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探访绥宁,揭秘苗侗习俗,是我的夙愿。近日走进绥宁,终于一睹真容。</p><p class="ql-block">对绥宁的最初印象源于绥宁藉同学的入学信息,三人竟然分属不同民族:侗族、苗族、汉族。</p><p class="ql-block">三位或直率真诚,或热情善良,或勤恳踏实,常让我神往,那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养育了他们?</p><p class="ql-block">多年来我常勾勒它的模样:虽偏远闭塞,但自然原始,遍布古村寨部落遗迹;为生存,吃得苦耐得劳,民风剽悍;习巫傩术,祛疾护身,神秘古朴。</p> <p class="ql-block">黄桑是解锁绥宁自然生态的密码。</p><p class="ql-block">它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生物园和物种基因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p><p class="ql-block">进黄桑的公路于原始森林中艰难开凿,盘旋弯曲,偶有落石危险。九十年代,山民还是步行外出,有老人终生不出深山。</p><p class="ql-block">交通不便,走出大山不易,只能靠山吃山,木材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山中的野生动物多,有野猪常扰山民,与人共存共生。大山的子孙们繁衍生息,艰难生存多年,保住了绿水青山,为后代留下金山银山,也留住游人心中的诗意之地。</p> <p class="ql-block">公路迤逦前行,延至深处。峡谷一路相伴,谷中溪水清冽,顺势流淌,宽窄处,或急或缓。两边重峦叠障,山势陡峭、古树参天,青翠茂密。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为最佳洗肺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中有几种名贵木材,全世界仅存于此,野百合于幽谷生长,金线柳随处可釆来制茶饮、金钱豹隐匿从林深处……</p> <p class="ql-block">最为出名的是铁杉,世上仅存38棵,全在黄桑林中。从山脚台阶顺坡爬千余米处,赫然显现铁杉林。有的树龄已五百多年,高达四五十米,笔直粗壮,几人才能合抱,木质坚硬无比,是上等的木材。</p> <p class="ql-block">黄桑辖区的上堡村寨则是展示绥宁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一个窗口。</p><p class="ql-block">上堡古国有一段非常悲壮的历史,为绥宁遗留下了一个供今人探访的文物保护地。</p><p class="ql-block">明代天顺四年(1460)李天保托名唐太宗后裔,发动苗人暴动,称“武烈王”,修建金銮殿,作为王国的议政之处,建立一个苗峒王国与朝庭分庭抗礼。朝野震惊,仅存一年多,就被围剿屠杀。后人在遗址上或修复、或重建遗迹:金銮殿、点将台、演兵驯马场、烽火台、古驿道、旗杆石、拴马树等。 </p> <p class="ql-block">踏上这片曾经轰轰烈烈的土地,昔日血流成河的惨景已封存,木楼里、石墙旁、青石板路上,再无威风凛凛的武烈王身影。村民户户开民宿,避暑的游客随处可见。纳凉的古树下凉爽宜人;村旁溪水浅且清,小鱼穿梭其间,轻快自由,引人垂钓;果树植于屋前房后,果满枝头,尤以核桃为甚;院中凌霄花、绣球花正盛,争奇斗艳:好一幅苗侗人家好图景!</p> <p class="ql-block">上堡较好保存了苗侗人的风俗习惯,是巫傩文化的源头和传承地。 </p><p class="ql-block">热情好客是苗侗人骨子里的待客之道,还在车上,传奇上堡的阿哥就电话对接,商谈迎客仪式。下车入眼便可见门口站两排苗家阿妹,捧着清甜的糊子酒拦门。接着摆长桌宴、喝米酒、唱山歌,举行高山流水的敬酒仪式。</p><p class="ql-block">餐后稍作休息就有为我们聚会量身定制的篝火晚会。</p><p class="ql-block">书记致词毕,苗家阿妹的歌舞就开始了,最吸睛的是外地求学归来的音乐博士,人美歌甜。接着夫妻背人游戏、树叶笛、苗家迎亲、竹竿舞互动,精彩纷呈,充分展示苗侗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黄桑宣传力度不大,不为人所知,近些年由于扶贫政策及乡村振兴的举措,山民借地理气候优势兴起民宿,实现弯道超车。</p><p class="ql-block">我们居住的传奇上堡农庄,就是其中之一。院落里二幢五层砖木混建的房子巍然矗立,电梯上下,回廊笔直。房内布局雅致美观,舒适方便。智能化程度高,我们其中多数人多功能加热马桶的初次体验在这里完成。夜间入厕,刚下地,壁灯即亮,方便照行。休闲区临窗,电动窗帘,落地玻璃窗,视野开阔,躺椅,茶具,一应俱全,好友一起喝个茶,聊个天,多么美好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绥宁还有许多秘密未能揭开,蛊惑术就是其中之一,增添了苗寨神秘的色彩。据说,中了蛊的人全身乏力,精神不济,上下难受,去医院还查不出原因,最后衰竭而亡。制蛊方法有民间传说是杀只大肥鸡,抛至野外丛林中毒蛇蜈蚣聚积处,任其啃噬,爬行,数月后,拾起仅剩的骨架,烧研成灰,待目标出现,沾存在指甲缝里,借斟酒倒茶际将蛊药入酒水茶水中,慢慢中毒。这让人深感江湖险恶的巫术,或许是苗人防御保护自我的无奈之举。</p> <p class="ql-block">虽是一日游的绥宁之行,浮光掠影似的游玩,但绥宁印象已深刻许多。还有纯木屋房的建构与体验,绥宁长寿老人的探访等等,非得要沉浸式游玩,期待未来再相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