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年轻人冷数码热胶片机,想当初,我们玩胶片机高手挂胶卷时可以“偷”出三张,由于这三张是额外的就会随意的拍,拍的不理想也不心疼。</p><p class="ql-block"> 二000年五一节,一家人去乌镇玩,我向当地老先生打听哪里有歺馆,被老伴用“偷”来的额外胶片定格了瞬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照片仍充满了乌镇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在乌镇玩为了应景持意买了件蓝印花布中式上衣,一边逛一边拍,我觉得还没有充分融合小桥流水的味,建议老伴到桥下去拍我在桥上的剪影,他嫌我“名堂”多,没有好身材还奢想拍剪影,他一边举机一边喊,“脸侧一点,带奌轮廓光…嘴巴不停地嘟嘟囔囔又加一句“不满意,你去中戏培训几年拿到毕业证再来拍。”我连忙提醒他小奌声说话,“莫在外边亮你的花腔男高音,等我中戏毕业了你得先预约排队等我叫号…”</p><p class="ql-block"> 拍了一张我突然想起来要把发福的肚子藏起来,变个姿势欠欠腰把手搭在桥栏杆上,他又中气十足对儿子说:“看呐!你妈妈中戏毕业了,还蛮会鬼做(装模作样)的。”</p> <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游玩中想拍几张纪念照片,脑海里就会浮现“中戏培训”的桥段联想起别人在网上给他的精典留言;大师啊,片子真不错!可惜照片中用的模特太次了。虽然这段话成了我家珍藏版语录。有时候遇到值得驻足留影的地方还是想拍两张,我不得不承认基因里真缺乏表演细胞,“鬼做”(装模作样)完全没有天赋,倒不如由他任意抓拍,记得在鲁镇我比阿Q还Q的Q劲,被老伴拍的活灵活现。</p><p class="ql-block"> 老伴上课用的ppT课件用了不少我的照片,尤其是讲怎样拍旅游纪念照的章节中用的较多。学生评价的没错,的确模特太次,我这个业余模特不是一般的次,身材不达标,三庭五眼比例不达标,是很难拍好脸部特写。不能怪学摄影的学生眼睛刁。</p> <p class="ql-block"> 在鲁镇,面对鲁迅小说中的孔巳己,拍摄前,我俩打赌,如果我与孔乙己能自如地交流,让老伴拍下瞬间,我就赢了。谁知开口问个好,面对面的孔已己说一口难懂的宁波话,我只有硬着头皮坐下来努力的读懂他的肢体语言和眼睛里传达的故事,几分钟以后偷瞄一眼发现老伴递来个ok的眼神,直觉告诉我赢定了。</p><p class="ql-block"> 回放片子,普通话和宁波话竟然交流的自然,我的手正好指了指桌子上的一碟茴香豆,穿插在“鲁镇”的一幕“活剧”上演了几分钟。</p> <p class="ql-block"> 记得退休当年在云南游玩了快二个月,以昆明小桂姐姐家为驻点,先去的大理,丽江,玉龙雪山,回到昆明休整几天再去石林等地,休整二日出发到绿春,元阳梯田,西双版纳。</p> <p class="ql-block"> 在古城逛,在裙子外边早晚得加件风衣,这天去玉龙雪山,担心山上冷就换上长裤把所带去的衣服无论长长短短,厚的薄的全裹上了,给老伴临时买了件棉外套。车刚进山,飘起雪花不一会车窗外吊起了长长短短的“冰棍”,车上人都嘀咕天不作美,只有我们觉得天助我也,正好可以领略玉龙雪山大手笔雪景和铺滿了“雪毯”的盘山而建的长长木栈道。走栈道时不一会儿雪越下越大,有个壮小伙一会儿就堆起了一个比他还高的雪球,咚咚咚推着跑到我俩前边去了,我下意识回头看,雪地里冒出一个黑绳环,拎起来才发现是老伴口袋里的松下相机x3,哭笑不得的是他高兴的象捡了一台相机一样兴奋。</p> <p class="ql-block"> 二00一年的元阳仅有一个县招待所,幸运的是广东电视台摄制组预定的房间暂没付款,让我们入住了,第二天摄制组到了住在我们隔壁并和老伴交上了朋友。于是,我们和摄制组天天一起包车一同采风,起起落落的盘山路我只有强忍晕车的难受,其中一个小伙子楞头楞脑地冒出来一句:“石老师,我们连情人都不愿意带,您怎么还带太太出来?”一车人都笑起来。另一个马上插话说;“你没看到?老师虽然晕车一直在吐但并不影响拍摄,石老师换镜头时太太递的又快又准,拍摄中时常交流构图形式…这样的全能助理当然要带啰。”</p> <p class="ql-block"> 西双版纳柑榄坝邂逅的这场婚礼新娘热情地没让我俩吃流水席,专门为我俩摆了一桌。听说贺礼可以送新人一挂香蕉最大红包不超过二十元,我们送了最大的红包祝福他们,从早上一直拍到傍晚把婚礼的全过程完美的记录了,回家后把照片整理了一套邮寄给了新娘。那天我们沾滿了喜乐分享了快乐,至今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是去甘南,专程到同仁拍六月会(女儿节),震撼的场景让每一个人都拍的如痴如醉,老伴早就不见踪影,我好想好想留几张这难得一见的盛况,可惜摄影朋友个个沉迷其中自顾不暇,实在找不着能帮忙拍照的人。到底是心有灵犀,老伴在镜头里突然发现了我,立刻从几百米远处把我“钓”了出来,这才有了这三张照片,遗憾中算是留下来小惊喜。</p> <p class="ql-block"> 有年寒假我们去山西平遥住进民宿天完全黑了,第二天醒来老伴早就在院子里拍照,他猜中我钟情北方的花门帘,趁我进出房门,拍了一张又一张。</p> <p class="ql-block">自知之明,拍大特写早就不指望了,不如追求意境美,抓拍或者是偷拍是我最喜欢的,只要拍出了地域特色,甚至只有我俩才能读懂的故事就满心欢喜。</p> <p class="ql-block"> 这张黑白片是旅行结婚在苏州园林自拍的。有次去苏州,特意去找旅行结婚曾住过的旅店,多少年过去了旅店变成了银行,特意以银行为背景拍了这张。</p> <p class="ql-block"> 黑白照片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冲洗放大的,这张在暗房冲洗照片时留下的照片大概是三十岁左右。</p> <p class="ql-block"> 曾经有朋友问过我,很少见我俩在旅途中拍纪念照,回想起来真是这样,急匆匆拍风光抓纪实而忘记了给自己留下纪念。下面这张还是旅行回家才p的合影。结婚时刚刚改革开放初期,婚纱照没有复兴,婚后十几年了有天心血来潮自己动手用两张头像P了一张,过了那个年龄段P出来的婚纱照还是不自然。</p><p class="ql-block"> 有次大家庭在我家聚会庆祝公公婆婆金婚纪念,我俩在厨房里热火朝天为大家庭聚歺作准备,突然想起来连忙脱了烧饭的围裙在客厅里第一次正儿八经的摆拍了这张。胸花还是我为俩老金婚纪念做的,我们捎带着别在胸前作为结婚十几年的纪念。记得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儿子放学回家第一次见我化妆了的样子逗我们说“你们今天隆重登场了。”</p> <p class="ql-block"> 我这个老助理跟班跟久了慢慢也懂得了摄影人不喜欢留纪念照的习惯,想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只能全身心投入。七十岁以后,这才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外拍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了,这才记得随时随地互相抓拍两张留作念想。</p> <p class="ql-block"> 年纪大了,采风出门前得再三掂量摄影器材的重量,尽量精减再精减。于是,我成了老伴的角架,风再大也得稳稳当当的站稳。</p> <p class="ql-block">人民摄影报的编辑说过多次,想在副刋上发一版专题,让我们抛砖引玉专题专版让读者投稿发片,专题议论拍旅游纪念照中的意境美和拍摄思想。这把年纪,对这些完全没兴趣了,翻翻老照片回味拍摄中的桥段比上专题有味道多了。能用自己的节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是一种幸福。</p> <p class="ql-block"> 七十岁以后,猛然发现我俩这辈子拍别人多拍自己少,对比黑白老照片感觉往事如烟,昨天离我们是那么远又好像就在昨天,老了,这才意识到要留下点有意思的照片了,老伴最滿意的是壸口瀑布他把相机架在三角架来俯拍的样子。过去,我爱说他入错了行,应该学声乐,唱美声,中气足嗓门大,病重以后有一天断断续续用只有我才听得懂的话吃力地靠近我耳边说:“你拍的我,每张片子都耐读。”终于对我说出了一句他这辈子最浪漫的情话。</p><p class="ql-block"> 老夫老妻如同熬汤,从各自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两种原材料经过加温,相互激发出鲜味,相互托举汤色咕咕噜噜升温,翻滚…不断的磨合才熬出鲜味来,可惜,汤见锅底了这才熬出了味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拍照追求“好看”,老了追求的却是“情感”,是如诗歌一般的“借物抒情”。我俩从美术系的同班同学一路采风到白发苍苍,走着,走着,他急匆匆的走丢了,留下来的照片是只有我才读的懂的故事,读照片的味道只能在回忆中找到。今天凭印象给他画了留在我心里的样子,觉得画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味道。老了,只想抓住每一天,放在手上细细地寻乐趣,放在嘴里慢慢地回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