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开始听到躺平这个词是在网络上。一次和同事聊天,她说了一句,不行就躺平嘛,我突然意识到躺平真的不仅仅只是在网络上出现的词而已,它已经悄悄地不知不觉地在我们身边开始升起,是实实在在的现实。</p><p class="ql-block">对所有85前出生的绝大部分人来说,让他们选择躺平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是一个70后,在我的几十年的人生中80%~90%的指导意识和行动都被努力、上进、进取这些词所占据。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会懈怠自己。就这样还得不到母亲的认可,当然我只要努力了,结果怎样我不去纠结。可是无论如何自己都不会选择躺平,直到我的生命终止的那一天。所以我很想知道和自己仅仅只有十几二十来岁年龄差的年轻人为什么会选择躺平。这十几二十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略微思考了一下,我觉得当然还是从社会和家庭的两个因素去分析。先说说家庭吧,这些比我小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的父母都是60、70后,和我的年龄相仿,这些人大部分都跟我一样的努力、上进,无论是真努力真上进,还是投机取巧,至少都没有躺平,都在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努力的结果使得他们的孩子能够一出生就享受比他们小时候物质生活优渥许多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可是在这样基本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的情况下,父母们却缺乏正确引导教育孩子的方式,使得孩子们认为他们享受这些物质生活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而然的,背后父母的努力和争取他们是看不到的,当然父母的教育也没打算让他们看到。</p><p class="ql-block">这其实有很多坏处,比如孩子不懂得来之不易的道理,有可能会浪费甚至挥霍,好一点会使得孩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知道心疼父母。更严重的是这会导致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不太容易给自己既定一个理想抱负。反正从小在糖水里泡大,要啥有啥,父母也是尽可能满足自己,一切来的都如此容易,如此理所当然,根本不需要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因此等他们上学读书了,当父母跟他们说要好好念书,将来考好大学。他们就很难理解,他们会觉得上大学或上好大学,到底为什么呀?所以孩子对读书根本没兴趣,都是父母、老师逼着学习,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学习的原动力。</p><p class="ql-block">加之父母的思维模式也没有及时转变,虽然物质上,他们尽量满足孩子,但是内心深处还是过去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下教导孩子的那一套,子从父业,孩子就要和我一样,我要把孩子打造成我想要的样子,我想要孩子完成我没有完成的梦想,所以拼命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孩子根本没有自主的权利和机会。而且学校的教育制度也是以升学为目的,这样里应外合,都是让孩子拼命读书,给孩子无限的压力。而孩子那里却没有更多的为什么要读书的概念,造成父母、老师和孩子的思想是脱节的,鸡同鸭讲。这也是造成孩子不开心、抑郁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这是家庭因素,再看看社会因素,除了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制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就业。前些时候看到一个数据,中国目前有20%的年轻人失业,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每年大学毕业的人数远远大于社会上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的数量。经济形势令人担忧,加之3年的新冠疫情,雪上加霜。而对那些失业的大学生来说呢,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他们不必为此负太多的责任,至少不能为此负全部责任,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想上大学,或者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大学,都是父母和老师逼的。所以那些失业的大学生会对失业这个在我们看起来很严重的问题而加以轻描淡写,至少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严重。加之在他们看来家里要啥有啥,工作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找不到工作就找不到呗,找不到那就躺平喽,不躺平又能怎样呢?我再努力都没有结果呀,我从小被父母逼着辛辛苦苦地学这学那,进了学校又被老师排名次,被告家长,就这样都是天天刷题刷到深夜,睡眠也不足,心力交瘁。到头来大学毕业了还没工作,本来我从小的付出都是被逼的,是错误的,到头来错误的开端导致了错误的结果,这个结果跟我有啥关系呢,我当然不能负责。我被逼着辛苦了十几二十年了,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没工作,正好躺平!</p> <p class="ql-block">对了,除了就业问题,我们这两年的房价也成了压平年轻人躺下的一根稻草。即便是找到了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要赚多少钱才能买房呢?有很多传统观念的家庭和年轻人都认为没有房子怎么结婚呢?买不起房结不了婚,因此躺平,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小孩!</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感到有种悲凉,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家长都生病了,在教育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病得不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