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唐庆吉 李侑品整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前言:为铭记老红军战士郭兴桥,传承遗志,经多方努力,从郭老生前工作单位武汉长江轮船公司(现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室查阅到郭老资料共计46页,加上郭老子女等人的讲述,谨整理成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84年12月16日,湖南省龙山县石羔乡兴堡村银装素裹,格外寒冷,偏僻的乡村一时间人来人往,无不沉痛相告——“老革命”、本族人称作“大公”的红军老战士、共产党员、武汉轮船公司离休干部郭兴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中逝世,享年67岁。噩耗传来,石羔、三元周边的老百姓自发前来参加老革命的葬礼,送他最后一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郭兴桥,又名郭金城,1917年9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石羔乡兴堡村,自幼丧父,与母亲及姐姐相依为命,家中没有什么田地,很小就与老表们一起在小河边捡蚌壳,这也成为他少年时代的主要谋生手段。1935年4月,与两老表(因年代久远,已无从查考)在捡蚌壳的途中,相约一起参加红军,郭兴桥编入红二军团四师十二团一营二连,任连队通信员。红军首长见其机灵,给他改名“金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郭金城所在的十二团一营二连主要参加了忠堡之战、包围龙山城、象鼻岭战斗、芭蕉坨战斗等系列战斗。特别是1935年8月,刚刚参加红军才三个多月的郭金城,凭一股血性,手执梭镖懵懵懂懂地在板栗园打了一场恶仗并取得了大捷,国民党85师少将师长谢彬命丧板栗园,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充实了龙桑独立团的装备。这一仗之后,与他一同参加红军的两位老表再也没有音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5年11月,郭金城跟随红二六军团从龙山移师桑植,同月19日,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八个省,打破敌人不计其数的围追堵截,回旋乌蒙山,巧渡金沙江,爬哈巴雪山,过松潘草地,与各种难以想象的险恶的自然条件作斗争。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血与火的战斗中,郭金城冲锋在前,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经历了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5年9月,在利川莫家岩由团部青年干事介绍加入共青团;1936年12月,在西安美原镇老堡村由团部通信班长刘后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二连某班副班长、班长。1936年10月编入十二团团部任警卫排通信员;1937年改编后编入一二0师七一五团团部侦察排任侦察员;1939年至1940年历任一二0师独立旅二团三营特派员、独立旅保卫科及军法处干事;1941年随王震三五九旅教导队南下;1944年任湖北江汉军区社会部手枪队队长;1945年—1949年历任江汉军区、江南支队警卫连连长、中南军大湖北分校协理员;1950年4月转业到湖北交通厅下属的内河航运管理局(俗称轮船公司)任总务科长;1951年7月赴沙市成立了轮船公司办事处并任主任;1951年9月至1958年4月任汉口航运局供应科科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郭兴桥(前右)赴省学习纪念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郭金城在部队学习了一点文化知识,初通文墨,为人机警,善于观察和思考。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牺牲了很多,弱冠之年的郭金城硬是凭着毅力挺了过来。从战火中摸爬滚打过来,不可能没有危险和伤病。在抗日战争的日子里,有一次,郭金城理发刚理了一半,突遇日本鬼子偷袭,他在仓促的转移途中头部中弹,从此落下头痛的毛病,也因此跟酒结下了不解之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军队来到地方,对郭金城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生活习惯到工作方式等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他在工作上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成绩突出,但由于曾在战争中负伤,旧疾经常复发,身体状况欠佳,遂向组织提出病休之请求。1958年4月获组织批准,携妻刘桂英(1927.9--2005.8,湖北省沙市潜江县熊口乡台和湾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光荣退伍)及四女一行六人,回到阔别二十三年的家乡——石羔乡兴堡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妻子刘桂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郭金城在部队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中,每天必读武汉轮船公司定期寄来的党报党刊。他深爱自己的家乡,离不开生他的这块土地,尽管家人多次提出在龙山城里建房,龙山县老干局也多次邀请他进城居住……都被他一一拒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回到家乡的郭兴桥,每天天一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田间看农作物,督促生产队劳作,对生产队及邻里乡亲之间的事总是怀着无限的热忱,热心帮忙解决邻里的许多问题,处理问题公正无私,寨子里的任何纠纷都会找他来解决,得到邻里乡亲的广泛赞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了放松心情,缓解旧疾,放鸭子成为郭兴桥劳作兼娱乐的主要方式,在田间地头河沟,常常可见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穿马裤的人在吆喝。也偶尔可以见到这个在部队当过骑兵的“老农”训一头不听使唤的烈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郭兴桥在自家吊脚楼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郭兴桥膝下有三子五女,他经常教育子女要“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四个子女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在县城参加工作;四个子女学校毕业后通过招工进入工厂工作。郭家儿女成家立业,繁衍后代,家族人丁兴旺,郭老共有五个孙子、三个外孙和六个外孙女,他们都牢记老革命的教导,秉承老革命的红色基因,在不同的岗位上,自强不息,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零二一年八月十八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唐庆吉系郭兴桥之幺女婿,先后在龙山一中、龙山县高级中学任教,现是花垣县边城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侑品系龙山县委党校教育长、党建高级讲师)</span></p> 龙山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