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之间:徐向前到底该不该跟着走?(徐向前评传48)

虫子读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1</i></b></p><p class="ql-block">有个流传甚广,也几乎被认为毫无疑义的说法是:</p><p class="ql-block">在南下北上之争的关键时刻,徐向前没有选择跟伟人走,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并因此影响到其以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对此徐向前本人也说,“犯了终生抱愧的错误!”</p><p class="ql-block">这么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他是站在之后的立场上来看的。假如设想其时其地,这个说法或许就很难说得通了。</p><p class="ql-block">这个说法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伟人很伟大,伟人很有威望,伟人代表正确、代表未来。</p><p class="ql-block">这个当然没问题。但一个伟大的人并非一出现就头顶光环,光芒四射,恰恰相反,越是伟大,在起初往往就越难被人理解。</p><p class="ql-block">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一个人远超同侪,遥遥领先于时代,大概率的处境就是不被理解,甚至不被接受。伟人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其实直到遵义会议,大部分高层还不觉得这个山沟里的游击天才有什么了不起,更有人直就接瞧不起他。比如凯丰,直到遵义会议讨论时,仍然对伟人冷嘲热讽,“你懂什么马列主义,你不过靠着《三国演义》、《孙子兵法》两本书来打仗”。其实即便遵义会议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伟人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张闻天继续挂名一把手,以实现平稳过渡。</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形下,伟人并没有后来的深入人心的权威,在一般人眼中,也就是一个颇有办法的高层领导而已。</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当时他怎么可能以绝对正确、无比伟大的形象让人无条件服从?</p><p class="ql-block">更何况,当时正是一、四两方矛盾重重之时。</p><p class="ql-block">是,只是部分教条主义者对红四方面军进行了攻讦,但当时ZY情况复杂,外人或许很难把这些人从ZY剥离出来看。</p><p class="ql-block">这些东西,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对方的判断。</p><p class="ql-block">更何况徐向前直到两军会师,从来就没见过伟人,而且会师后的一段时间,因为忙于指挥作战,也没见到伟人等ZY领导,直到会师后一个多月才在芦花第一次见到。因为根据地之间的隔绝,也没怎么接触过伟人的文章,这个时候,可以说,徐向前对伟人的尊重主要还是因为您是领导。</p><p class="ql-block">正如徐向前自己所说:“我对毛ZX的远大战略眼光和非凡气魄,是经过南下的曲折,才真正认识到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2</i></b></p><p class="ql-block">有人就说了,那是ZY啊,你怎么能不听中央的?</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事也应该掰开了揉碎了说。</p><p class="ql-block">第一,最直观的情形是,当时ZY红军确实落魄。提这个并不是说徐向前也以强弱来判定对错,只是说,你现在这样,难道就没有一点主观因素?你们落到这种地步,凭什么一句话就让我相信你一定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而当时伟人跟“ZY”是一个整体,而在会师之后出于某种策略又采取尽量少谈或不谈过往历史的方式,所以一般人并不能从遵义会议前后的情况来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的ZY和伟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好和坏都是一体的。</p><p class="ql-block">那为什么不挑明了说呢,把事理清,说明是非,不好吗?</p><p class="ql-block">不好。当时一、四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张国焘的张扬跋扈,让ZY想尽可能地避免示弱于人,而且,也想尽可能团结左倾路线的一批人,而且,这种事一股脑地展现出来,会不会让张某人挑出更多事?特别是遵义会议的详细过程,会不会给张某人某种思路上的启发和鼓励(这种启发事实上已经有了)?会不会让张某人理所应当地人认为,彼亦可取而代也?</p><p class="ql-block">整个事情阴差阳错,恰好都挤一块了。</p><p class="ql-block">第二,一、四的争端,特别是相互之间毫无原则的攻击,不可避免地让徐向前等四方面军指战员“憋了一肚子气”。虽然可以以理智衔勒,虽然可以靠党性和原则保持正常的态度,但在某些微妙之处,你能确定你不会受到某种情绪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第三,从指挥系统上,徐向前所在前敌总指挥部应该直接受红军总部的指挥。芦花会议决定:</p><p class="ql-block">中革军委设总司令,由朱德兼任;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是军委的总负责者。</p><p class="ql-block">而且根据会议决议,当天向各部队发出通知:</p><p class="ql-block">各兵团首长:奉苏维埃中央政府命令: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一切军队均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仍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同志兼总司令,并任张国焘同志任总政治委员,特电全体知照。</p><p class="ql-block">所以从组织原则上说,中央直接指挥部队,特别是其命令跟红军总部背道而驰时,这让徐向前等指挥员确实很为难。</p> <p class="ql-block">ZY连夜出走后,曾给徐陈发过一道指令,专门指出:“朱、张电令你们南下,显系违背中央累次之决定及电文,中央已另电朱张,取消该电。”并专门解释:“本指令因张总政治委员不能实行政治委员之责任,违背中央战略方针,中央为贯彻自己之决定,特直接指令前委指挥员(党员)及其政委,并责成实现之。”就是因为按照组织原则,ZY不能直接指挥部队。你可以给红军总部发指示,但具体指挥,原则上是应该出自红军总部。</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芦花会议旧址</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3</i></b></p><p class="ql-block">以上其实都可以看成这一具体事件的外围的、非根本性的原因,而最主要的是,徐向前并不知道伟人问话的真正用意!!</p><p class="ql-block">后来伟人提到这段历史时,说到的“武力解决”,“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等字样,其实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发现白纸黑字的电报原件。</p><p class="ql-block">而长征期间“所有”的往来电报都完好地保存在ZY档案馆里,特别是1935年9月间的电报,每天都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唯独没有找到这封9月9日张国焘致陈昌浩的“密电”。</p><p class="ql-block">叶帅回忆录中对这份电报的内容也只是说,“语气很强硬”,“觉得是大事情,应该马上报告毛ZX”,而毛ZX看完后,叶剑英的观感是,“很紧张”。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如果真有“武力解决”等字样,就不会只是“觉得”是大事情了,那是天大的事情,还用“觉得”!</p><p class="ql-block">徐帅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谈到,关于“武力解决ZY”的电报,我可以负责地对你们说,我是没有看到过的。</p><p class="ql-block">而据时任四方面军电台总台长的宋侃夫回忆:“有人说张国焘给陈昌浩发过一个电报,说对ZY要‘武力解决’。当时我主管机要电报,收发报都要经过我,我不记得发过有此内容的电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宋侃夫(左一)</i></p> <p class="ql-block">种种证据都倾向于这份电报的子虚乌有。</p><p class="ql-block">之后张国焘听说ZY出走后气急败坏的反应也从侧面反衬出这封电报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可以想象,你憋着坏心思要谋害他人,人家反应快跑掉了,你会是什么反应?会暴跳如雷?会气急败坏?会“流着眼泪痛哭起来”?这个只可意会,那种心情可以自己体会。</p> <p class="ql-block">那伟人为什么这么说?</p><p class="ql-block">我觉得一方面是政治需要,有合乎历史逻辑的刻意夸大的成分在。</p><p class="ql-block">再就是,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中,张国焘果断坚决地命令徐陈南返,等于是彻底跟ZY摊了牌,就是对着干,就是违反ZY决议;如果说之前ZY还能以各种方式拢住张国焘,那这时这根脆弱的绳索就等于彻底崩断了。既然彻底撕破脸了,那“手黑”的张某人会不会一不做二不休?</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形下,敏感而谨慎的伟人或许第一判断就是,危险,张国焘图穷匕见,可能要动手了。</p><p class="ql-block">而当时身边靠得住的只有三军团的几千兵力,等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结局如何,只能寄希望于对方还没坏透,假如对方毫无底线,那我们根本就没有抵抗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而把自己放在这种环境中,当然有危险。而且是决不能大意的危险。所以当时伟人据说“极其忧虑”。</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形下,伟人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来读强势一方的一封意味着撕破脸皮、彻底决裂的电报,或许真就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读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读出“武力解决”等意思。</p><p class="ql-block">这个并不玄虚,特别是主观感情强烈、想象力丰富的人往往都有过这种体会,记忆中的某件事,其实是经过自己解读以后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种解读,使伟人几乎立即就有了脱离危险处境的想法。</p><p class="ql-block">那天夜里,伟人在一种莫可名状的心理状态中,来到徐向前的住地,连屋都没进,就站在院子里,当头一句:</p><p class="ql-block">“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p><p class="ql-block">我认为伟人大概能猜到徐向前的回答,起码也能猜到,在当时的情形下,徐向前一定不会给出自己期待中的回答,一定不会斩钉截铁、态度鲜明、不顾一切地说,我无论如何坚决跟您走!因为他不是一个人。</p><p class="ql-block">这种大事,为什么伟人连屋都没进?为什么看似很随意的这么一问?为什么问完后没再多说一句扭头就走了?伟人知道答案,只是在极度焦虑之中莫可名状的试一下“万一”的可能性而已。</p><p class="ql-block">徐向前的回答果然中规中矩:</p><p class="ql-block">“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p><p class="ql-block">这一问一答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向前“一生的遗憾”,“关键性的一步”,甚至“人生分水岭”。</p><p class="ql-block">事后看,这确实是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但是否是“终生抱愧的错误”,我觉得还很难说。</p><p class="ql-block">因为当时情形在伟人看来是生死攸关千钧一发,但在徐向前一面却并非如此。他只是觉得,“夹在中间很为难”,而且,我猜想,他当时大概会觉得,ZY或许会迫于无奈,也跟着南下。这就是为什么第二天一早在听说中央趁夜出走之后他直接发懵的原因。因为根本没想到。一向沉着冷静的徐总指挥“愣了神,坐在床板上,半个钟头说不出话来”,“毫无思想准备,感到心情沉重,很受刺激,脑袋麻木得很。”</p><p class="ql-block">由此,我们可以说,在前一夜跟伟人的对话中,俩人说的似乎是一回事,但又不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伟人看来,是生死存亡时刻的抉择;而在徐向前看来,不过是往南或往北的一个进军方向的选择而已。</p> <p class="ql-block">而且说不定,我表明态度,说不想两军再分开,也不想四方面军分成两半,伟人等领导也会加以体谅,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暂时跟着南下。</p><p class="ql-block">应该是这样。因为正如徐向前后来所说,即便他真要跟ZY走,也带不走部队;既然如此,那所谓“不想四方面军分成两半”云云,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不是你想分就能分成两半的。我说明白了吗?</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时的情形,可谓阴差阳错,而徐向前的这一步,看似“犯了错误”,但这更多是出自后来的政治气候和历史逻辑上的“错误”,至于这件事本身,大概就是合乎事实逻辑,水到渠成的反应而已。</p><p class="ql-block">他只能这么做,没有别的选择。</p><p class="ql-block">而且从事实的一面来看,他似乎也“应该”这么做。</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徐向前与叶剑英</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4</i></b></p><p class="ql-block">历史机缘巧合,造成这么一个两难的处境,这个是徐向前的命运,但在并不了解全部事实,也并无前后眼的情况下,徐向前凭借忠厚本能和坚强的原则性,做出了可能是两难处境中最恰当,也是最经济的选择。</p><p class="ql-block">可以做谨慎的想象,假如当时徐向前就能看到以后,能看到伟人的伟大,能看到北上路线的正确,那他会不会选择跟伟人走呢?</p><p class="ql-block">我想大概也不会。</p><p class="ql-block">为什么?</p><p class="ql-block">第一,很简单,如果你当时孤身一人跟伟人走了,会有什么后果?</p><p class="ql-block">好,你说你追随正确道路,那你怎么自己去追随,怎么扔下我们呢?怎么扔下部队呢?</p><p class="ql-block">以后一、四重新会合——正如伟人等预见的——早晚会回来,到时候,徐向前将如何面对整个红四方面军?</p><p class="ql-block">而且,假如这样,南下的红四方面军失去徐总指挥,会不会受到更大的损失?如果会,这个损失无论如何你徐向前也是脱不了干系的!甚至可以全推到你身上!</p><p class="ql-block">另外,徐向前一走,红四方面军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刺激;当时徐向前在,ZY一走,前敌指挥部直接就炸了锅了,从陈昌浩以下,都非常激动;消息传到张某人那里,张氏同样很激动;那可以想象的是,作为红四方面军军事上的灵魂的徐向前如果也跟着走了,那会发生什么事情,真的很难预料!</p><p class="ql-block">最简单的,陈昌浩在“打不打”的问题上就无人可问了,年轻气盛、关键时刻又拿不起、兜不住的陈政委会做出什么事,天知道!</p><p class="ql-block">从后来的情形看,红四追上去,也一定不会放徐向前走,又会有巨大麻烦;徐向前回去,处境可想而知;而如果ZY不同意他回去,冲突又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从另一方面看,假如徐向前跟着走,也真走得了,那ZY给他个什么位置呢?</p><p class="ql-block">一军团有林彪,三军团有彭德怀,这肯定不会让你干;要让你在一、三军团挂个副职,当时情况下肯定也说不过去;让你做军事总负责,门也没有!又无深交,彼此还没真正了解,我一招呼你就扔下生生死死一起这么多年的部队,跟着我来了,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我会将宝剑放在你手里?你“弃暗投明”值得表扬,但你这个人很值得商榷!就是这样。这在咱们充满人情和道义的政治生态中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为什么伟人后来那信任许世友?如果没有那个戏剧化的过程,如果他直接“弃暗投明”,伟人大概率不会将其倚为心腹。</p> <p class="ql-block">所以假如徐向前走,大概率就是跟着走,给个总参谋长之类的高大虚的名头,然后事实上你也起不了什么实际作用。伟人及以下红军官兵,大概也不会真正认可你。到那时候,就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历史满怀恶意的“两头堵”的死局中,我觉得徐向前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解答。当然,这样的题目,非明智可解,非计算可解,能解答它的,只有忠诚厚道,只有公正无私,只有坚强的信仰和原则。</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就是晦暗的乱局中的“一动不如一静”。</p><p class="ql-block">保持原样,在自己的位置上,然后,坚持大原则,坚持在可能的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坚持做好本职工作,比如红军不打红军,比如明确表示不支持张国焘的“ZY”,比如竭尽所能打好仗,就像朱总司令,不支持南下,但你一定南下,我也一样尽最大努力帮助部队打好仗,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这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p><p class="ql-block">这才能真正起到作用。</p><p class="ql-block">而事实也是,徐向前除了关键时刻一句“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为革命立下大功,在许多时刻,他也以自己的方式起到了自己该起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伟人出走的第二天,即写了一封密信给徐向前,大意就是说如果暂时不能北上,也可先南下,以后有机会再北上会合,都行,但同时叮嘱加告诫:决不能做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事实证明,徐向前值得信赖。</p><p class="ql-block">在之后历次提到这个“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时,伟人对徐向前始终另眼看待,并没有把他打入张国焘一流。这不是没有根据的。</p><p class="ql-block">而伟人晚年发自肺腑的“好人”的评价,显然不是就事论事,当是对徐向前一生为人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更多内容请点击右下“徐帅评传”四字看合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