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尽管烈日炎炎,但陇院“国培计划”的会堂座无虚席,掌声此起彼伏。教授深入浅出的学术传播,让学员们沉浸在理论与案例的盛宴中…</h3> <h3> 2023年7月11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主持,对《传统美德的历史建构,现代命运与当代价值》进行了分享。<br><br> </h3> <h3> 一直以来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许多要求和标准,都能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他们的历史渊源。在几千年的历史进展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表率和典范事例,有着极为壮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财富。<br></h3> <h3> 孔子以“仁礼”为核心孔子提出丰富全面的道德规范和德目,但一般认为其核心是仁与礼。礼是中国伦理出现最早的范畴与德目之一,一般认为孔子对三代(夏商周)之礼有所损益而继承之,而“仁”是孔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思想资源,所大力提倡的新观念,也使礼由一种外在的文化传统制度而变为一种德性。落实到教育上那么是将是“仁者爱人”道德情感,“忠恕之道”行为之方,“克己复礼”行为规范,“亲爱同情”道德根源,“博施济众”崇高境界。</h3> <h3> 孟子四端四德说<br>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br>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h3> <h3><br> 子曰:君子道者三,<br>我无能也,仁者不忧,<br>知者不惑,勇者不惧。<br>《论语·子罕》<br>知、仁、勇,三者,<br>天下之达德也。<br>《中庸》</h3> <h3> 11日下午,陇东学院闫淳冰教授以《教育的原点与德育模式的创新》为题展开了讲座。<br> </h3> <h3> 闫教授以教育的原点——立德树人为起点,讲述了教育的三次转向(1.教育即道德教育。2.教育即知识传授,培养能力。3.教育即培养完善的人格)。得出人格教育的基础就是道德教育,从21世纪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为标准。讲述当代教育的方向,德育的本质即教人“向善”“求善”。</h3> <h3> 德育是指向道德教育的基本的教育事实,德育是教人“向善”和“求善”的手段,从中西方的不同角度讲述了德育的内涵是指对人“德性的陶冶”,得出道德的价值与意义。<br></h3> <h3> 今天的培训学习,使我们的老师受益匪浅,感觉头脑得到充实,思路更为开扩、清晰,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思想、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这必将对我们今后德育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将为我们今后的工作起到扬帆引路的作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