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

丹心素裹

<p class="ql-block">上海的苏州河,也称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亦名松陵江、笠泽江,长江支流黄浦江的支流,与东江、娄江共称“太湖三江”。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以南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穿过江南运河,在上海市黄浦公园北侧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0至50米,总流域面积为855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吴淞江流经吴江、苏州、昆山、嘉定、青浦以及上海市区。以北新泾为界,吴淞江上游被老百姓称为吴淞江,而北新泾以东为吴淞江下游,进入上海市区后上海人称之苏州河。</p> <p class="ql-block">吴淞江原纳黄浦江,明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海瑞主持疏浚吴淞江,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道,由外白渡桥入黄浦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p> <p class="ql-block">吴淞江是吴地重要的航运枢纽。苏州河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p> <p class="ql-block">吴淞江是江南地区上海以及苏州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和重要航道。兼具航运、灌溉、泄洪、排涝之利,可通行60~100吨级船只,是上海市与太湖流域间重要的内河航道,年运货量在1700万吨以上,中上游可灌溉农田6.6万余公顷。</p> <p class="ql-block">吴淞江古称松江、亦称松陵江、笠泽江。三国吴韦昭《国语·越语》注、晋郭璞《水经·沔水注》引均以为松江、东江、娄江为《尚书·禹贡》之“三江”。《后汉书·左慈传》“所少吴松江鲈鱼耳”,《陈书·侯瑱传》“与(侯)景战于吴松江”。此“吴松江”乃谓吴地之松江,非说江名叫吴松江。</p> <p class="ql-block">通典》《元和郡县志》吴县下皆有松江。唐陆广微《吴地记》“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泽也”。晋及唐朝时也称松江之下游为沪渎。北宋郏亶、郏侨(所著《太湖水利》)、单锷等水利书中松江、吴淞江两名已并见,吴淞江或作吴松江(因古为吴郡地)。</p> <p class="ql-block">北宋郏侨中称松江,元、明以后习称吴淞江,松江之名遂不用作江名。例如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后,始称吴淞江。</p> <p class="ql-block">19世纪上海开埠后,外人大量迁居上海,因吴淞江通苏州,故习称吴淞江下游段(北新泾至黄浦江一段[17])为苏州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胁迫上海道台麟桂签订扩大租界协定书,始见苏州河之名。</p> <p class="ql-block">太湖水源出天目山东麓广生松柏的山地,经笠泽(太湖)流出,故又曾称松陵江、笠泽江。吴淞江下游近海处被称为“沪渎”,是上海市简称的命名来源。</p> <p class="ql-block">众多志书记载,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多世纪中,苏州河一直是上海通往临近城乡的主航道。</p> <p class="ql-block">主要原因当然是当时的陆路运输网络远不及水路发达和便宜,大量的消费品、燃料和工厂原料、成品,都需依靠水运。</p> <p class="ql-block">许多上海至杭州、嘉兴、湖州、苏锡常等地的客轮航班线,其上船地点就设在今河南北路至浙江北路之间,使苏州河成为当时上海内河班轮客运的最大汇集地。</p> <p class="ql-block">同时兴隆的还有货运船只和货运码头。最大宗的货物是进沪供沪人消费或经上海出口海外的蚕茧生丝、麻棕鬃刷、茶叶土产,以及稻酒鱼肉、蔬果食品、砂石建筑材料等;又有大量“洋油”、“洋布”、“洋火”、“洋参”之类舶来品与经海岸交通来到上海的南北货经由苏州河散向杭嘉湖、苏锡常富庶地区。</p> <p class="ql-block">上海近代最早的修造船、面粉、棉纺织、丝织、化工、冶金机械,甚至水电煤器具的加工厂,都陆续出现在苏州河两岸。</p> <p class="ql-block">仅今上海普陀区范围内的苏州河岸线,就集中了数以千计的工厂,其中的纺织厂、面粉厂、火柴厂、印刷厂、化工厂、钢铁厂、造币厂、啤酒厂、减速机厂、帘子布厂、无线电厂、制药厂、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厂等,都曾在上海乃至全国工业经济史上创下纪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