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文观止》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p><p class="ql-block">《古文观止》编撰者吴楚材、吴调候对清代以前散文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偏重,重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散文,轻两晋六朝和明代散文。这一重一轻既有二吴的主观意识,也符合清以前散文的大体情况。《古文观止》吸取明代选家(如金圣叹)的成果,入选的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p><p class="ql-block">二吴又对选文作了新的评注:有时从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评语:“通篇共用二十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有时评语从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记·屈原列传》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p><p class="ql-block">古文观止评注也取吕、楼、谢、唐、茅、金之说,而用楼、茅、金三家见解最多。多数评语是直接过录,如《谏逐客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洪处士序》等的总评即全抄自楼氏选本。有过录部分文字以作评的,如《捕蛇者说》《愚溪诗序》总评一半文字取自楼氏选本。《进学解》《讳辩》《祭十二郎文》总评一半文字取自茅氏选本。《晏子不死君难》《五帝本纪赞》《吊古战场文》《留侯论》等文的总评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选本。有本于原评而略作发挥的,如《答任安书》《报孙会宗书》《种树郭橐驼传》《丰乐亭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谏院题名记》等文的总评,就是对楼氏评语的发挥。《获麟解》《争臣论》《寄欧阳舍人书》的总评,就是对茅氏评语的发挥。《前赤壁赋》的总评是对金氏评语的改写,《超然台记》的总评是以唐顺之评语为骨架。还有些评语是将诸家之说糅为一体而出以己说,如《岳阳楼记》《读孟尝君传》《喜雨亭记》的总评即合用楼、金之论而言。这种择优而集的方法,在逐句逐段评点时用得更多。如《留侯论》首段末批“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即取自吕氏批语,而“且其意不在书”下批“深人一层发议,此句及一篇之头也”则取用金氏原批。二吴这样“遍采名家旧注,参以己私”,是因为他们认为“诸选各有妙解,颇多阙略,是当取其所长以补其不足,便成全璧”(《例言》)。</p><p class="ql-block">古文即古代的文章,观止意思是看这里就可以。“古文观止”的意思为古文看到这些就足够了,不用再看其他。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p><p class="ql-block">批语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和文化活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也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有益的反馈和指导。</p><p class="ql-block">批语的种类很多,包括文学批语、艺术批语、新闻批语、社会批语等。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涉及的主题也非常广泛,包括生命、爱情、战争、政治、文化等等。批语家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批语不仅是文学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批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探索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批语也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促进文学和艺术的创新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这本《増批古文观止》是民国中期(1928年—1937年)上海昌文书局石印本,繁体竖排版,保留有吴兴祚的序言,六卷一册。</p><p class="ql-block">该书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介绍与同好分享鉴赏。</p> <p class="ql-block">书名:《精校増批古文观止》</p><p class="ql-block">时代:清康熙三十四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吴楚材、吴调候</p><p class="ql-block">序言:吴兴祚</p><p class="ql-block">版式:石印本</p><p class="ql-block">印刷:上海昌文书局</p><p class="ql-block">册数:一册六卷</p><p class="ql-block">开本:32k</p><p class="ql-block">装帧:简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