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没尼姑‖村落隐山中‖避暑伴旅游‖一路快乐行《两日游随笔》

大明悦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将入伏之际,气温日日拔高,热浪滚滚而来。我们几位老工友聚餐聊天一拍即合,驱车来到了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其中一位具有多年旅游经验的老工友推荐之路线,堪称是夏季绝对凉爽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7日早八时,从西安东二环出发,我们一行九人两辆车,其中还有一位自报驾车美女司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驰上高速公路,而是沿灞河东岸向东南方向前行。真是走对了路,灞河两岸旧貌脏乱差已不见踪影,崭新的水岸相接绿色景观带,给人耳目一新,清凉舒爽,一路绿色风光尽收眼底,也是一种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蓝田著名旅游景点“水陆庵”。说起也怪,这座一直被叫“庵”的寺院,却从来没有尼姑隐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陆庵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591年),属隋唐著名佛寺院悟真寺内的水陆殿(僧人们做水陆道场的地方),至唐代发展成为容僧千人的佛教寺院。为什么有“水陆”二字呢:这和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这里四面环水,蓝水从悟真峪口流出后一分为二,环绕水陆庵一周于庵后和二为一,形成一个很自然的鱼形小岛,水陆殿就刚好坐落在这个鱼形岛的尾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曾有几次大的洪水把周围的田地和民房都冲毁了,而水陆庵却安然无恙,因此当地也有人把它叫“水留庵”。又因为佛教里僧人们在吃饭之前都要诵经,他们诵经的内容就是超渡水上和陆地上的灵魂,所以叫做水陆道场。当时水陆庵的香火与佛事活动盛极一时。甚至于成为当时蓝田与西安一带宗教文化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时,秦藩王朱怀埢常来蓝田游览,喜爱这里山雄水秀和水陆庵的建筑群,看到已出现残损的佛像和壁塑,就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请来了能工巧匠,以近五年的时间,大动土木葺修庙宇,精雕细刻重整壁塑,并把水陆庵奉为家祀佛堂,经常随同其母亲到此烧香礼佛,后因其母去世,也为了纪念母亲,便将原名水陆殿改名为水陆庵。原来水陆庵叫“庵”而并未出现过尼姑,与传统的“孝道”有关,与纪念母亲的故事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是素有“天下第一彩色连环壁塑”之称的佛教圣地,拥有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保存下来3700余尊泥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壁塑群把绘画、圆雕、浮雕、楼刻艺术手段容为一体,在墙、梁、柱上镶满了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及自然界万物的塑像。件件栩栩如生,个个活灵活现,在方寸之地上映出气象万千的意识效果。在人物雕塑上匠心独具,尤为突出,立足故事情节,追求场面动感,抓住表情、眼神、动态等环节的变化,以写意而达意境,以塑体而托思,以人物粗矿、文静性格、喜怒哀乐的表情跃染壁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记载,“诗魔”白居易曾在这里兴酣畅游五个日夜,留下130韵脍炙人口传世力作,致此名扬天下。历代文人雅士也是纷至沓来,挥毫泼墨竞相吟咏,又有了“圣坊仙居”之称,成就了这里“千载诗人地”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近晌午,到达避暑之地村口,顺着路标一眼望去,四面山峦翠绿,一条单车道蜿蜒向山里伸去,如果没有这条道路指引,不仔细观察是不会认为这里面会有这么大一个村落的。往上走道路两侧房屋顺山势由低而高层层叠叠,村落依山傍水,家家小院干净整洁,村中绿化有序整体布局,有清洁人员不断对道路和绿化带进行清扫和修整,道路两侧墙面时有彩绘或红色讲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山区真是炎热顿减,抬脚民宿更觉凉爽舒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家小院女主人早已备好午饭,我们稍事休整入座开吃。这家的农家饭菜着实可口,其中有两三个菜要了二次,可以说是既吃饱又吃好了。剩下的时间就是午休和悠闲享受这大自然的环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4时半,我们散步到了村中的灞源革命纪念馆。当时的五县特委(相当现在的地委)就设在这里。1946年李先念从鄂豫陕边区到延安的途中,曾在此村住下,同当时的中共陕西工委书记汪锋,以及郑位三等人在此召开区分队长以上的干部会议,后在汪锋等的护送下转到关中工委,最后顺利到达延安。故这个村在解放前曾经是兰田东乡革命老区的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村就是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中还有个灞源民俗展示馆,历史人文也是丰富。当年,没有青坪村父老乡亲的包容和支持,革命的武装斗争是很难在此立足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青坪村有个流传千年的龙头松故事。东汉时期王莽追杀刘秀,刘秀被追走投无路之时,见一棵茂密古树,形似龙头龙爪,于是他急急攀上躲避,因太累竟然睡着,醒来才被告知追兵已朝前走了多时。于是他将鞋子倒穿,朝相反方向逃去,顺利躲过追兵,从此东汉立也。此地也因此被命名为“倒走峪”!为纪念此树救命之恩,光武帝特封此古树为龙松。可惜在1985年因香烛失火龙树被烧,如今看上去虽貌似枯朽却雄风不减、威势不倒,此树就在青坪村,现在已成为当地景点,受到民众的追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青坪村有很多农家翻盖了房屋,建起三层小楼或别墅,办起了民俗,夏季时节来此避暑人员颇多。晚饭后民俗小院吹拉吼秦,唱歌跳舞打麻将,甚是热闹,也很凉爽,我们几位老工友也伸展胳膊跳起了交谊舞,彼此开心,睡得好觉。但还能看到这里部分农家房屋依然老旧,新旧对比反差鲜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日早饭后,我们村中散步,享受着凉爽,同时选购了一点当地特产核桃土豆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处蓝田县,不能不去九间房镇街子村看看汪峰故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蓝田县是我党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汪峰同志是陕西地区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建国后长期担任西北省、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为西北地区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峰故居纪念馆是在汪峰故居的基础上改扩建的。纪念馆里展现了汪锋同志的革命历程,汪峰同志生前用过的办公和生活用品,汪锋同志的照片、自传、回忆录、手稿、书信、讲话、文章等等,同时还有汪锋同志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的有关史料、照片,中央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对台办提供的仿真件,这些都是特别珍贵。大家心中不由对革命先辈们充满敬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蓝田不能不品味这里的特色美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茂盛酒店在蓝田县城久负盛名,时值晌午,餐厅内人声鼎沸,60分钟后才有桌,这反倒让我们饥肠辘辘。荞面饸饹、椒叶油饼、蓝田油糕、茴香煎饼、浆水糍粑、神仙粉、蓝田烧烩三鲜等十余个当地特色主副食品让我们品味十足,唇齿留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蓝田县城还有重要一景《蔡文姬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蔡文姬35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相敬如宾,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回到了东二环,真是一趟非常惬意的赏景避暑两日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家后就想写出两日游所见所闻,更有感于老工友们豁达的情怀、相互的包容、彼此的谦让、一路的开心和一份好心情。只是生活琐事缠身,不能静下心来提笔,陆陆续续一周才了了心愿,希望大家看后喜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5日完成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