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国的鸡筋软肋 ——BR.20M“鹳”式轰炸机模型制作始末

老江

轴心国的鸡筋软肋<br>  ——BR.20M“鹳”式轰炸机模型制作始末<br> 文/图 江东<br><br> 二战之前的意大利,其引以自豪的航空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沿。不仅是战斗机,在轰炸机、水上巡逻飞机等方面也同样是名机辈出。<br> BR.20("stork"鹳式) 是战前由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研发的中型轰炸机。1934年. 意大利空军开始提出新一代轰炸机招标要求,几经筛选,空军选择了三个方案,BR.20就是其中一个。原型机在1936年试航成功,试飞员说新机拥有优秀的操控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新机展现了优异的精确轰炸能力——可在4500米的中空仅以11米的误差完成投弹。据说这仰仗于垂直放置的炸弹和开阔的投弹员视野,因此,菲亚特豪不费力地获得了订单。<br> 1936年夏天,在第一批BR.20配备空军第13中队后,飞行员和地勤就很快发现了它的缺点:主要是A.80 R.C. 41星式发动机的不可靠性和难以维修。尽管如此,鹳式战机还是在西班牙内战中经受了战火的洗礼,这得益于鹳式的速度,耐用性和防护能力。<br> BR.20是意大利空军在二战中使用过的惟一的双发轰炸机。BR.20采用常规气动布局,结构方面在意大利第一次采用了应力铝蒙皮。主翼为悬臂平直梯形下单翼,左右对称安装两台菲亚特RC.41型1,000马力风冷活塞式发动机。椭圆形双垂直尾翼装在平尾上,有撑杆和后者相连,起落架采用后三点方式。机头前端安排有透明的轰炸瞄准窗。在飞机头部、背部。和腹部后方,各有一个配备1挺7.7或12.7毫米口径SAFAT机关枪的活动炮塔(也有在背部炮塔配备20 毫米航炮的)。BR.20的机身和其他的意大利轰炸机(如SM.79 、SM.81)一样,拥有与客机相似的主仓,机壁开有舷窗。所以都可以轻易改装成为旅客机使用。飞机腹部设有投弹大门,腹舱内可以垂直悬挂总计1,600千克的常规炸弹。<br> 被意大利吹捧为“航空设计典范”的BR.20在 1937年拨出两架s型参加了当时非常出名的 Istres-Damascus 航空竞赛,并且获得速度项目第六、七名的成绩。1939 年,一架远程改良型则执行了从罗马尼亚的斯亚贝巴起飞的不着陆远距离飞行任务,这次行动再次得到了意大利军方的大肆宣传。<br> BR.20的前期型在前线接受墨索里尼的视察<div><br></div><div><br></div> BR.20在前线<div><br></div><div><br></div> 意大利除了自己使用以外,有1架卖给了委内瑞拉。<br> BR.20在1937年6月投入西班牙内战,执行了对西班牙Teruel 及Ebro等城市的空袭,西班牙佛朗哥空军则买下25架。由于飞行速度竟然比共和军空军的苏制伊-15战斗机还要快,所以未遭受损失。在战争结束时,有9架BR.20参加了西班牙民族主义者军队在马德里的游行检阅,另外有部分BR.20由意军留给西班牙民族主义者政府使用。<br> 1940年,当意大利加入二战时,已拥有250架BR.20,其中有60架为自卫火力强化版的BR.20M型 (把自卫机枪由7.7毫米口径的SAFAT机枪强化至12.7毫米)。意大利空军曾派出75架BR.20M轰炸了英国,但遭到皇家空军的迎头痛击。之后意军BR.20又转战苏联战场,也同样损失惨重,因为机型日渐老旧。1942年之后,性能落伍的BR.20不得不被改为海上巡逻机或轰炸教练机,至1943年意大利向盟军投降时,只剩下81架BR.20。主要驻扎在巴尔干等地。这些飞机在随后的战火之中基本消耗殆尽。<br> BR.20的主要改型BR.20M在意大利参战时已完成设计。M型的机头部分做了明显改动,增加了玻璃窗面积,便于投弹手对地观察。它一共生产了264架。M型后来参加了法国战役 ,并入驻比利时基地。甚至还参加了不列颠空战,多次参与了昼夜间的空袭行动。<br> 在整个二战期间,BR.20还参加了北非、阿尔巴尼亚、希腊、马耳他等地域的战役. 并在南斯拉夫经常用来袭击铁托的游击队基地。<br> BR.20的最终生产型是BR.20bis,它拥有视野更好的玻璃机头和可收放尾轮,增加了武器装备。1943年3月至7月一共只制造了15架,而BR.20的总产量是530-600架。 <br>  话说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也开始大肆扩军备战,从一些航空先进国家引进过许多不同型号的军用飞机作为技术储备。1938年,日军一次性采购了85架BR.20以救急用,并以日文假名中的イ命名,所以一般称其为“伊式重爆”(盟军取绰号“露丝”)。伊式重爆在中日战争执行过不少任务,比较著名的是兰州空战中对我军民目标的空袭,但损失惨重。由于日本陆航(相当于空军)并不满意此款飞机的种种表现,所以很快就被国产的三菱Ki-21轰炸机所取代。<br><br> 日军出动96重型轰炸机和伊式(即BR 20)中型轰炸机轰炸兰州目标 <div><br></div><div><br></div> 1939年2月20日,日本陆航第98战队17架BR.20和12架97式轰炸机首次轰炸兰州以西50里外的西古城机场和兰州东机场,上午12时45分,大编队从运城起飞,于下午15时47分飞抵兰州空域。但马上遭到中国空军第17中队15架伊--15、伊--16和苏联志愿航空队14架伊-152战斗机的勇敢迎击,第17中队队长岑泽鎏带领9架伊-152伊--16对日机编队发动攻击,立即把作为领队机的两架BR.20击落在贺兰山。当日,一共有9架日机被击落,而我方仅损失了一架由苏联志愿者驾驶的伊-152。敌人不得不承认“兰州空防力量之坚强”。此役被称为兰州二.二O空战。<br> 1939年2月23日14时50分,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又出动几十架轰炸机袭兰州以东260公里的平凉,再计划南飞去炸宝鸡。其中包括8架意式轰炸机,每架载有6枚50千克的爆破弹。中苏战鹰31架迅速冲入敌机编队猛烈射击,当天即击落日机6架。同日,据说苏联志愿航空队的二十几架斯勃-2轰炸机成功飞抵台湾松山日军基地,将12架还在当地组装中的从意大利进口的BR.20炸毁。<br> 两天空战,我方共击落敌机15架,毙敌63人,击伤7人。中国军方人机均无损失,取得了0︰15的光辉战绩。兰州空军司令部作战科长李逸侪在《中国航空掌故》中称:“兰州这两天空战,为我国空军八年抗战历次空战中,创立了歼敌最多的辉煌战果。” 兰州空战大捷后,空军兰州军区还举行了隆重的祝捷大会。<br> 10个月后,敌机又于1939年12月26、27、28日连续3天再袭兰州。日陆海军航空队联合起来先后共出动90多架次,又被我击落10架,此为第二次兰州空战大捷 。<br>日军接连惨败以后,经过检讨,甚至认为以现有的重轰炸机编队远航,若无战斗机掩护很难完成战役任务,且会受到很大损害。如在白天进行袭击,中方更加能充分发挥战斗机和高射炮的作用。加上兰州又是苏联空军志愿队的中心基地,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人力和装备。因此日军向国内大本营提出,是否还有必要动用有限的远程轰炸航空力量继续与中国空军进行得不偿失的消耗战呢?<br> 侵华日军飞行员对BR.20的不满主要涉及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火力不足,于是导致本机不久便从前线撤装,之后仅被当做轰炸教练机使用,直到1941年底彻底退役。 <br>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于1939年在宜昌曾缴获一架被击伤迫降的伊式重爆,由中国工程师连夜修复后飞往重庆,后改做运输机使用,直到抗战结束。这架飞机可能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BR.20。<br>  BR.20机长16.68米,翼展21.56米,乘员5人,机高4.75米,空重6,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0,1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4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2,750千米/小时,升限 7,200米,航程3,000 千米。 <br><br><br> BR 20绘画<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20 立体三面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20轰炸机侧面线图(自上而下为原型、原型、M型、Bis型)</p><p class="ql-block"><br></p> 陈应明绘制的日军伊式轰炸机遭到我空军拦截的历史航空画<div><br></div><div><br></div> 日军出动伊式(BR 20)轰炸机空袭兰州,我空军伊-15等战斗机勇敢迎击(右端黑影是中国战斗机 伊-15)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我这次制作的模型是BR.20的M型,缩比1/72,套材产自意大雷利公司,出品年代久了一点,据送给我套材的资深模友小钟说,他当年只化十块钱就买来了。所以套材零件数很少,精度和组合度一般。优点是外表全部凸线凸钉,密密麻麻,倒是像极了当年凸铆钉飞机的模样。因此,制作效果如何,自己也没有把握。<br> 零件表现该简单的实在简单,比如武器粗糙了一点,机舱内构几乎是一笔带过,也就三把椅子两道隔板一片仪表盘,简洁得不能再简洁,好在机身一合拢,基本都瞧不见,也就不纠结了。可关键零件倒也表现不赖,认真做了。比如贴在发动机短舱外面的废气管、起落架支撑架、甚至做出了副翼上下小小的平衡配重锤和机背上的天线和天线柱子。<br> 套材里头的玻璃件有三个,一个驾驶舱的舱盖、一个带轰炸瞄准窗的机头、一个机背上的旋转炮塔。因为玻璃窗开的繁琐,对喷漆前的遮盖提出了挑战。比较特殊的开模设计是带轰炸瞄准窗的机头,它由左右两爿拼合而成,所以要打磨合缝线,还要抛光。在对前端几个透明窗提前遮盖以后,预先按今后的飞机主色预喷一遍,然后在后期粘上机身最前端,在不损害遮盖纸的前提下将粘合缝填平,让它和主机身浑然一体,然后在全机打磨以后喷主色漆时重新连带机身一起再喷一遍,因为颜色一样,应该看不出痕迹。轰炸瞄准玻璃应在制作的最后阶段才可一一撕开。这样的工序安排,是针对这样开模套材的最佳选择。<br> 机翼安装和翼身对接都顺利,打磨不费心,只是左右机身合拢后,拼缝落差大,需要反复充填打磨。结果磨出了事故:冒冒失失地将机身中段腹部的炸弹舱全部磨平了,原来中央一条落差线其实完全可以不去理会,因为本来就是两扇门扇,结果一嵌补土,一阵打磨,将门缝连同铆钉细节都打光了,不可谓一大教训!在后期,作为弥补,用刻刀终于还原了“门缝”。 <br> 部件改造主要重点是为机身左边两扇登机门加上铜丝门把手;为向下开启的机腹射击舱加一些细节(原件就一个斗);对发动机废气总管进行细化手术。废气管原来只是一根塑料棒,我把后半段切掉,代之以薄壁不锈钢管。但事先放在煤气灶的火焰上烤几秒钟,可以得到紫红或银蓝色的高温烧蚀感(时间梢长会回复到不锈钢本色且无法逆转),然后将它按所需长度和出口形状用电锯砂轮截下,粘上废气管原塑料零件的前段,效果立马改观。另外,总管旁边的平行的小管子原来同样只是实心塑料棒,我也钻出端孔,提高了逼真度。<br> 驾驶舱盖经过假组,发现和前机身背面存在缝隙。我试着在前风挡的直下方的机身背部位置加垫一片0.5毫米的塑胶板,这样便消除了空隙,然后反复刮上补土,一直打磨到玻璃舱盖的伞个边可以和机身表面圆滑过渡。<br> 发动机短舱外面是黄色,所以我在第一时间先喷好油漆。飞机的后机身有一圈白色腰带,加上两片方向舵上共有四个白色十字,这些原来是贴水贴的地方,我都尽量利用漏喷方式上色,效果肯定优于水贴。<br> 在全面喷色之前,我修锉了一下后机身背部的炮塔开孔,为的是在模型最后总装时,背部炮塔可以顺利地半埋入机身。无意中还发现在机身和机翼之间,左右侧各存在一根细细的张线。我套用了我的老办法进行改造:按实际需要截取一定长度的直径0.18毫米的硬钢丝备用,然后在机身侧壁和机翼上表面,按照张线的走向,各自预钻好将来可以塞进钢丝的小孔。 待全机上色旧化以后,即可安装拉线(只需在小孔中溜进一点点瞬间胶)。<br> 这时可以喷机腹浅灰漆了,我用郡仕337号掺入大量白漆,自行调出颜色。然后又是一番认真遮盖,喷全机背部的浅土黄漆。模型板件表面细心开出了密密麻麻的凸铆钉,所以很逼真,我不打算像其他模友那样统统磨平,改用小钻头重新钻出铆钉孔,然后渍洗出铆钉痕迹。保留铆钉,如果也想表现出铆钉的感觉,只能依靠后期的渍洗和干扫来尽量体现。<br> 意大利在二战中的军用飞机大多采用一种在土黄底色上加双色斑点的迷彩,双色斑点选择绿和褐色,形状和大小有点随意。喷这样的迷彩,对我而言是头一回。为了争取一次成功,事先在废纸板上进行了试喷。我换上直径0.20毫米的小喷笔,开低流量气压,以形成相当小的气团。在远离模型的地方就开始持续喷漆,一次次从远到抵近,对准需要上色的地方喷上一个小点色斑。然后再远离模型,进入下一个上色位置。经过几十次“俯冲式点喷”,终于勉强完成迷彩涂装作业。但和其他模友的作品相比较,我的斑点过小,间隙过疏。<br> 接下来就是贴水贴,我在意大利、西班牙合而德国之间,选择了1941年驻意大利北部和比利时的意大利空军部队标志,而且一律无条件加软化剂伺候。这套水贴尽管已经年岁不小,但想不到质量极佳:色泽鲜艳,不透底色,韧性好,无多余边膜。贴上模型表面以后,可以完全贴合,并让下面的铆钉粒粒凸现。<br> 水贴之后是喷薄薄一层透明漆稍加保护,进入渍洗旧化作业,当然还有适当的扫银和掉漆处理,个别地方用粉彩点缀出烟渍和污渍。大片的铆钉经过适度干扫,得以凸显……<br>剥开透明窗的遮盖,因为时间过久,发现有少许黏胶残留,试用碧丽珠小心洗去,同时能增加一点透明度。<br> 主起落架收纳舱内部是银色,我临时对周围进行遮后,对舱内进行了上色作业。凡是起落架支柱和机体间的安装点,按我的习惯一律做微小遮盖,这是为了保证粘接牢度最大化。<br> 张线、起落架、螺旋桨、上下炮塔等等,我尽量放在全机旧化以后再安装上去,这样可以使前面的操作方便一些。因为腹部炮塔结构复杂,在经过两轮改造以后,给原本光秃秃的一片开启的门扇加了脚踏栅格和悬空的机关枪。张线是按实物照片自己加装的,依然采用0.18毫米的硬钢丝,操作方便。当飞机背部粘好用流道加热拉出来的天线之后,模型就完工啦!<br> 套材虽然过分简单,但认真去对付,也能获得成就感。难怪许多模友都说:不怕套材烂,只怕不认真。 首先安装发动机和机翼<div><br></div><div><br></div> 用钢管烧灼以后切割修锉,自行改造排气总管,并假组在机腹。效果远超塑料零件<div><br></div><div><br></div> 提前涂好机内色, 气缸色和轮胎色<div><br></div><div><br></div> 对发动机整流罩预先喷涂黄色<div><br></div><div><br></div> 预先修磨机背开孔,让后炮塔在后期可以顺利半埋入机身<div><br></div><div><br></div> 机头构件是个左右两爿拼拢起来的透明材料, 在遮盖住轰炸窗并预喷好全机基本色以后,再装上机身打磨圆滑<div><br></div><div><br></div> 此时预喷好的白色部分原来都是水贴(白色腰带和方向舵上的4个白十字)<div><br></div><div><br></div> 在机身机翼上打孔,预装硬性细钢丝模拟飞机张线<div><br></div><div><br></div> 尝试喷出意大利飞机独特的迷彩双色小色斑<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水贴不多,但质量一流,不透底,无多余边膜,韧劲大,和模型表面极度贴合<div><br></div><div><br></div> 尾枪座开闭门添加了细节<div><br></div><div><br></div> 参考图纸,在最后阶段,再安装翼身张线,利用了0.18 ,毫米的硬性钢丝 <div><br></div><div><br></div> 废气管的模拟效果<div><br></div><div><br></div> 开启状的腹部射击舱,细节改造难以以窥<div><br></div><div><br></div> 完成品<div><br></div><div><br></div> 完成品<div><br></div><div><br></div> 完成品<div><br></div><div><br></div> 完成品<div><br></div><div><br></div> 完成品<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