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蝉鸣声声响,学意日渐浓。培训第二天,老师们继续跟着教研员吴勇老师和梁俊老师学习四种习作训练方法。</p> 教学示范 <p class="ql-block"> 上午,吴勇老师以风趣幽默的互动开场,给三年级的孩子带来靶心性习作训练《我的动物朋友》,吴老师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家里的小猫妙妙走丢了,家里没人照顾小猫请求亲戚帮忙喂养和因自身工作无法养猫,希望好心人收养,分别教孩子如何写好《寻猫启事》《喂养说明书》《收养公告》。</p> <p class="ql-block"> 补偿性训练是基于情境、基于目的的习作训练,为的是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梁老师针对上节课的《喂养说明书》和《收养公告》提出了两个问题情境:一是猫咪被人喂养时为什么差点死掉?喂养说明书除了写它的生活习性,还应该写好它的注意事项。二是播放流浪猫视频,怎么让这些可怜的流浪猫过上幸福生活呢?除了写养猫的优点,还可以描述悲惨遭遇,唤起爱心;介绍基本情况,打消顾虑;提出收养条件,明确要求。</p> 主题报告 <p class="ql-block"> 吴勇老师的讲座《走向真实写作的“任务情境”构建》进一步加深了老师们对创建任务情境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吴勇老师强调:“个体语言经验”是“带的走、搬得动”的语文没在素养,是语文课程学习呈现的结果。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又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运用。将语言实践活动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全程,让个体语言经验的形成和发展落脚在写作教学的始终。</p> 教学示范 <p class="ql-block"> 在下午的教学示范环节,吴勇老师继续展示了他的教学魅力,带来了六上第一单元的靶心性训练《变形记》。《变形记》这篇习作重点强调的是变“它”就要了解“它”,吴老师出示叶圣陶描写荷花的文字片段,提炼出写好《变形记》在叙述中做到四方面:体现外形、还原视角、符合习性、拥有遭遇。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渐入佳境,从一开始的毫无头绪到后面佳作篇篇,课堂气氛活跃生动。</p> <p class="ql-block"> 梁俊老师则展示了六上第一单元的提升性训练,通过《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帮助学生们提升写作技巧。如何让变形写的更有趣?语文园地中的三句话是不同的角度写作用、不同角度写特点、不同角度写感受,梁老师让孩子们抓住“不同角度”,想想是不是能从不同角度来写,使变形真正发生?变形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卡夫卡《变形记》变成虫子后,样子、声音、动作发生了变化,夏日漱石《我是猫》中,行动方式、习性喜好、心里的想法、内心的感受和别人对自己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打开思路后,现场学生修改后的习作角度更全面更有趣。</p> 理论引领 <p class="ql-block"> 在理论引领环节,吴勇老师和老师们探讨了创意表达与文学性阅读、创新表达的融合点。通过对于文学、文学性阅读和创新表达的理论探讨,如何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表达方式。吴老师指出“创意表达”的发现是文学审美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正是借助教科书中的“创意表达”,激发学生的回读兴趣:通过教材作品中文学形象感知,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p> <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座教师全程专心倾听,笔记本上留下了满满的收获。在热烈的掌声中,今天的实小语暑期小学语文教师专场培训活动圆满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