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对绍兴一直都有良好的印象。河网密,古桥多、黄酒香,让绍兴有了水乡、桥乡和酒乡的美誉。绍兴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2500多年来,许多历史人物、文化名人在这里涌现,有古代的大禹、西施、勾践、王羲之、陆游等,有近现代的秋瑾、徐锡麟、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真乃人杰地灵的一座古城、名城。此外,以幽默、诙谐、风趣为鲜明风格的绍兴方言和以咸鲜为基础口味的绍兴美食,也都是我所喜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杭州到绍兴地铁的开通,极大方便了我们到绍兴去访亲游玩。7月1日至2日,我们与大哥大嫂来到绍兴,在探望绍兴亲友之余,游览了绍兴的书圣故里、蔡元培故居、八字桥、东湖和黄酒小镇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篇将我们7月1日在绍兴的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其中涉及到历史记载、人文故事和景点介绍的部分文字,则依据景区景点的说明或者网络资料编辑而成,特此感谢原创作者。</span></p> 探访书圣王羲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绍兴市越城区,有一片约0.8平方公里,由千年古建筑群构成的街区叫“书圣故里”。据了解,这是绍兴市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里汇集了“书圣”王羲之、“学界泰斗”蔡元培等许多名士的人文景点和古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王羲之陈列馆。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他原籍山东临沂,12岁那年随家族南迁至绍兴。在绍兴曾出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被世人尊称为“王右军”。王羲之7岁开始学书法,曾拜师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加上自己苦心钻研,书法日益精湛。他的书法作品中,行书、草书成就最大,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兰亭序》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他因此被尊称为书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幅《王羲之教子习字图》。画面上展示了王羲之教孩子练习书法的场景。画上内容表明,王羲之共有7个儿子,坐在书桌上练习书法的是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时年8岁的王献之。在王羲之的7个儿子中,数小儿子学习书法最有成就,后人将王献之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王羲之生平事迹和书法作品的展厅。中间玻璃展柜展出了四幅《兰亭序》。分别是唐代褚遂良黄绢本、冯承素神龙本和宋拓定武本和明代著名书画大家祝允明临摹的《兰亭序》,都非常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的一边墙上,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悬挂了展现王羲之几个历史故事的图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东床快婿”的图板。图板上说,有一位叫郗鉴的尚书令派其门生到王家来选女婿,王家弟子个个衣冠整齐恭迎,唯王羲之对此漠不关心,管自己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专心看书。郗鉴听了门生的汇报后说,“此佳婿也!”遂以女嫁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床快婿”典故的原型原来是王羲之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墨池临帖”图板。图板上说,王羲之不尚功名,以习字为乐,终年勤奋练习,并在水池里洗笔,日积月累,池水变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写经换鹅“图板。图板上写道,山阴一道士久慕羲之书法,知其爱鹅,遂养鹅欲求其字。羲之见鹅大喜,遂如道士所愿书《道德经》换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羲之题扇”图板。图板上的文字讲述了王羲之通过题字帮助老婆婆卖扇的故事。详情见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戒珠失友”图板,讲述了王羲之因错怪僧人致其郁闷自尽而痛悔不已的故事。详情见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曲水流觞”图板。图板上的文字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羲之携子女及诸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溪觞咏,羲之作《兰亭序》成为千古佳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金庭归隐”的图板。图板上说,羲之久厌仕途,永和十一年春,于父母墓前起誓不复为官,朝廷遂不征召,羲之于嵊县金庭筑庐归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的另一面墙上,是唐太宗李世民、宋高宗赵构、元魏国公赵孟頫、清高宗弘历等诸多皇家名人对王羲之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和赞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陈列了深受王羲之书法艺术影响的历代和绍兴有渊源的书画大家们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这二件能和王羲之的《兰亭序》比肩,被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三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桥叫题扇桥,是书圣故里历史街区的一处重要人文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史料记载,曾有一位老婆婆在桥头卖5文一把的六角扇,但很少有人买。有一天,王羲之过小桥,见老婆婆卖扇辛苦,一脸愁容,顿生恻隐之心,便提笔在老婆婆的扇子上各写了五个字。老婆婆看到了,脸上露出了恼怒的神色。王羲之笑着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题的字,保你每把扇子能卖出百文好价钱。果然,老婆婆按照王羲之的嘱咐卖扇,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被行人一抢而空。题扇桥因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3年3月,此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题扇桥畔立有“晋王右军题扇桥”的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桥边有题扇亭,供游人小憩观景。亭下则是一处乌蓬船码头,游人可在此坐上小船感受绍兴水城的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题扇桥的另一边的墙上,有王羲之随手写的书法作品,供游客观赏,它与题扇桥、题扇雕塑、题扇石碑、题扇亭一起,完美丰富了这里的景观内涵,使之成为游人的必打卡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条小弄叫“躲婆弄”,它的来历与王羲之题扇故事有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专门有“躲婆弄”的介绍:原来,王羲之帮助老婆婆题字卖扇后,老婆婆见有利可图,第二天又抱来20多把扇子请王羲之题字,王羲之看了以后也题了,这些扇子很快又卖完了。第三天老婆婆竟然抱来一大堆扇子坐在桥头等王羲之来题字,王羲之知情后,就穿过旁边一条小弄堂走掉了。后人便把这条小弄堂称为“躲婆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墨池。据介绍,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口的水池去涮笔。久而久之,池水都变黑了,人们把这个水池称作“墨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记载,王羲之居住过的绍兴兰亭、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书圣故里街区,除了上面介绍过的景点古迹外,还有成片的古建筑、古桥,特别是许多古建筑的墙面上都有根据王羲之手迹复制的书法作品,使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作品叫《姨母帖》,是王羲之得知姨母去世后写的一封信,表达了王羲之内心非常悲痛的心情。有网友说,根据后人考证,帖中的“姨母”是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的三轮车穿梭在书圣故里,成为街区里一道流动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寺庙叫“戒珠讲寺”。这里原是王羲之的住宅,寺庙边门上方的“书圣故里”的匾额印证了此寺庙的前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羲之的住宅为什么变成了一座寺庙,这里有一个颇为感人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王羲之一生除喜欢写字外,还喜欢鹅和珍珠。一天,他正在家里赏玩一颗宝珠时,一位僧人朋友前来造访。王随手将珠子放在桌上招待客人,等送客后发现桌子上的宝珠不见了,便怀疑是僧人“顺手牵羊”了。王羲之虽不便明言,但却流露出鄙夷脸色。僧人知道王冷落自己的原因后深感委曲,却有口难辩,一时想不开便自尽了。几天后,王羲之家的一只大白鹅死了,刨腹时看到鹅肚子里的这颗珠子,方知宝珠失踪真相。为此,王羲之心中悔恨交加,遂将其住宅捐出建寺,并从此戒掉了玩赏珠子的习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戒珠讲寺”门前右侧墙上介绍的王羲之“舍宅为寺”故事的文字。从这故事可见,王羲之不但是位书法圣人,人品也相当好,是位心怀坦荡,勇于担当的人。</span></p> 参观蔡元培故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元培故居坐落在书圣故里街区笔飞弄13号,是蔡元培祖父以下几代人的聚居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科举出身,为清末翰林(皇帝文学侍从官)。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历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九世纪末,蔡元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和领导光复会,主持同盟会上海分会工作;五四期间,反对北洋军阀,支持爱国反帝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投降,促成国共合作全面抗战,并与宋庆龄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争取民族解放,民主自由作了不懈的斗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元培毕生为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蔡元培逝世后,中共中央唁电称赞先生“为革命奋斗40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毛泽东褒誉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span></p> 故地重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夫人是绍兴人,她出生在绍兴,还在绍兴上过小学。她清晰地记得她在绍兴的住宅在断河头路里面,她就读的小学在绍兴著名的八字桥边,校名就叫八字桥小学,小学的边上还有一座教堂。7月1日下午约2点20分,趁这次出游绍兴的机会,我们一行4人来到我夫人出生、求学的故地重游了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寻到的是这里,一条无名小弄很窄很深,斑驳的墙面满是岁月的印痕。夫人说,这条小弄的尽头,穿过一道门,就是她们的老房子。老房子的正门在这小弄的旁边,如今已经难以辨认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夫人说,她记得那老宅院虽淡不上豪门,也算是大户人家。内有两幢楼房、一个大厅、两个中厅、三个天井,好多房间,最多时里面住着祖辈等不同辈分的五六户人家。这条小弄是她们家用来“倒马桶”的。每天早晨6点左右,家人会把自己房间里头天用过的马桶放到这里,工人师傅会按时到这里把马桶拎到外面倒掉后,把马桶放回原处,家人再把马桶拎回去洗涮一下继续使用,日复一日,天天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找到的是这座教堂,如今依然在使用中,然而当年的八字桥小学已经无影无踪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堂向东不远处,有一座绍兴城区著名的古石桥——八字桥。据史料,八字桥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和附近的老街区及古纤道一起作为浙东运河保护地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该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八字桥的西头沿河岸向南延伸的落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八字桥的东端沿河岸向南延伸的落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从桥的南面向北看,就可以看到桥西桥东两条向南的落坡,构成八字形状,八字桥因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到桥上四处观望,目及之处无不老街水屋相连,粉墙黛瓦成片。清澈的水面上,不时有乌蓬小船穿桥而过,悠然远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八字桥的东端向北沿河岸延伸的落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八字桥建在3条河道交汇之处,桥梁的4条落坡分别连接4个方向的道路,因而有了“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的美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广宁古桥,位于八字桥的北面。据网上资料,相传此处原本没有桥,是当地乡人集资修建的。桥建成后,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3年3月,此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3时许,我们在这里品尝了当地富有特色的“黄酒棒冰”后结束了当天的游程,前往探访绍兴的亲友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观看,请多指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