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高兴

<p class="ql-block">父母无可替代,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俞敏洪在《奇葩大会》上曾说:“乡村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远远低于城市里尖子班的学生。”难道城市与乡村的孩子天生就有聪明、蠢笨之分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这些乡村留守儿童的智力、能力,之所以跟不上城里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引导。课后无聊,没有人陪伴,那就打游戏。不会做的题,没有人辅导,那就不做了。不理解同学的排挤,没有人沟通,那就暴力解决……被抛下的孩子,遇到的问题,比大人想象中要多得多。</p><p class="ql-block">这些父母也知道孩子需要他们,但他们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我拿起工作没办法抱你,放下工作又没法养活你,两相取舍,只能是工作。”他们试图用物质,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却不明白,父母的陪伴,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把孩子扔给老人,只能解决孩子的监护问题,却解决不了教育问题。上海一所外国语学校的校长曾说:“来面试的孩子里,若完全是由老人带的,我这里是不收的。”因为完全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大部分思维方式陈旧,很容易耍脾气。如果父母清楚隔代教育的种种弊端,却还将孩子完全抛给老人,这近乎是一种弃养。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说:“父母的责任,其实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为人父母,请不要再逃避责任,爱孩子,就给他陪伴!陪着≠陪伴,父母请学会高质量陪伴《2019年中国家庭亲子陪伴报告》显示,我国年轻夫妇,陪伴孩子的平均时间为每天3.2小时。乍一看时间并不短,但实际上,这3个多小时所谓的“陪伴”,绝大多数只能算“陪着”。47.6%的家长陪伴孩子的时候在做家务,38.4%的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玩手机。真正全身心陪伴孩子的时间,可能只有30分钟,甚至没有。</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一部公益短片《陪着≠陪伴》。影片中小女孩果果,遭遇了父亲“假装式”的陪伴。每次她玩玩具的时候,父亲就在旁边玩手机,对她不闻不问。有一天,她突然对父亲说:“爸爸,我想变成你的手机,因为你只爱手机。”这是多少孩子们的心声啊!逃过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却逃不过父母的敷衍。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琳赛·吉布森曾说:“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父母只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却不关心他的情感和想法,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会严重扭曲。”别让自己的懒惰,毁了孩子的一生。那到底什么样的陪伴,是高质量陪伴?奥巴马说过一句话:“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够以奥巴马的故事鞭策自己,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如何做到有效陪伴?趁着假期,将总是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一二年级有效陪伴策略:</p><p class="ql-block">一、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开始正式学习,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校园生活。这个时期,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在陪伴中,引导孩子形成好的习惯。生活上多给孩子机会,如做家务、买东西、问路等等。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沟通交际能力、阅读能力等。学习上,着重培养孩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注意纠正孩子的坐姿、握笔姿势。关注孩子的专注力、学习效率。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亲子阅读,培养阅读兴趣。课余时间,一起做手工、拼拼图、堆积木等,增进亲子感情。</p><p class="ql-block">三四年级有效陪伴策略:</p><p class="ql-block">三、四年级这个时期,孩子的学习难度加大,学业步上正轨。家长要提高要求,巩固孩子的一系列习惯。如坐姿端正、字迹工整、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对于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客观地批评指正,切忌呵斥、指责。在孩子形成一定自律意识的前提下,给孩子独立思考、学习的空间。不再事无巨细地为孩子辅导,而是对孩子的学习方法提出建议。如制定学习计划、复习、预习、做错题本、整理笔记等。挖掘、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讨论见闻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孩子的三观。</p><p class="ql-block">五六年级有效陪伴策略</p><p class="ql-block">五~六年级这个时期,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成型。家长可以进一步减少对孩子的作业辅导。对于孩子提出的疑难问题,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多引导孩子思考、提问,灵活思辨、举一反三。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面临小升初的压力,心态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多加鼓励、沟通。让孩子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考试,不慌乱,保持稳定心态。课余时间,不要完全用来复习、补课,而要适当娱乐。多带孩子一起户外运动、旅行,增长见识。</p>

孩子

陪伴

父母

学习

家长

教育

亲子

辅导

培养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