,就是蓟、燕等诸侯国的国都。如果不将这段历史计算在内,只是从北京城作为辽国的陪都开始计算(公元938年),到现在北京城也已经是一座千年的古都了。从元朝开始,北京城真正成为了“天下之中”。历经元明清三朝、民国北洋政府和人民共和国,直到今日,依旧是国之都城。<br><br>由于北京城地处中国农业文化、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其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所以这里一直就是北方地区的文化、军事重镇。北方的游牧民族视北京城为问鼎中原、一统霸业的跳板;而中原民族则以北京城,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桥头堡和征讨他们的后方基地。<br><br>历史上北京城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主人”。并且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北京地区一直是诸夏混居的地区。夏商周以来,山戎、匈奴、契丹、鲜卑、蒙古、女真等民族都曾入主过北京地区,做过北京地区的主人。若把唐朝安禄山,也就是西域的粟特人统治北京地区的时间也算进来的话,少数民族统治北京地区的时间,估计不会少于中原汉族人统治北京的时间。<br><br>(二)<br><br>由于历史上北京地区的特殊性,各民族入主北京,必然将自己民族的语言、词汇带到北京来,与北京地区的土著语言相结合。所以老北京话虽是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但其形成是复杂的,既有中原地区汉人固有的语言,又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发音、词汇。辽、金、元等朝代的游牧民族入主北京的年代已久远,在北京的时间又相对较短,所以留下的词汇较少。对北京话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大清朝的满族统治者。清朝满族入主中原,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满族人自己的“家乡话”,便在北京地区扎下了根,逐渐与北京地区的土语融在了一起。需指出的是,大清国满洲八旗中的将士及其家眷,不单纯都是满族人,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少数民族融入进来。随意翻翻史料,有史可查的满洲八旗中,就还有蒙古族、高丽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安南人(越南)等等少数民族和藩属国人。</h1><h1><br>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原因,老北京话不但发音与北京的周边地区不同,同时还有许多取自于少数民族的词汇,最后形成了老北京话独有的词汇。如:蒙族的“胡同”;满语的“萨其马”、“瞎勒肋”、“各色”、“鹅淋”;回族的“乜贴”等单词都变为了北京土语中的独有词汇。还有一些不易考证的词汇。如“鼠迷”、“猫腻”等词汇,据说是回族(阿拉伯)语言词汇的译音;“耷拉”则是女真族的词汇直译。<br><br>(三)<br><br>老北京土语的形成,除了与大清国这些随龙入关,入主北京的少数民族有着直接的关系外,同时还与全国各个地区迁居到北京来居住的外地人有着直接的关系。<br><br>由于北京是“天下之中”,是一个超大城市,所以官僚阶层调动升迁、各地士子科举应试、全国客商寻找商机、外藩朝拜天朝等等活动都要聚集到京城,人员来往频繁。这些人里最后落户北京的也很多。<br><br>北京地区的移民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北方地区,如河北省、东北地区、山西省、内蒙古、山东省、安徽省等地,南方各省也有,但相对较少。如老北京城中的饭店、粮店、布店、绸缎庄多是山东人开办的;钱庄、杂货店多是山西人开办的,洋货店多是天津人、南方人开办的。</h1><h1><br>在京做官的外地籍贯的官僚,在京经商的商家,还在北京建有数百座各地会馆。即使到了民国初期,也就是上世纪20年代时,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各地在北京外城建立的会馆还多达三百多座。正因为如此,北京话中还有许多单词是随着这些移民的到来,传进了北京城,这些外地地方方言流入北京后,被居住在北京地区的市民所接受,丰富了北京土语中的词汇。<br><br>如山东省胶东地区方言中的“小力本”,东北地区的方言“白话”、“日头”、“老鸹”,河北东北部地区的唐山方言中的“忒”等等。日常生活中,北京地区的居民用北京的口音说出这些词汇,日久天长,这些词汇演变成为了北京土语里的词汇。<br><br>(四)<br><br>现在大家所认定的北京话,其主体发音、词汇到底形成于什么时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查找一些资料,觉得大多数专家认定老北京话的主体发音和词汇是满族人进入北京后形成的。对这种说法,我觉得是需要探讨的。我个人觉得老北京话的主体词汇和发音,其流行使用的年限可以上推至元朝。<br><br>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可以从当时流行在元大都地区的元杂剧中,看到老北京话的词汇、发音主体的使用痕迹。<br><br>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杂剧家关汉卿是元大都人(也有异议)。从关汉卿所创作的元杂剧台词中,可以看到有一些词汇,无论发音还是词义,都与目前流行使用的北京话相同。</h1><h1><br>举三个例子。<br><br>一是元杂剧《窦娥冤》的台词中有这样几句话:</h1><h1><br>“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这句话“问他”的意思就是“向他”,“我向他借了十两银子”。</h1><h1><br>“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这句话“早晚”的意思就是“已经到现在了”的意思。</h1><h1><br>“慢慢地寻思”。这句话“寻思”的意思“思考,想一想”的意思。</h1><h1><br>上面说的这几个词汇,目前还在北京地区流行。</h1><h1><br>二是北京话使用儿化音,元杂剧中也是使用儿化音的。</h1><h1><br>如剧本中 “媳妇儿守寡”、“张驴儿”、“你爷儿两个”、“想羊肚儿汤吃”、“这哭声儿”、“女孩儿端云”等等词汇都明确的使用儿化音,这种儿话音的使用,与现行北京话没有任何区别。<br><br>三是使用同样的敬语。</h1><h1><br>北京人在使用“你”字时,对年长者、尊者都使用“您”字,这一点应该说是北京人所特有的,全国人对此都认可。实际上“您”字在元朝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关汉卿的剧本《望江亭》的台词中,就已经使用了“您”字这个尊称了:“您孩儿每并无歹意,是孝顺的心肠。”<br><br>(五)</h1><h1><br>明朝是的北京话,与现在的北京话更无太大的区别了。</h1><h1><br>明朝有一本书,《宛署杂记》。成书的时间是1593年,比关汉卿生活的年代晚二百多年。这本书中较详细的记载了当时北京地区的方言土语。<br><br>《宛署杂记》的作者叫沈榜,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的知县。这本书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城的市井风俗,记载了当时北京地区的一些土语词汇,使我们直观的看到(听到)了四百多年前的老北京话。<br><br>《宛署杂记》书中记载了二三百个当时流行的北京土语词汇,我从中找出一百多个与现在使用没有任何变化的词汇。<br><br>“祖曰爷。祖母曰奶奶。父曰爹,又曰大。母曰妈。公姑呼儿媳曰大嫂、二嫂。儿妇称翁曰爹,姑曰妈。女婿称妻父曰爹,妻母曰妈。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母之母曰姥姥,呼舅母曰妗子。”</h1><h1><br>雇工称主曰当家的。痴人曰傻子。不明亮曰黑古董。语不佳日胡啗。语琐碎曰饶道。语不投曰劳叨。语无稽曰白眉赤眼。不理曰骚不答的。</h1><h1><br>不上紧曰疲不痴。提曰滴溜着。扶曰搊。扯曰拉。弃去曰丢。寻取曰找。放开曰撒。物之垂下曰邋喇。<br>人不修洁曰邋遢。事物不洁曰赃。富曰肥。着忙曰张罗。满曰流沿儿。慌张曰冒冒失失。事不谐曰不合节。单行曰溜着走。追随曰钉着他。</h1><h1><br>撅曰刨。上市曰赴集。浸曰泡。砌曰垒。水桶曰稍。烧酒曰烧刀。</h1><h1><br>头曰脑袋。背曰脊梁。项颈曰脖子。喉咙曰嗓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