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遗憾5月份工作室的活动没能去参加,但是杜馨师傅告诉我们尹少淳教授推荐了两本书,我们在6月份读其中一本。最终决定读《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在5月底我的书就已经到手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及时读完。但最终也是努力的把书读完。《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是一本对于我来说是很难读下去的书。“以概念为本”这样的词我是没听说过的,刚买回来的时候也是很感兴趣,但确实需要慢慢的读、慢慢的去理解。书虽读完,但还需慢慢的去琢磨。</p> 第1章 课程设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目标为本到概念为本的模式</p> <p class="ql-block"> 埃里克森和兰宁建议采用以观点为中心的概念为本的课程模式,推动学生从事时性事实性知识走向概念性理解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在“开放教室”的这些年中,我知道了希尔达·塔巴(Hilda Taba)的研究,她发现了在课程与教学设计中“概念”concepts)和“概念性主要观点”(conceptual main idea)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教育领域,更多的人认识到课堂和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它必须涵盖更有深度的、可迁移性的理解、这个层次的理解是在概念性层面的思考中形成的。对此,我们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以聚焦和处理信息,这样知识才能被完整的和有效的存取和利用。发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力和创造性观点的能力,需要更为复杂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一个鼓励“协同思考”的模式。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 (知道、理解、能做)。</p> 第2章 课程模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维对比三维</p> <p class="ql-block"> 对比二维模式和三维模式:我们可以从图2.1中直观的看出二维设计和三维设计的特征差别。二维模式的传统课程设置聚焦于事实和技能,并通常假定产生深刻的概念性理解。在三维模式中,主题、事实和技能仍然是模式的重要元素,但是第三个维度——概念、原理和概括——则保证了概念性思考和理解在课程与教学设计中的突出地位。</p> <p class="ql-block"> 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知识的结构展示了课堂上讲授的主题和事实及其相关联的概念,概括原理和理论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是互为共生的、三维的、概念为本的模式。(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是互为补充的共生结构)</p><p class="ql-block"> 过程和知识是互补的,而且有一个共生的关系,知识自身是迟钝的并且毫无用处,除非将它赋之于包含策略和技能的过程行为上。同样,像阅读、写作、思考、分析、制作或者创造也无法脱离内容而进行有意义的运作。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具有灵活性的,任何数量的过程、策略和技能都可以应用在特定的内容上。</p> 第3章 知识的结构 <p class="ql-block"> 理解知识的结构中的关系:知识的结构清晰的展示了主题、事实、概念、概括以原理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概念为本的教师的教学指向概念、概括及原理,并把主题和事实作为达成深度,概念性理解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知识的结构如何指导课程设置:知识的结构展现了课程设置的流程,从主题和事实开始,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找出重要的相关概念,这些概念又连接在一起形成跨越时间和详细情景的概念性理解,既概括/原理。</p> 第4章 过程的结构 <p class="ql-block"> 过程的结构显示了在过程驱动的学科,例如英语语言艺术、视觉和表演艺术以及世界语等学科中,过程、策略和技能与概念、概括和原理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处在过程结构中概念层次的时候,我们从“做”转向到“理解”为什么做我们要做的事情。尽管概念是我们从“做”中提出来以支持理解的,但是概念并不是“做。”这个行为本事。</p> 第5章 培养概念为本的教师 <p class="ql-block"> 满足所有学者需要的课堂的特征:清晰的学习目标、具有适当挑战性的相关学习体验、学习的机会、差异化教学、评价方法与目标一致。</p><p class="ql-block"> 在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总体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对重要的可迁移的学科观点(概括)的深层次理解,一条概括可能一节课就可以实现,也可能好几节课才能实现。课程目标还包括实施过程中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概念为本的课程单元确定了教师教学时会用到的理解知识和技能。</p><p class="ql-block"> 教学策略/技巧:知识概念性思维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及时而具体的反馈。</p><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设计:演绎式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式课堂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概念为本的教师发展涵盖多个领域:理解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概念为本的教学备课、概念为本的教学。</p> 第6章 培养概念为本的学生 <p class="ql-block"> 概念为本的课程和教学为学生讨论自己的思维过程提供了概念性词汇。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超越关联概念所需的思维水平,最终达到掌握并延伸概括所必需的批判性思考。成为概念为本的学生的发展历程包含三个方面:工作热忱、协同思考、深度理解。如果我们希望所有学生都成为批判性思考者,那么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充满思考氛围、富于智力激发性的课程与教学。</p> 第7章 关于概念为本的教学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关于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理解什么?</p> <p class="ql-block"> 概念为本的课程:概念为本的课程是一种三维课程设计模式,它架构了学科领域的事实和技能内容,并带有学科性的概念和概括。概念为本的课程与传统的以主题和技能为本的二维课程设计模式非常不同。</p> <p class="ql-block"> 二维和三维课程模式之间的区别:二维模式注重事实和技能。三维模式注重概念、事实、技能以获得对学科内容的概念性理解。</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应当使用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模式: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 正是概念性视角或者说是概念性层面的工作整合了思维。整合是一种认知过程,它意味着学生超越了某项学习的事实性内容,并在概念性层面“纳入自己的思想”。概念为本的内容是以观点为中心的,而非知识覆盖为中心的。概念为本的评估的固有特征是概念层面上迁移知识和技能的表现。协同思考是概念为本教学的核心。概念性问题能够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正如概念本身能够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在观念中的教和学中,概念为本的教学法需要在单元学习中涉及多个概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