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病毒感染,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偶尔也会通过猴痘患者接触过的物体和表面由环境传播给人。</p><p class="ql-block">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是猴痘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p><p class="ql-block"> 目前,猴痘对公众的感染风险低,大家只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做好个人健康防护,便无需紧张害怕。</p><p class="ql-block">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猴痘吧!</p><p class="ql-block"> 一、什么是猴痘</p><p class="ql-block"> 猴痘(monkeypox)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p> <p class="ql-block"> 猴痘病毒耐千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C30分钟或60°C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p><p class="ql-block"> 二、流行病学</p><p class="ql-block"> 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p> <p class="ql-block"> 2.传播途径。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可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以及胎盘垂直传播。</p> <p class="ql-block">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p><p class="ql-block"> 三、临床表现</p><p class="ql-block"> 1.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p><p class="ql-block"> 2.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C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p><p class="ql-block"> 3.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p><p class="ql-block"> 4. 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p><p class="ql-block"> 5.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p><p class="ql-block"> 6.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p> <p class="ql-block"> 四、治疗</p><p class="ql-block">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p><p class="ql-block">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p><p class="ql-block"> ▲治疗主要是退热、镇痛等对症支持治疗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治疗。</p><p class="ql-block"> 五、如何预防</p><p class="ql-block"> ▲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p><p class="ql-block"> ▲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p><p class="ql-block">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p> 温馨提示 <p class="ql-block"> 若有相应流行病学史并出现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到皮肤科进行就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