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绩溪古村落——冯村

一瞬曙光

<p class="ql-block">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冯村,这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徽文化古村落。我国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题咏冯村:“云横苍岭抱冯村,曲岸水街白屋群。秀色天成凝固乐,画游烟雨也销魂。”苍山莽莽,云雾缭绕中的艳丽冯村,曲水流觞的水街两岸,白屋成群,秀色天然而成,像是一首凝固的音乐,烟雨蒙蒙犹如画中游览,不禁使人由然而魂灵感动。大师诗句中的冯村,位于绩溪县长安镇,是一个有着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其境“屏障山如画,笙簧鸟自喧”。一条奔流不息的槐溪自西而东贯穿全村,两岸民居形成天然的水街。冯村,地灵人杰,古韵犹存,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骚客所留连忘返的水墨山村。</p> <p class="ql-block">  冯村建于唐代咸通六年(865),并以姓名村。据《冯村志》记载:“唐咸通六年歙州刺史冯蘩(字子华)长孙冯延普(字可道,二世祖)路经火烧坦(白沙街),见此地山清水秀,遂率族定居。元延祐四年(1317),白沙街常罹兵难,亦因‘居地狭隘,不足以容,“遂迁居麦园筑室,后在箬皮坑扩建房屋,定名冯村。”</p> <p class="ql-block">  冯村土地总面积5410亩,其中山场3266亩,水田582亩,水面43亩,旱地63亩,桑园285亩。东有冯村干,南有饭罗岱、大谷岭、古塘源、田冲纹,北有降头、茶纹和南山上,西有塘川和七磡山,皆为梯田,分布村庄四周。水田以冯村干、北山和大柏三片为最优,计有300多亩,一马平川,水利条件较好。</p><p class="ql-block"> 冯村全境岗峦围列,沟壑纵横,有一河十五溪,即槐水河与药库、石磡头、板木塘、塘坑、七磡岭下、七磡山、叶富坑、百叶坑、塘冲、田冲、大谷岭、饭罗岱、杨关坑、降头、黄胜坑等小溪。。</p> <p class="ql-block">  冯村的古文化历史深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绩溪县翚岭南北的各个村落,真正有水街的还就是冯村。而且沿着水街的两边,店铺林立。大夫第、大树第、州司马第、仪宾第、刺史第、州牧第、旌封第、登科第、齿德堂、万年台等等明清古民居,鳞次栉比的排列在槐溪两岸,没有一个村落可与其相比。作为绩旌驿道上的重镇冯村铺,在明清鼎盛时期,曾经日夜车马喧腾,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至今遗留在冯村水街两岸的华表、旗杆石、石水槽、石凳、石椅、上马石等等,还在不断地向前往冯村寻幽探古的访客叙述着它们以往的辉煌。“九槐十三桥,”又是冯村不同于绩邑它村的别致风景。这是冯村冯氏先人刻意为之的景色,充分实现了冯氏先人的建村智慧,不仅在使冯村在发展空间上得到了拓展,而且使得整个村落在人居文化上凸显空灵,极大地提升了冯村的村落品味。仅从“云庄桥、龙门桥、万年桥、里仁桥、荷花桥、益三桥、永瑞桥、独秀桥、安仁桥、崇义桥、并秀桥、绿荷桥、北山桥”这十三桥的桥名就可以看出,冯村冯氏先人的良苦用心来,每一座桥都含有文化故事,连缀古今。游观桥亭之上,且见风泉云壑,触目成趣,层峦耸翠,群流献清,千奇万态,莫可名状。</p> <p class="ql-block">  冯村的水口,号称是徽州两个半水口之一。其水口元素一应具备,山、水、桥、亭、路,碓、台、古庙、树,而且均系冯氏先人按照风水理念刻意营造的。“榜山遥别于源头,鹤鹿重聚于水口,势若盘空而下降,状如引领以前伸。啄彼平田,依乎流水,溪由斯而反顾,宛若朝宗;地缘是以横关,浑如扼亢。秤钩水,允符术家之言;闭门沙,式协囊经之吉。亶钟灵秀,诞闻嘉祥。”这是明代冯氏先人关于冯村水口的描述。在冯村水口的营建中,寄托了冯村人多少的心中美梦啊。前有狮象把门,后有龟蛇护卫,上应天门,下闭地户,精心策划,累代建设,终于形成了徽州的典型水口风光。</p> <p class="ql-block">  冯村还有一绝,那就是其书院文化。冯村的书院文化是实在而璀璨的。可以毫不谦虚的这样说,在过去的翚北五都六都各村,尤其是坦头和冯村,自宋以后,文风蔚起,人才辈出,其中冯氏一门有宋一代科甲及第者就达二十四人之多。如果算上坦头汪氏子孙的话,那就是冠盖徽岭南北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狮子峰下的云庄书院。这个云庄书院,派头可就大了去了。不仅成立时间早,与绩溪宅坦的安徽省最早书院桂枝书院差不多时间,而且朱熹夫子还光顾讲学过,并题写了“一坞白云”做留念,真是山陬之野的云庄书院之莫大荣幸了。该书院自宋迄至民国,虽几经兵燹战乱,风雨变迁,却顽强的绵延了千余年历史,可谓绩邑教育史上的奇观了。云庄书院起始为坦头汪姓创立,是邑内最早的庠地之一,其创始人为坦头人汪汲、汪淇兄弟及其后裔汪安行、汪龟龄、汪龟从。此后在宋绍兴四年(1154),坦头汪安行季孙与冯文仁公,在狮子峰左冯村水口附近正式创建云庄书院。由于汪氏与冯氏的世代姻亲和云庄书院驻地冯村的关系,冯村冯氏宋代及第庠生,大多就读于该书院。宋咸淳六年(1270)冯氏后裔冯珪在狮子峰左发现嘉泰四年(1204)“云庄题名碑”,后又发现“云庄续题名碑”,及至明嘉靖十七年(1538)云庄书院光复重新,冯村冯氏子孙刊于碑记上的历代科举仕宦达六十四人之多,称其为科举之村或科举门第亦不为过也。“清漪槐水贯桥门,校在云庄古院存。着意兴才还树木,凤凰山下好培根。”从云庄书堂到云庄书院再到云庄学校、云庄小学,在这漫长的历史道路上,走出了多少冯、汪二姓的优秀学子,国之栋梁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景点:</b></p><p class="ql-block">1、大夫坊。 位于冯村村头的大夫坊,跨街而建(冯村的驿道就是从该牌坊下通过),冯村的街道便从此展开。冯村大夫坊,又称掇科坊(见坊上题词)。东向上层“恩荣”匾,下层额坊正中“掇科”二字。花岗石部分脱落,能辨者“钦差巡按直隶都察院御史张景发,提督学校监察御史周如斗、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莫如士与徽州府知府陶承学、同知许横、通判金某某为京闱进士奉直大夫冯兰立”。西向上层“恩荣”匾,下层额坊正中“大夫坊”三字。落款“嘉靖三十五年(1556)季月吉旦,绩溪县知县何察,主簿李宝、县丞熊应魁、典史张宗、儒学教谕刘镕、训导部钦曹某某,为京闱进士奉直大夫冯兰立。”因年深月久,该牌坊南边的抱柱石鼓被拆,其余基本完整。199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重修。“掇科”,掇,选取,摘取。掇科,意为进士选取。</p> <p class="ql-block">  2、冯氏宗祠。即冯显祠,是冯村最为显赫的建筑。其进深90米,,加上厨房、余屋总面积为2036平方米,有两个天井,一个大院子。冯村冯氏宗祠建筑雄伟,结构严谨,用材讲究。横梁皆用古松木,重建时正梁用32人抬,披红挂绿,鸣锣开道。柱料粗大,有古柏、银杏、香椿、梓木等。该祠堂分前、中、后三进。前进,即宗祠的大门,高5层,曰五屏峰,亦即五凤楼。鳌鱼翘角,建筑雄伟,气势轩昂,十分气魄,加上显目的楹联和匾额,体现出冯氏宗族的旺盛和荣耀。大门两侧高悬着一副巨联,上联是:“大汉将军第”,寓指东汉光武帝刘秀赐封的大树将军冯异;下联是:“皇明司马家,”寓指明代兵部司马车驾司主事冯瑢。屏峰顶层正中高悬蓝底金字龙凤呈祥竖匾两块,一书“钦点主事,”指清代咸丰丙辰科(1856)进士、刑部主事冯端本;一书“兄弟翰林”,指清代光绪丙子科(1876)进士、翰林院编修冯汝骐和光绪癸未科(1883)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冯汝骙兄弟。匾额殊荣显赫,过往行人大多驻足观赏。中进享堂,宽敞明亮,装饰堂皇,是祭事和议事的场所。正堂中央高悬白底黑字巨匾“叙伦堂”三个大字,这是冯氏家族的灵魂所在,其在族谱的“家祝”、“家戒”、“家训”中均有明确的族条规定。后进即寝楼(寝室),建筑高耸,虽为二楼,却有三楼之高,因从中进至后进要登十三个台阶。楼顶檐口正中悬有“圣旨”二字竖匾一块。楼下设五龛座,依次置放木主(祖宗牌位)。楼上设三龛座,分别置放特祭、配享、能干等大牌神位。</p><p class="ql-block"> 冯氏宗祠的地坪正中,用花岗石条筑有两短一长(即底下两块短石板,中间一块长石板,上面两块短石板)的八卦图案,名曰“坎”,表示“水。”绩溪话称阶级(石质的阶梯坎)为“踏坎”,是有道理的。相传宗祠在建造时不慎失火,因建此为抗御火神爷再次泛滥。前沿砌有高大照墙,墙上画有“鱼龙曼衍”巨画一幅。此画原为尚厅裔孙冯景润公所画,民国二十六年(1937)冯百川摹绘。照墙两侧为木质大栅门,门外是大道和祠坦,围墙环抱,前沿有旗杆石座六对,解放后移作他用。</p><p class="ql-block"> 1953年绩溪县政府将冯氏宗祠中进改装为“冯村粮库”,1974年该县粮食部门将冯祠全部拆除建为三幢战备粮库,1992年折价卖给村民,建成民宅了。至此,冯村冯氏宗祠在冯村彻底消失。</p> <p class="ql-block">  3、 冯文升旧居。冯文升旧居始建于清末期间,前后历时5年建成。该旧居为上下堂六部通转楼。雕梁画栋,雕饰精美,上下堂的梁头分别雕刻有“大富贵”“亦寿考”“百子”“千孙”“正大”“光明”等,十分难得。</p><p class="ql-block"> 4、下马门遗址。下马门,古称“世龙楼”,又称“下马亭”,始建于何时无考。相传来村官员至此,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方可入村。原有卧门槛石一块,长两米多,1998年浇筑村中水泥路时被浇埋于路基之下。</p><p class="ql-block"> 5、木牌楼遗址。又称“木牌坊”,全木质结构,顶盖小瓦,鳌鱼戗角,六根楠木柱子分列跨街而建。该坊占地49平方米,一层似凉亭,二层以上如同石牌坊。相传古时悬挂有“旌封尚义之门”横匾一块,顶层正中有“恩荣”竖匾。1948年,冯村裔孙冯百川先生在编修《冯氏宗谱》时,曾临摹《古迹图》,其中有木牌坊画图一幅,并特别加注曰:木牌坊“乃前后厅承宗公八兄弟因析产分家时,互相义让而诉于官,官义之。将八兄弟友爱之事实奏请朝廷,蒙旌封而建此楠木牌坊。位在今冯桂全先生屋前,即古地名 ‘古楼干’。且此匾早已失去,其年代月日及人名均失考。上列六字系父老传言。又外围之墙,系近代族人砌筑云”。木牌楼历经数百年而不霉烂,不歪斜,巍然屹立。可惜在1970年建冯村大会堂时被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6、刺史第。 即乐厅、种德堂,始祖为兴应公。位于荷花桥北侧,占地面积143.6平方米,解放前曾为云庄小学教室,解放后为冯村大队办公室,现为冯村老年人协会和关心下一代协会活动场所。这是到目前为止,冯村幸存下来的唯一比较完整的一幢厅屋。2019年,由冯定一倡议,河南冯思源书写、宁国爱忠公后裔捐制“种德堂”牌匾一副悬挂于厅内。</p> <p class="ql-block">7、石水槽、灯柱、石椅、石凳、上马石。 石水槽,也叫“石水池”、“马食槽”、“饮马槽”。这个其实应该是石水池,是以前大户人家用来养观赏鱼的池子。此池长1.452米,宽70公分,高0.858米,池底有小孔便于排水,相传凿于明代,原来有一对,今幸存一只。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小孔左侧有裂缝,以铁丝捆扎;灯柱 亦称“华表”。俗称“拴马桩”,其实不是,而是“柱识”或曰“灯柱”,乃旧时富户人家挂灯之用。相传有三四对,今只存尚厅门前一根,前厅门前一根,倒下一根,刺史第门前两根,万年台前一根,共6根。灯柱高2.32米和2.61米,围0.76米和0.826米两种,都是八菱形;石椅 又叫“美人靠”,长1.42米,高0.782米,宽0.429米,原来在协政第门口墙下;石凳 长0.776米,宽0.246米,同样两只,位于冯百洲户门口永瑞桥上;上马石 俗称“小石椅”,高0.66米,宽0.462米,前厅门口两只,刺史第门口两只。</p> <p class="ql-block">8、冯哲元、冯秋元祖宅。约建造于150年前的清朝末年,总建筑面积约200平米,有前后两进,各设明堂天井,东侧是厨房,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内八字形开门,寓意广纳紫气。充分展示了古人在营造学上的的智慧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主体建筑三开间,东西厢房和正中中堂明间,上堂和下堂各设一个中堂,整个建筑砖木结构。肥梁胖柱小轩窗,雕饰狮身文武官。上堂和下堂的天井两侧各有小厢房两间,主要用于摆放农具。天井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一方面蓄接整栋建筑的雨水,另一方面增加建筑的采光。在房子中,足不出户就可以夜观明月、日照阳光。下雨可以收集日常用的雨水,晴日可以蒸发室内的潮气。建筑的楼上没有隔墙,只有支撑屋顶的柱梁,在旧时的农村主要用于堆放杂物、储存稻谷以及堆放柴火。这些堆放物品的大件从天井有滑轮上下,小件物品从中堂后面的木楼梯上下。东西厢房采用木板隔离,窗户上面雕饰各种花草、莺雀。由于年久失修,濒临倒塌,2019年春季裔孙冯卫东主持进行了全面维修,修缮后的老屋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和面貌,没有做结构上的变动,一切只为保存原有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9、北山桥。北山桥位于冯村北山脚,是冯村十三桥的最后一座桥,又是冯村进水口的第一座桥。单孔石拱,桥面高于道路七个石级,故又名“弓背桥”。桥长5米,宽3米,何时建造无考。</p><p class="ql-block">10、龟墩桥。 也称“绿荷桥”,位于龟墩旁,单孔石拱,桥腿落在石崖上,与龟墩相依。桥长5米,宽2.8米,通往长安镇梧村和清隐寺(据《冯村志》)。</p><p class="ql-block">11、并秀桥。 亦称尚德桥,位于冯村水街94、95号民宅门前。桥用长5.2米,宽0.5米,厚0.25米和0.3米的两块石条并架南北两岸而成,故称“并秀桥”。</p><p class="ql-block">12、安仁桥。 安仁桥为单孔石拱桥,位于村中心地带,构筑独特,一孔拱桥,跨径5米,桥面东西宽30米,联接南北水街,形成一个四、五百平方米的广场,俗称大坦桥,是村民聚会的场所。桥东向拱顶嵌有石板匾额一块,镌“安仁”二字,并有小字两行,上为“弘治元年(1488)孟秋十日”,下为“云庄冯瑊时美立”。 字迹清晰,雄浑古拙。桥面东沿河石栏杆可作坐凳。从桥底看,似乎分为三段。中段是民国20年(1931)修建,并在北壁嵌有碑记一块曰:“修补安仁桥记,此桥建于明代,本是完好,因为洪杨事后(即太平军后)两间之中坍塌一洞,今厚诚堂于吴城所开福泰店,经批银币七百余元修补此洞。民国二十年一月落成纪念。冯燮成经手监修”。</p><p class="ql-block">13、永瑞桥 。也称“大树桥”,位于冯村大树第门前左首而得名。单孔翘桥,长3.9米,宽4.2米。桥的形式别具特色,其桥腿逐级搭翘,上架5根大石坊,坊上横铺长短一致的石板作桥面,似木楼面。桥的东向,村人冯百洲置长石条既作护栏,又作坐凳。西向置石凳二只,石坊上刻有“大明弘治壬戌年(1502)四月二日冯”;东向石坊上镌有“明信官冯永瑞男科第三裔孙转隆荣重修”。桥下河中有一石墩,直径米余,高近2米;犹如中流砥柱,每逢涨水,激起浪花数米高,十分壮观。1954年特大洪灾后,村中雇人将石墩凿去一截,墩脚尚在。</p><p class="ql-block">14、进士第。即进士坊,在冯村村内,位于荷花桥南首,傍小街从荷花桥上观赏或拍摄,角度最好。该进士第为明成化十四年(1479)戊戌科进士冯瑢所立。四柱三门五楼,花岗岩结构,高8米,阔8.2米,进深4.25米。柱脚前后皆置抱石鼓,三间三块额枋,三只驼梁,八个斗拱。北向最上层是“恩荣”匾额,下层额枋正中为“进士第”三字,楷书,字大如斗。落款是:“钦差巡抚南直隶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王恕、钦差巡按提调学校监察御史戴珊、御史娄珊、翟谦与巡按南直隶监察御史崔瑄、赐进士及第翰林编修曾追,为戊戌春闱同年冯瑢书。”南向的落款为:“徽州府知府王勤、经历张聪、同知张英、知事袁顺、通判娄宗、照磨王懋、推官杨宣、检校谷英与绩溪县知县吴钰、主簿张进、县丞江復、典史程刚、儒学教谕李英、训导徐寅,大明成化乙亥年(1479)七月吉日立。”1982年列为绩溪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升格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5、冯百全旧居。 即“州司马第”,是官厅式的民宅,旧时用于接待府县来人和节日团聚之处。该古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为冯百全曾祖、五品军功钦加奉直大夫承松公所建。现存上堂,为明末清初典型的徽派古建筑,虽历经多次修缮,其整体结构基本完整。现有部分占地不到100平方米,有大小屋梁11根,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明清徽派古建的风格,是难得的徽派古建标本。</p><p class="ql-block">16、荷花桥。 位于冯村进士第坊前,单孔石桥。桥面长7米多,宽3.7米,有栏杆基石和荷花柱数根,以及流散数处的栏杆材料。该桥建于何年代不详。</p><p class="ql-block">17、万年桥。与里仁桥并列同向,桥长6米,宽4.5米,西向拱顶原有石板一块,后脱落河中。该桥始建于何时无考。东向与理仁桥相隔一米,用平石条将两桥连接一体筑成90平方米的平坦,作为看戏的好坦场。</p><p class="ql-block">18、里仁桥。 位于龙门桥上游50公尺处,又称“崇礼桥”,为单孔石拱桥。万年台有一角落在此桥面上。桥面长6米多,宽9.5米。桥的西向拱顶上镌有30公分空体“里仁”二字,上款为“明成化已巳年(1485)”,下款为“八月吉旦立”。</p><p class="ql-block">19、龙门桥。 龙门桥地形别致,桥下有一天然巨石横卧河心,石上有尺许洞孔,涓涓流水流经洞中回旋而下,水声如钟如馨,韵味无穷;春水泛涨,急流冲石如苍龙跃波,激起重重白浪,别是一番景象。《冯村志》载,龙门桥即冯村桥,单孔石拱,桥腿落于石岩上。桥面长10.7米,宽3.1米,洞孔内高4.5米。桥面建“文昌阁”。明代建桥时,桥面建有桥亭五楹。西向拱顶嵌以石板,并镌“龙门桥”三个繁体大字,村人冯瑢撰有“冯村桥记”,其云:“每遇春夏水涨,村人不免有病涉之虞,有族叔志得同父义观,族弟得礼等捐资鸠工,凿石为梁,构木为亭,同心协力,不阅月而告成。游观桥亭之上,千奇万态,为之秉笔,以垂不朽。”此为冯村建村后建的第一座桥。</p><p class="ql-block">20、云庄书院遗址。 宋代,由汪姓族人草创的“云庄书院”是绩溪县内最早的书院之一。冯氏与汪氏为世代姻亲关系,因此,冯汪两姓子孙及第者,大多就读于该书院。宋绍兴四年(1154),澧州刺史汪安行季孙与冯氏先人、乡贡文仁公在冯村狮子峰左正式建立云庄书院。岁月悠悠,垣颓屋坠,至宋咸淳六年(1270),江东漕贡进士冯珪,在狮子峰左发现嘉泰四年(1204)函相洪公所记,澧州使君所志“云庄题名碑”一块,并增刊了旧有题名:“特浸云樟,岁月漫久,恐弗久远,兹不揆以石易之。”还增刊了淳祐六年(1246)以前先正名氏于上。嗣后,又有前进士冯梦发作撰记,后学冯用书写“云庄续题名记”,镌刻了南宋淳祐六年以后至咸淳九年之科甲题名录(即续碑)。这两块碑都镌刻了当时科甲及第的真实情况及冯姓科甲24人的姓名。</p><p class="ql-block">21、云庄桥 通往云庄书院石桥。明成化间村人冯瑢重建云庄书院,并造云庄桥,石桥长20米,宽4.1米,高6.6米。据《冯村志》记载:云庄桥,在五都冯村,明成化间冯姓建。该桥位于冯村水口南侧,并通往饭罗岱至坦头方向诸村,单孔石桥,拱顶两向皆嵌石板,镌以空体“云庄桥”三个大字。   </p><p class="ql-block"> 冯村村中古桥多彩多姿,是桥梁建筑艺术精湛、文化底蕴深厚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槐溪穿村而过,将村舍分成一南一北两条水街,水街长约二里,溪流上架有结构精美、造型各异的石桥13座。每座桥梁都依所在地形特色景观,取意于仁、德、礼、义等思想内涵,赋予立意隽永的桥名,由东向西顺次为:云庄、龙门、崇礼(理仁)、万年、荷花、红桥(益三)、大树(永瑞)、狮石(独秀)、安仁、崇义、尚德(并秀)、绿荷、北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和平</p><p class="ql-block"> 〔正宫·叨叨令〕 冯村印象</p><p class="ql-block"> 牌坊书院人文厚,水街老屋吴音奏。十三桥上苔痕旧,九槐树畔旗杆瘦。古风淳也么哥,古迹多也么哥,千年翰墨阴泽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