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另一个婆母(外二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另一个婆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很勤劳。天快黑了,收拾好栽葱的工具,必须趁还见微光,拉扯一背猪草。</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满屋凌乱。多年来,儿子们都在外省打工,除非寨子有事、或家里有事才回来一趟。时不时,住在城里大女儿骑着车也来看看。孙子们都很调皮,两个男娃娃会自觉帮助做哈家务,谁也不爱读书,一整天看电视。</p><p class="ql-block"> 随便收拾哈家里,她也要陪陪老头子看看他喜欢的抗战片。深夜,各自带着一个小孙子休息。</p><p class="ql-block"> 鸡叫第三遍了,她又起床进了柴房。先忙着把猪草砍砍剁剁的弄得细碎,往大铁锅里倒了大半锅水,再把柴火引燃……慢慢守着煮两个小时,一大锅猪食煮好了。平常去地里劳动,一去就是一天,老头子会领着大的两孙子喂猪。</p><p class="ql-block"> 地里,葱也该匀了,撒了的葱秧又要移栽,各种蔬菜,一茬跟着一茬。田里,隔几天要去串哈。又没有人犁地,包谷都栽毛窝窝,多少收点粮食来喂猪养鸡。逢赶场,头一天,整天都在地里采大葱、打捆,或许拔菜。赶场的清晨,就拖着去街上坐一天。卖完了,数着不多的零钞,买点便宜的零食,陪着迎接她的孙子孙女们,笑眯眯的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如一日,经常如此,忙个不停。娘家亲,大事小务长期走走,虽然家里的确穷,可在人面前还得笑笑。自从老头子病了,寨子里的事务,总得出面帮忙。出嫁的几代姑子们家的老亲新亲,能去的,基本上都要赶到,有的喊她大外婆,有的喊她大老祖祖。</p><p class="ql-block"> 现在,她又开始新的生活。不以地里劳动为主,开始做小本生意,每天摆摊收摊,忙忙碌碌挣养老钱,她说,自己能挣就挣点,替年轻的打算,争取最大限度减轻年轻的负担。随着规模的逐渐扩大,按照她的计划,将来还能让儿女几家稍微受惠。</p><p class="ql-block">(声明:封面摄影来自于史开菊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摆摊日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一亮,婆母就起床了。一分菜地,除了农忙时栽铲收,其他时间都在店里。开门,出去取请朋友帮忙带的货,顺便帮朋友摆摊,再带点批发价位的嫩菜回来。</p><p class="ql-block"> 拉开家什,要打豆浆了。豆子是头天晚上开始泡的,不用碎成豆瓣。还必须多接几桶水,害怕停水。打浆机自带过滤网,需要打两次,尽量磨细,最后还用滤布过滤一次,豆腐才细腻,好吃。浆打好了,开煤气灶煮豆浆,洗菜。豆浆沸腾了,放菜,菜煮熟,放适量酸汤,等豆蛋白凝固,都腐成型,白色的豆花像白云,豆花汤都是黄绿色的。做菜豆腐,是用劳动去换钱。大豆,请熟人拖,拖一次要用一段时间,平常打浆省的豆渣,就送拖大豆的人了。从一天三斤大豆开始做,后来增加到五斤。今天做的是八斤。</p><p class="ql-block"> 开始生火了,先用聚乙烯袋子引火。包谷核核要捶开。弯刀背一敲,就分成四条。核核表皮和内部,都特别容易引燃。柴燃大了,再惹燃蜂窝煤,最后再放几节敲成两三寸长的机压无烟杠炭。烤洋芋的内架子,再摆烤豆腐干烤鸡蛋的长架子,小火烘烤鸡蛋。同时,分门别类的把其他货物摆在相应的位置。烤鸡蛋不能用大火,会把蛋黄烤爆炸的,必须是小火,还要经常翻动,平常,把十来个鸡蛋聚拢,用小锅盖好。洋芋又叫吹灰点心,是很方便很普遍的零食。有的要烤透,洋芋出沙,吃起来是面的,香。有的不用烤透,刚断生,吃起来有嚼劲,回甜。就算客人性子急,拿起来的洋芋中间还有鸡蛋心,不怕,用小刀切开,放在炭火上烤,两分钟搞定,烤出了金黄色、橙黄色的表皮,脆香好甜,回味无穷。有客人要自己剥,有的客人要主人家现剥,不像城里洋芋摊,几十个洋芋,黄澄澄的很诱人。小镇上的烤洋芋,都灰不溜秋的,只有把灰扑扑,甚至带黑的表皮剥开,才看得见美味。</p><p class="ql-block"> 小镇上,客流量并不大,一般都是客人坐下后,根据客人的需要现烤嫩豆干,有的需要吃霉豆腐干,就从谷草棵啰里拨拉。也不想客流量大的地方,摊子上随时都有几十片烤好的洋芋。</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咨询买钱纸的、香蜡的,老人就接货,香蜡纸烛都备齐。还有问菜米的,也拿。小孩子零食玩具,也随便进点,有的客人来坐摊时,会带着孩子来花花绿绿的玩具,带声响和带小零食的,又好玩又好看,还能听欢快的声音,糖豆、巧克力,都受孩子喜欢。</p><p class="ql-block"> 来吃豆腐干、洋芋、鸡蛋的人多半是回头客,豆腐干质量不错,口味好,关键还大片,吃起来饱腹。辣椒面碟,一般是一人一碟,适量,复合味道的,再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佐料,量少而精致,尽量做到少而精,保证味道,又不浪费。需要吃稀辣椒的,一般都现切折耳根、小葱和芫荽。有的呼朋唤友聚在豆腐干摊子上,随便饮一二两包谷烧、品雪花啤酒,喝东鹏,尝红牛,或者啜冰红茶。有需要买烟的,豆腐干摊上真的没有,他就去卖烟的地方买了又回来。</p><p class="ql-block"> 舀酸菜豆汤的,也是熟人。自从卖菜豆花,又熟悉了更多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老人抽空自己做饭吃。电饭煲、锅都那么小巧玲珑。虽然只是一个人的操作,做出来却可以够四五个人坐,老人家很热情,觉得有朋友一起吃饭要香点。有的客人需要吃菜豆腐饭,她就贴心的问,吃素的还是油的。蘸水做得香,干豆豉都炸得油亮油亮的,油盐辣椒姜葱蒜都准备充分,放得很到位,再根据客人的需要增减味精花椒面。</p><p class="ql-block"> 霉豆腐泡辣椒豆豉经常都有。</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需要杂酸菜,就必须起得更早,多添一笼火,拣菜,烧水,杂菜,洗菜,切菜,烧水搅面汤,把切好的菜放进容器,兑酸本,封装。晚上,刷洗煮菜豆腐的大锅。加班再添一笼火,煮浸泡好的红芸豆,第二天,芸豆汤煮得软烂多汁。</p><p class="ql-block"> 甜酒,几天做一次,酒酿子半透明的。糖化的酒饭扯成团,像白云般漂浮在半透明的酒酿子中。做甜酒的环境很特殊,没有大篾盆,就用装米的麻纱口袋拆开,热水洗了晒干铺在茶几上,必须干净,无菌,不能沾油荤。酒曲是土酒曲,一次能做十斤米,捂酒的锅也是专用的。</p><p class="ql-block"> 刚才,她絮絮叨叨的说着明天去扯篷布的事,觉得做生意该铺本钱就铺,该盖钢棚就盖,又说货不翻身不赚钱。唯一遗憾就是自己年纪大了,很多事情还是力不从心,不晓得这门面,将来交给谁。</p><p class="ql-block"> 小镇上,谁帮她的忙,她都会给年轻的说说。那几个帮她搭棚子的朋友,她念着人家的好。长期帮她带货的朋友们,她也让年轻的明白人家的好。那个带桶给她,她也记得。人与人,将心换心,打造和谐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婆母的心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年不生病,如同行大运。可是,谁又敢保证吃了五谷不生病呢?</p><p class="ql-block"> 家运实在太不济了。年轻时气壮如牛的老头子,老了老了,身体就糠了!树老根多人老病多,他这是年复一年的生病、住院,三两年的动术手!十年前后,各种病都来折磨他。</p><p class="ql-block"> 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婆母一个人操劳。农忙季节,在地里田里,一个人从天亮做到天黑。回家来要做家务,孙子孙女们做的家务,看不顺心。平常要种菜种葱,要赶场卖菜卖葱。山里庄户也少不了人情往来,再远,只要是那家亲戚,老韦也要走到,因为人到人情到!不管走到哪家,吃酒场合,婆母都是笑笑和和的。</p><p class="ql-block"> 儿子们都不喜欢种地。大儿子有娃,儿媳妇不懂事,跑了!二儿子有家室有娃娃,两口子年复一年的在外面打工挣钱,房,买在儿媳妇娘家地点的城市,房价,年复一年的长个子。小儿子还没有家,二十七了……无论都要让他安家,有娃!一儿半女都是后代。说也是,婆母其实也很疼爱女儿的,因为村里的标语明白的贴着“女儿也是传后人”。每次老头子住院,或多或少都在敲五家儿女的竹杠,因为年轻的都要争着尽孝。</p><p class="ql-block"> 家里目前最大困难是,两处的房子都漏了!算危房吧。大孙子成绩实在是不好,不过会跟着奶奶参加地里劳动,能背!目前只有小孙女喜欢学习。能够让婆母心里稍微踏实些。她最有成就感的是孙子孙女巴巴的成为奶奶的贴心的小茄克和小棉袄。她会推拿按摩,总有人来家里找她。到她的颈椎腰椎全身酸疼时,都是孙女胡乱的按摩腰椎,小孙子会拿起奶奶的手,甩甩,也在手臂上抓几把。</p><p class="ql-block"> 学校里,开家长会,婆母要抽空去参加。大孙子的老师说,孩子成绩还是太差,问他,谁对你好?孩子的回答是“奶奶”。</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请亲戚们张罗,适当花点彩礼,小儿子终于有家了!老头子还有一件放不下的心事,多年前,结发妻子因为复杂的社会原因,把六岁的儿子也带走了。几十年了,骨肉分离。怎么着也想见见大女人生的这儿子!究竟是活着还是?</p><p class="ql-block"> 婆母把这事放在心上。小弟弟的大女儿出世不久,婆母终于通过外出的老乡联系到了长居省外的大哥。大哥带着大侄子,风尘仆仆从外省的赶回来,陪伴他暮年的老父亲。家里的气氛,一下子快乐起来了,快乐了几个月!看见大孙子不吃米饭,只吃馒头包子面条方便面,婆母尽量满足。</p><p class="ql-block"> 没曾想,婆母自己生的大儿子,山不转水转的,又会有了女友,人家不嫌弃儿子穷。真的穷啊!三无。无房、无存款、无车,当然,也无债务。据说,只图两个人聊得来。</p><p class="ql-block"> 家里负担那么重,按照婆母的说法:“老头子年复一年的吃药,家家都拖穷。”</p><p class="ql-block"> 家里转运了!婆母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小弟媳进屋后带来的好运气。婆母的心理负担一下子减轻了不少,心里就巴巴的希望自己的老头子多活几年,能不能看见重孙子。可是,天不留人。</p><p class="ql-block"> 大哥陪伴老父亲几个月,他还是要去外省,那里有他的家。他的母亲在外省,他的老婆孩子在外省,他的事业也在外省。亲生父子,几十年后的重逢又面临着分离。</p><p class="ql-block"> 过完年,公爹还是扛不住冻桃花时的这场春寒,他放心放肠的丢下一大家拉子,走了!</p><p class="ql-block"> 婆母很伤心,哭老头子把她丢下了。邻居们对她说,大奶奶,您别气了!我大爷爷能够拖着过这么多年,全靠你秧得好,好多家庭,最多三两年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婆母还是不算开心,倒也不是看着哪家愁。公爹没走前和她商量过的,大儿子有手艺,可以把养老钱借给大儿子创业,迟早他总要走出一条路来,总能把这养老钱补齐。公爹的原话是:“就理着一棵苕藤抠。”两老都看得出大儿子阿运找媳妇,能支持大儿子创业的。何必年长月久的都在省外打工?不利于发展家庭。阿运听从二位老人的安排,回到老家所在的小城,开启了第三次创业!</p><p class="ql-block"> 最美中不足的是,家里的房子还是太破,起房盖屋不是一件小事。村里早就把公爹婆母定位成精准扶贫户,喂猪给补贴,慢慢来。大孙子在学校也得到了精准扶贫学生生活补助,毕业后做了工厂的学徒。</p><p class="ql-block"> 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p><p class="ql-block"> 2020年,婆母住进了幸福小镇,开启了她的幸福生活。新房子新家具,电视机电磁炉电饭煲都是党委政府配备。姐姐和姐夫给她买了热水煲、抽油烟机。阿运的女友给她买了全自动洗衣机、可升降的茶几式电烤火炉,大弟弟夫妇把几处的电费全绑定在微信里……逢年过节,妹妹时不时打钱给她。出门做客,总有小弟弟伴随。</p><p class="ql-block"> 初来小镇上,婆母就摆摊卖烤洋芋、豆腐干,烤鸡蛋。开始还是与城市综合执法人员有冲突的。有关人员对她说,你七十岁的人了,该享年轻人的福了!她说,我姑娘儿子家,都因为医他们的父亲,家家都不宽裕。我享的是共产党的福,每个月有七八十块养老金,可是,不够用,偶尔伤风感冒是难免的,我要吃米吃油。后来,新区管委会了解到她说的实情,就给她安排了一个摊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开心的说,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一天!有了摊位,她就扩大经营,杂酸菜煮豆米卖。</p><p class="ql-block"> 据说,有的精准扶贫户会拖家带口的去闹,要求发给生活补助。上面说,你也像那七十岁的老奶奶,自谋生路多好!听说自己还得到表扬,婆母就更开心了!借给阿运创业的养老钱窟窿,他的女友又偿还了,还带银行利息呢。我买房,开口向婆母接,她也爽快的答应了,当天就取出来了。当然,这笔钱,后来也偿还了,同样按照银行该给的利息计算。</p><p class="ql-block"> 婆母的心事,全放下了!沾现行政策的光,享着共产党领着全民奔小康带来的福,住着现成的大房子……她对喜欢学习的孙女说,政策太好了!你跟着奶奶住这样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你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己种的包谷,大女儿帮着搭载到十八,打成包谷面。到批发市场拿货,以前是自己乘公交车去拿,现在,小女儿抽空开车搭着跑一趟,买来用几个月。花椒上市的季节,买来湿花椒晒干,再根据需要打成花椒粉,可以管一年。儿子们很忙,时不时,打电话嘘寒问暖的是儿媳妇们。近处的儿媳妇,不时会过来打打下手,一起唠嗑着逗老人开心,婆媳俩一起吃顿饭。别人看得见家里的温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