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百花洲影院旁边修了一条中山路通往八一公园的湖面长桥,围着曾经的蒋总司令的南昌行营,似乎感受到这长桥如同南昌历史那样曲曲折折。但在这碧波荡漾中近观一池湖水,半畦睡莲,远眺东湖中漂浮的“百花洲”和绿洲上绽开的嫣紫姹红,倒是荡涤至心,去烦安神的另一种惬意。穿过老树、繁叶、旧桥的曲径通幽,公园的景色豁然开朗,终于领悟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佳境。可惜我无暇翻阅史册,观赏美景,是来探访“共大角”,拜会传说中共和国最能干的“五0后”人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越过被拉直的“九曲桥”,迎面而来的是一棵法国梧桐。在这参天大树的掩映下,每逢周六都会簇拥着这么一批70上下的人群。他们大多数两鬓花白,眉眼低垂,一副副饱经风霜的脸,却掩饰不住他们特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锐气和幸福感。这就是著名的“共大角”,在节假日自娱自乐演出的时候,这些“共大人”人数可以高达70多位,绝大多数曾经是响当当的工人“老大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共大”,也就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年轻人几乎没有印象,但是对于共大最早的毕业生和在共大执教一生的年近八旬老人王锦祥来说,“共大”是他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种镌刻在心的情怀。他认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办的一所全新模式的大学。1961年7月30日,江西共大建校三周年前夕,毛主席专门为江西共大写了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通俗地说,共大办学目的是让普通的工人农民能读到书,学到知识和实用技术;让学生在学校也能得到劳动实践的机会。所以共大的创办得到社会上高度认可。后来,江西共大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但几十年后“共大”并没有销声匿迹,是因为有这些“共大”情愫的人还在,他们不会忘却的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曾有的经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