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特区

清秋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贵州避暑的日子,专程去六枝看望了堂嫂一家。堂嫂一家全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为支援三线建设从北方和中原来到贵州的。堂哥从30郎当上三线,一直到去世,把大半生和子女都留在了六枝这块三线热土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车到六枝南站,接站的是堂嫂和大侄女婿建平。第一次看到已是鬂角飞霜的建平,我不胜迓然和感慨。当年童稚时期来到这块土地上的三线建设第二代,现在也近退休。他们的孩子都已走上了工作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与苏联关系的决裂和恶化,全国进入重新布局工业生产体系的备战时期。贵州六枝、盘县、水城作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设立了特区人民委员会,成为当时三线建设重点工程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配套工程。六枝、盘县、水城以后又划为六盘水地区。1965年,一支8万人的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汇聚于六盘水,堂哥就是其中一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的这些三线建设者在山高谷深、坡陡路险的恶劣自然条件下,头顶青天,脚踩荒原,吃的是包谷杂粮,难见大米白面,住的是帐篷房、芦席棚、“干打垒”,干的是夜以继日的苦重累活。绝大多数建设工地不通公路,人抬肩扛搬运设备物资是创业者的家常便饭。他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身居山沟、报效祖国。简易帐篷前用石子拼成的“艰苦奋斗”,山洞岩壁上书写的“身居山洞观世界、脚踏群山争先锋”,就是他们崇高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流血牺牲更是在所不惜!1967年1月12日,65工程处98名矿工在大用矿井主平硐23 9 2米深处施工时,遭遇瓦斯突出,全部壮烈牺牲。当时堂嫂正好经过这里,看到山坡上排放着用白布覆盖的死难烈士和他们哀哀以泣的亲人,忍不住泪流满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一个个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万壑群山中的礼炮揭开了一个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又一燃情岁月的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可敬可爱的“三线人”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如今,许多“三线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已经成长为六盘水各条战线的骨干和栋梁。1987年,水城特区撤销,分设钟山区和水城县;1999年,盘县特区撤销,改为盘县。随着铜仁市万山特区的撤销,六枝特区就成了全国唯一一个正式以特区命名的行政区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在六枝并不宽敞却整洁的街道上,在农贸市场,听到南腔北调的改良黔方言,我浮想联翩,心潮澎湃。遥想当年,一代伟人"打一场恶仗"的断想,在中国大西南上演了改写新中国工业建设布局,建设西南战略大后方的历史壮剧。从19 64年至1978年共计14年中,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占全国投资总量39 %)和几百万人力,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那时,堂哥每一次返乡省亲,绕道湖南探视我们一家,在他那布满风霜的脸上和与父亲的彻夜长谈中,总撩起我对六盘水神秘的暇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六盘水这块曾经热火朝天的热土,随着国家新的历史时期三线企业调整的规定,工𠂆企业又迁回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繁华落幕,归于沉寂的六盘水其波澜壮阔的过往隐入历史烟云,已被现在的闲适与宁静取代。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提包拎裹前来消暑的人群,随之兴起的是雨后春笋般的大大小小的避暑客栈和康养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共和国应该记住他们,历史当不负他们一一三线建设的先驱者及他们留在这块热土上的子孙后代!六枝这个最后的行政特区总有一天也会取消,代之而起的一定是一个全新内涵的六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站在六枝三线建设博物馆"1.12 "矿难纪念碑前,深深三鞠躬。</span></p> <p class="ql-block">六枝,一座被山头包裹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安逸宁静的市容。</p> <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的城市小菜园。</p> <p class="ql-block">六枝三线建设博物馆外观。</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当年火车站旁的煤仓。</p> <p class="ql-block">煤仓不远处的铁道,已被城内公路取代。当年六枝产出的煤就是通过这里运向攀枝花及各战略重点项目基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19 67年六枝"1.12 "矿难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指挥部为矿难发的唁电。</p> <p class="ql-block">当年三线建设者与家人团聚后居住的筒子楼,现在仍然居住着尚存的部分三线建设老人和他们的后辈。</p> <p class="ql-block">堂嫂,一个用青春体验了三线建设轰轰烈烈的亲历者。</p> <p class="ql-block">峻松一一我的又一个堂侄女婿,妥妥的三线建设二代传人,正在为我们精心烹制贵州特色饮食"丝娃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