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案例描述的是2021年9月份,入读翠屏教育幼儿园小班的融合孩子小d。小d是轻度自闭症患儿,主要核心障碍是社交障碍,同时对声音敏感、缺乏安全感。因此班级教师在一日生活中会加强对融合幼儿关注和鼓励,同时在班级集体和小组活动中,引导普通幼儿与小d进行互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案例介绍:</b></p><p class="ql-block"> 集体教学活动后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入厕、喝水活动,小d跟着小朋友来到洗手池后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不愿意进厕所,老师陪同小d进厕所也会跑出来。老师在安慰小d后就带着小d进厕所,但小d一听见其他小朋友便后冲厕的冲水声,表现出身体颤抖和哭闹情绪,一直强调我要出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案例分析:</b></p><p class="ql-block"> 幼儿如厕能力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关注幼儿如厕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的生理健康、排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性保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d在如厕的过程中是有想上厕所的意愿,但小d害怕冲厕所的声音,所以不愿意如厕。如厕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幼儿生理成熟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小d适应在幼儿园如厕,我们需要根据小d情况进行声音脱敏训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案例处理:</b></p><p class="ql-block">1.及时抓住幼儿情绪转变的教育契机。 </p><p class="ql-block"> 融合孩子对于环境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当融合幼儿出现不安的情绪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情绪转变的教育契机,安定幼儿情绪,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老师及时的引导教育能够帮助并训练自闭症孩子,例如在融合幼儿如厕活动时出现不安情绪时,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情绪的转换,及时安抚幼儿情绪使其让幼儿情绪慢慢平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2. 创设舒适环境,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信任和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在外如厕对孤独症孩子来说是比较大的变化,首先幼儿对陌生环境的不信任和焦虑,其次幼儿经过多次在家如厕训练,已经熟悉家中的环境。以幼儿园的厕所为例,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环境创设上注重温馨、舒适,在厕所的瓷砖上,我们贴上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造型如长颈鹿、皮卡丘,喜洋洋等为形象,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相信孩子很快能适应新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3.根据幼儿个体设立训练方式。</p><p class="ql-block"> 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如厕情况,根据家长的反馈教师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如厕的行为,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因此父母教师一定要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知道她为什么拒绝入厕。</p> <p class="ql-block">(1)让幼儿熟悉幼儿园的坐便器。幼儿刚来到幼儿园的陌生环境,不习惯幼儿园的蹲便器和坐便器是正常现象,因此家长及时和老师沟通,家园配合共同鼓励帮助幼儿,同时老师可以在集体活动提前单独带幼儿先去幼儿园坐便器上坐坐。建立代币奖励,如果坐了可以让孩子玩什么或者吃好吃的。然后延长坐坐便器的时间,再到要求孩子小解,逐渐过渡到大解。</p><p class="ql-block">(2)便后冲水训练如果孩子害怕水溅或冲水的声音,可以推迟这个步骤,当他们更适应的时候再冲水。给孩子一个冲水提醒会很有帮助,比如“准备-各就各位-发射!”。其他选择是播放一些平静的音乐,掩盖冲水的噪音或用图片解释当厕所冲水时为什么会有噪音。当冲马桶时,逐渐让孩子靠近马桶也会帮助减轻他们的焦虑。</p><p class="ql-block">(3)积极鼓励、奖励机制在幼儿园里,当幼儿主动地告诉老师自己要小便时,我们会送他一颗五角星或一块糖作为奖励,同时也让其他的孩子感到,能自己主动和老师说要小便的,老师是很喜欢她的。入厕能力的培养是生活教育的一项内容,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培养中,我们应根据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措施,更要的是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以积极和鼓励为主。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轻松、自主地入厕。</p> <p class="ql-block">4.消除幼儿恐惧感,积极诱导。</p><p class="ql-block"> 除了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外,尽量避免不断地询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尿尿了吗?”“你今天有没有憋尿?”等类似的问法可能会强化孩子的焦虑心理,让孩子很没有“面子”,所以我们应给孩子一些时间克服暂时的困难,将孩子入厕真正当做一件平常事来看待。盲目的说教和忽视孩子的真实想法只能让尿裤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p> <p class="ql-block">5.多一点耐心和宽容,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老师在这个时候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支持,不责怪幼儿,和幼儿一起面对问题,增强幼儿的安全感,而不是着急教训孩子。教训孩子很可能使孩子因恐惧而更难入厕,并在心理上形成自己不能干、总是做不好的阴影,在入厕训练和孩子心灵健康发展中制造障碍。</p> <p class="ql-block">6.教师设计相关集体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健康常识。</p><p class="ql-block"> 可设计了一些短小的故事、儿歌,并通过木偶剧和童话剧的形式表演给宝宝们看,如:《小猪鲁鲁的裤子》、《我会尿尿》可设计了一些短小的故事、儿歌,并通过木偶剧和童话剧的形式表演给宝宝们看,如:《小猪鲁鲁的裤子》、《我会尿尿》等,通过观看表演使他们知道:不能随地大小便,要小便了叫老师,知道尿湿裤子会让我们心理和身体都感觉不舒服,让幼儿学习自己入厕,尽可能不尿湿裤子。懂得这些道理后,幼儿自然就会上厕所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案例反思:</b></p><p class="ql-block"> 本案例中小d如厕的问题,我们将需要它变成小d的个性化课程,并采用适合小d的方法策略将其落实。从培养小d自己需要如厕的意愿,到最终参与到融合。经过一段时间后小d能够在老师的提醒下自己单独去如厕,在如厕时小d会用手捂着耳朵来适应厕所冲水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看到幼儿从恐惧、害怕到不断的尝试、单独如厕,我们老师感到欣慰和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