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市,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p><p class="ql-block">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著名古都,燕、辽、金、元、明、清均建都于此,被称为六朝古都。</p><p class="ql-block">北京地形如同半封闭海湾,西北燕山,西南太行山,东南渤海湾,形成三面天然屏障,南面为华北平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span>南宋朱熹对这一优越地形忍不住连连赞叹:“天地间好个大风水!”</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中原农耕文明所受到的最大威胁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势力,北京有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又易守难攻,简直就是天然的定都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一、巍巍赫赫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在此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又称作“望柱”。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p> <p class="ql-block">故宫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绚丽多彩的角楼。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p> <p class="ql-block">午门,紫禁城正式的大门(南门),俗称五凤楼,它矗立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开端,开启宫城的冷峻威严,是紫禁城最尊贵的大门。午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p>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是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这是紫禁城内最大,也是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五座内金水桥之中,居中的桥最长最宽,为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使用。</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前的铜狮堪称中国现存最大的铜狮,也是故宫当中唯一没有鎏金的铜狮。两个狮子的体格大小略有差异,左雄右雌。雄狮踏球,不仅象征权力,亦代表统一寰宇;雌狮在戏逗小狮,寓意子嗣昌盛。这对大铜狮是故宫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由于年代的久远,狮身有不少修补过的小方块,犹如岁月的沧桑泪痕。</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三级须弥座上的太和殿。</p><p class="ql-block">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后来逐渐将此形式应用到建筑中,一般是用于高级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的基座样式。</p> <p class="ql-block">“建极绥猷”是太和殿匾额上的四个字,为乾隆帝所题。</p><p class="ql-block">建:建立、创设。</p><p class="ql-block">极: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p><p class="ql-block">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p><p class="ql-block">猷:道,法则。</p><p class="ql-block">建极绥猷含义为: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前的铜龟铜鹤和香炉。</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屋顶垂脊上共有10只脊兽,它们的名称分别叫龙、凤、狮、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了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事务的乾清宫 ,地位仅</span>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太和殿屋脊上的这些小兽都是瑞兽,有消灾灭祸、主持公道、铲除邪恶的用意,也寓意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排在最前面的是仙人骑凤。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一大鸟。于是,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古建上将骑凤仙人安排在首位,表示腾空飞翔并有祈愿吉祥意。</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前朝三大殿。</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内廷三大宫。</p> <p class="ql-block">悬挂于乾清宫正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其上字迹苍劲有力,它是清朝入关后,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御笔亲书。</p><p class="ql-block">每年冬至日的正午时分,“正大光明”匾被金色阳光点亮,阳光从西到东,从左到右,包括匾额下方的五条金龙也被一同缓缓照到,并散发出灿烂的金色光芒。这是要靠造化才能一见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p> <p class="ql-block">进入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们的休息、游赏场所。</p><p class="ql-block">园内建筑以钦安殿院落为中心,采取中轴对称的布局,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是古典宫廷园林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园中古柏藤萝皆有百年树龄。</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的集福门。</p> <p class="ql-block">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东西六宫就是一座迷宫。</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年间,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今丽景轩),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大寿重修储秀宫之际,储秀门及翊坤宫后殿体和殿被修改成一间穿堂殿,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储秀宫与翊坤宫相连,关上殿门,两宫依然可以成为独自院落。体和殿亦成为慈禧太后的用膳处与外书房。</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一年(1922年),已退位的宣统帝的皇后郭布罗·婉容入宫后居储秀宫,将慈禧时代的储秀宫融入西洋元素,并将后殿丽景轩改建为西餐厅,安装豪华水晶吊灯,陈设西洋钢琴。(现储秀宫正殿为慈禧太后五十大寿原状陈列,丽景轩及其余配殿为末代皇帝生活展)</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故宫北门。</p> <p class="ql-block">景山上回望故宫。在景山的最高建筑“万春亭”,登高远眺,故宫全景尽收眼底。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故宫规模宏大、辉煌大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其实,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二、多福多财恭王府</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是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代表着中国的王府文化。“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原是“千古第一贪”和珅的家,因最后一任主人是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所以称为恭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在选址上颇为讲究。传说,北京有两条龙脉,一条是土龙,指北京城的中轴线,可这中轴线上的建筑一般只能供皇帝使用;另一条是水龙,指什刹海、后海和北海所连成的一条线。相比于土龙脉,在水龙脉上建设监管较少,且其形状也不易让人看出,这就让和珅钻了空子。恭王府不仅位于北京城的水龙脉上,还恰恰处于这个水龙的“龙腹之穴”。在风水学中认为,水就是财,而水龙之腹恰恰就是汇集了财富的地方。所以,这独一无二的选址,使得恭王府成为了北京城最有“财气”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真实的和珅,不仅长相极为俊美,更是武艺高超,是当时少有的文武全才。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他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乾隆年间的班禅与满清建交,主要的交流兼翻译便是他。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帝,下工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虽然贪污是他的最大的过错,但他的才华还是应该得到认可。有人将他与刘墉和纪晓岚并列为清乾隆时期三大中堂。生前曾经兼任六十余重要官职,可见乾隆帝对他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在前,园在后。</p> <p class="ql-block">王府里最重要的建筑银安殿,青瓦红柱,气势恢宏,是重大节日和事件时候才打开,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现在的大殿内是王府文化展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嘉乐堂。作为和珅时期的建筑,悬挂的牌匾据说是乾隆皇帝赐给和珅的。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是举行萨满祭祀活动的场所。现在内殿也是展览场所。</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大戏楼。这座戏楼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据说整个大戏楼虽为砖木结构建筑却没有用一根铁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戏楼的声音效果。大戏楼为了保证声音逼真,将戏台底下掏空后放置了若干口大缸,巧妙特殊的构造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使观众身处戏楼里的任何位置,都能清晰地听到不借助任何传声工具的演员的演唱。</p> <p class="ql-block">锡晋斋。西路最后一进院落,曾是和珅的住所。因斋内存有晋代大文人陆机的真迹《平复帖》珍品,故改称为“锡晋斋”。斋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断,此隔断式样仿紫禁城宁寿宫,是明显的僭侈逾制,这也成为嘉庆皇帝赐死和珅的二十大罪之一。</p> <p class="ql-block">府邸最深处的后罩楼,又称藏宝楼。整个后罩楼有44扇形状各异的什锦砖雕窗,造型各异,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据说由于和珅的宝藏实在太多,和珅为了便于区分,于是设计了形状各异的砖雕窗作为标志,俗称密码窗。</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府邸都是以后罩楼为结束,也是大多数王府建筑的特色。其实这是很有说法的,故人建宅讲究风水,“主山”就是正殿,那么主山后面的靠山就是后罩楼了,可以屏风聚气,福运绵长。</p> <p class="ql-block">从后罩楼的的小门出去就到了王府的花园——萃锦园。</p> <p class="ql-block">西洋门 ,颇具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是仿造皇家园林——万寿园里的西洋门造的。据说这也是和珅的罪状之一。</p> <p class="ql-block">正对着西洋门的是一座太湖石峰,叫做独乐峰。一面看上去非常像一条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另一面看上去像一位母亲抱着婴儿,寓意“观音送子”。</p><p class="ql-block">这座观音像放在后花园后,没想到这一年和珅的原配夫人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乾隆皇帝亲自为他取名丰绅殷德,带有多福的意思,并把最宠爱的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他。而丰珅殷德也正是和珅一家的保护神,在和珅被查处的时候,正是因为丰珅殷德娶了乾隆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使得和珅一家免除了满门抄斩,只是赐了三尺白绫让和珅自尽。</p> <p class="ql-block">蝠池。独乐峰的北面是个水池,因为呈现蝙蝠的形状,故称为蝠池,也是取自“福”字的谐音,代表着富贵吉祥之意,据说这个王府花园里的蝙蝠元素特别多。池的四周种植榆树,每到春夏之交,榆荚飘落,状似铜钱的“榆钱儿”落满蝠池,谐音“福钱”满盈,寓意是福贵双全。和珅笑说:“天上掉下的钱,进入我的‘聚宝盆’,地上的钱也是流入我和珅的囊袋中。”这话可真不假。和珅后来被嘉庆帝立下二十四条罪状,抄了他的家充公,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沁秋亭。当年和珅就常常在这里谈天说地,或是过小寿时设宴款待同僚。席间,在亭子地面水路的入口处放一个酒杯,酒杯随水漂动,停到谁的跟前,谁就要做诗,做的不好就要罚酒。如此风雅有趣之事是效仿古代的“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下这地面的水路,从北向南看为一个“寿”字,而从东向西看又是草书中的“水”字,所以此亭又被称为“水寿亭”。</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的镇园之宝“福字碑”的藏身之处——秘云洞。</p><p class="ql-block">这秘云洞位于滴翠岩的下面,此洞两翼伸向东西,略具蝙蝠形,被称为洞天福地。洞的东、西部各有爬山洞,可盘旋上洞顶的邀月台。秘云洞内藏着王府的三绝之一,也是王府的镇园之宝——由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刻成的福字碑。这块碑石长7.9米,贯穿整座假山,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当年嘉庆抄家时,本欲拿走福字碑,可是那样就断了龙脉,折了福气,这可是古人最忌讳的,于是就命人用石头把福字碑全部封起来,不许外人看见沾了福气。</p><p class="ql-block">1962年重修恭王府时,考古人员在秘云洞意外发现了该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秘云洞后面就是花园里的最高建筑邀月台。建在假山上的邀月台是园中的最高点。两侧的上山路在最下面有两级台阶,再往上都是没有台阶的斜廊。传说古时候人们把台阶看做是坎坷,和珅希望自己在跨过早年的艰辛后,能够一生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坎坷,仕途顺利,所以修建了这条“升官发财路”。上下“邀月台”走升官发财路是很有讲究的:要使劲地跨过两级“坎坷”,然后平步青云的一直走到山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园区内“西洋门”、“福字碑”、“大戏楼”合称恭王府三绝。府内满园“福”字,多达一万多个,与康熙“福字碑”共同组建恭王府“福”文化。因此北京人常说:“到故宫要沾沾王气,到长城要沾沾霸气,到恭王府就要沾沾福气。”</p> <p class="ql-block"> 三、福山寿海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嬛嬛)动用448万两白银把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在颐和园的卫星遥感图上,测绘专家发现昆明湖和万寿山呈现出寿桃和蝙蝠的形状,后人称之为“福山寿海”。</p><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一个儿子送给母亲的最豪横的生日礼物。</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p> <p class="ql-block">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以水取胜,水域面积占全园的四分之三,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部面临昆明湖,或是俯览湖面。颐和园里众多的桥,风格各异,值得漫游品味。颐和园的桥多为清乾隆及以后兴建,数十座各具特色的桥,与美丽的园林山水和亭、台、楼、阁、廊、榭巧妙结合,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p><p class="ql-block">冬至那天,可以看到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盛世奇观。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呀!</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著名的西堤六桥。</p> <p class="ql-block">界湖桥,地处西堤北端,是一座平桥,是前后湖的分界桥。界湖桥三个方形孔,中间大、两侧小。原来桥上有亭,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劫,至今没有恢复。</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的唯一的高拱石桥,它是西堤的一处水路通道,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玉泉山必从此桥下经过,清代的帝后乘船由昆明湖去玉泉山,都走这条通道。桥身由青石和汉白玉砌成,恰如一条玉带,在颐和园的桥中,颇富盛名。</p> <p class="ql-block">豳风桥,这个名字更有深意,此桥在“清漪园”时期叫“桑苧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ning)名讳,故改此名。取自《诗经》中反映古代农业劳动的作品《豳风》,有重视农桑的涵义。</p> <p class="ql-block">镜桥,位于颐和园西提上,是一座方形单孔石桥,但它上边的亭子却是八柱、八角重檐攒尖顶,是六桥中最为华丽的一座桥。桥名则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乾隆也有诗曰:“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p> <p class="ql-block">练桥是六桥中较小的桥。四柱、重檐攒尖顶的桥亭坐落在一座方形单孔石桥上,桥名取自南朝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中的“练”字。远望婷婷玉立,近看小巧玲珑。</p> <p class="ql-block">柳桥,在清朝时也叫界湖桥,是湖与岸和东湖与西湖的分界处,光绪年重修后,因此处绿柳成荫,便借用唐代诗人杜甫“柳桥晴有絮”的诗句中的“柳桥”二字改名。柳桥,五孔石桥上立着八柱、四角重檐的一座隽秀亭子,桥南北两端的柳丝婀娜多姿、楚楚动人。</p> <p class="ql-block">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span>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 ,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p> <p class="ql-block">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全长728米的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p><p class="ql-block">据说,长廊是乾隆为他母亲观赏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乾隆的母亲常在园中游览赏景,为了让母亲游园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揽昆明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边设计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游廊。</p> <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2日,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昆明湖鱼藻轩 ,头朝下跃入水中,自沉而死,终年50岁。人们从他的内衣口袋里发现了一份遗书,开篇有16字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p><p class="ql-block">对于王国维的死因,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作为王国维至交好友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为文化殉节”而死,他“殉”的是中国的传统制度和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的衰败,摧毁了王国维心中的至高理想,让他不愿意继续苟活。</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名勤政殿,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名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颐和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仁寿殿前对称陈列着一对铜龙、一对铜凤。在中国古代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慈禧太后的权威居于皇帝之上,其尊贵的地位不可动摇。通常龙爪皆握着龙珠,象征皇权在握,再看殿前象征皇帝的两条龙,龙爪向外干张开,空无一物,呈要饭姿势,被凤压着,人称乞丐龙,暗指光绪皇帝并无实权。</p><p class="ql-block">仁寿殿前有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制怪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即为传说中象征富贵吉祥的麒麟。它本是圆明园遗物,原有一对,另一只毁于英法联军,剩下的这只前腿带伤残,是慈禧太后命人接了起来,俗称“乾隆身,慈禧腿”。</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为了慈禧太后退休后的幸福生活,以光绪帝的名义,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也就是慈禧的“干休所”。</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腐朽的晚清朝廷越来越衰败,导致最终的灭亡。</p> <p class="ql-block"> 四、琳琅满目国博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其中,“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为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红山玉龙。是新石器时代玉器,是祭祀的礼器。红山玉龙被誉为“三星塔拉红山文化玉龙”,也称为“中华第一龙”,也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人面鱼纹彩陶盆。彩陶盆是半坡遗址的重要文物,由细泥红陶制成,其上的纹饰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萌翻人心的陶鹰鼎。“背手而立”的它,被网友戏称为“出门遛弯的老大爷”。</p><p class="ql-block">但陶鹰鼎的来头可大了,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商四羊青铜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的器物。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p>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制造的,又称司母戊鼎,是商朝皇帝祖甲为了祭奠其母而铸造,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享有“青铜之王”、“镇国之宝””国之重器“等尊荣。</p> <p class="ql-block">西周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用来记录功勋并用于祭奠祖先的。它是一件划时代的国宝文物,底部铸的33字铭文记录了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 ,利这个人跟随武王参加了这次战争,胜利之后受到了封赏,他铸造了这件青铜器来祭奠他的祖先。专家据记载算出了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商周年代的划分提供了一个确切的年代依据。</p> <p class="ql-block">大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也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与毛公鼎、大克鼎合称海内三宝。</p> <p class="ql-block">九龙九凤冠。是明代万历皇帝孝靖王皇后凤冠 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皇后凤冠。九龙九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p> <p class="ql-block">东汉击鼓说唱俑。直腰、跷脚、举槌,滑稽的表情堆叠出满脸褶子,笑意几乎要从中漾出来,仿佛下一秒人们就会听到哄堂大笑。它代表着中华文化最早的说唱形式、折射出曲艺和戏曲最初的形态。</p><p class="ql-block">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专业喜剧人——“俳优”,即专门从事滑稽表演的艺人——古代的脱口秀。</p><p class="ql-block">秦代的优旃,就是优秀的俳优,甚至面对秦始皇和秦二世也敢犀利“吐槽”。秦始皇曾想要修建一座东起函谷关,西至陈仓的大苑囿供自己游玩。优旃对秦始皇说,这样太好了,最好再多养一些禽兽在里面,这样如果敌人来进攻,可以命令麋鹿用犄角去抵挡。秦始皇一听,恍然大悟,便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p><p class="ql-block">史学家司马迁就对俳优有很高的评价,他在《史记》中专辟《滑稽列传》记录了齐国淳于髡、楚国优孟和秦朝优旃一类滑稽人物的事迹,并赞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p><p class="ql-block">到了汉代,俳优表演在帝王公卿的生活中更为常见,两汉时期出土的大量俳优俑(也称说唱俑)就是实物证据。这些陶俑大多装扮可笑,动作滑稽,面部表情怪异,大约是当时俳优表演的一种夸张再现。很多陶俑手中还持有圆形扁鼓和鼓槌,当为伴奏之用,说明俳优表演富有节奏,或者是带有伴奏的说唱形式。</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p><p class="ql-block">当年,在四川广汉发现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震惊了全世界,也带给了世界考古学家许多难解之谜,到现在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也没有被成功解开。</p><p class="ql-block">一提起三星堆,总是引我遐思,甚至蠢蠢欲动身啊。</p> <p class="ql-block">目不暇接的藏品令人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 五、玉关天堑八达岭</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p><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p> <p class="ql-block"> 六、庄严神秘天坛公园</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在天地坛大祀殿举行了第一次天地合祀大典。</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九年(1530年),“大礼议”事件发生,明世宗朱厚熜决定恢复天、地分祀的旧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以便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随后,改天地坛为天坛,另在北京城北建设地坛;改昊天上帝为皇天上帝;并改祭天礼仪。</p> <p class="ql-block">七星石。实为八块,传为风水石,实则这七星石本代表泰岳七峰,选位也与泰山相和。也有传说,是明嘉靖年间,一晚,天上天门大开,北斗七星各落一块陨石,掉落于此,形成七星石。</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乐署、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前身是“大祀殿”,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祈年殿在古人看来是天与人共通的神圣载体,古时身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会亲自在祈年殿行祭典大礼,进行古老的祭天仪式为求一年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祈年殿位于祈谷坛之上,最早是长方形殿宇,后被大火烧毁。明朝嘉靖皇帝在重修时,将其建成圆柱形。并给它加盖了三层屋檐,最上面的那层代表天,中间的代表万物,最下面的代表大地。这个殿建的很特别,不光是三层屋檐,它本身也只是由28根大柱子支撑着,这28根大柱子还形成了三个圆,最里面有四根柱子,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间十二根柱子,代表一天有十二个时辰,过去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外面的十二根柱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中圈和外圈的二十四根柱子,则代表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一共二十八根柱子,则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更为奇特的是大殿的中心有一块天然龙凤纹样的龙凤呈祥石。在祈年殿北还有一小殿名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是供神牌之处。佑人们能够生生不息,这正是“天人合一”精神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位于天坛公园祈年殿内,是一座庑殿式大殿,它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门。</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原名泰神殿,是尊藏皇天上帝及清代先帝三祖五宗神牌的殿宇。皇穹宇的围墙就是举世闻名的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是举行“祀天大典”的地方,因此位于内坛南部,即天神所在的方位。</p><p class="ql-block">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圜丘起初为一座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皇帝祭天活动是在冬至这一天的晚上进行的,因为冬至这一天白天时间最短,晚上时间最长,晚上北斗七星及众星呈众星捧月之状。各路神仙汇聚,皇帝统一祭祀。</p> <p class="ql-block">神乐署 、斋宫、丹陛桥、双环万寿亭。</p><p class="ql-block">神乐署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p><p class="ql-block">斋宫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p><p class="ql-block">丹陛桥长360米,是连通圜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是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桥面宽30米,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砖砌路面称“御路”供皇帝专用,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侧的“王路”上行走,上下进退等级分明。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p><p class="ql-block">双环万寿亭是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兰琉璃瓦,色彩明快,国内古建仅存一例。传为清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为其母祝贺五十大寿所建。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意“和合、吉祥、长寿”之意。该亭于1975年迁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天坛的布局其实很简单,用三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三五七九,南方北圆,苍璧礼天。</p><p class="ql-block">一是指连接圜丘坛和祈年殿的一条中轴线。三是指天坛内的三道围墙:外坛墙,内坛墙,还有分割圜丘坛和祈年殿的一道中间坛墙。五是指天坛内的五处建筑: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斋宫,神乐署。七指位于天坛东侧的七块巨石,俗称:七星石。九指天坛内的九座坛门。</p><p class="ql-block">南方北圆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天坛的南墙是呈方形的,北墙呈圆形,故南方北圆。过去皇帝为什么这么建,那可是有说法的。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就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而天坛最早刚建时,就是为了既能祭天又能祭地。所以这么建,天地都能照顾到了。</p> <p class="ql-block"> 七、 繁荣昌盛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下午,很多人来观看降旗仪式。</p><p class="ql-block">傍晚的天安门,落日余晖,美得像一幅油画。</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红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p> <p class="ql-block">有没有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新建了很多建筑物,哪个才是你心目中的地标建筑呢?</p> <p class="ql-block">鸟巢、中国尊大厦、盘古大厦</p> <p class="ql-block">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大裤衩)</p> <p class="ql-block">银河SOHO、望京SOHO</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清华大学</p> <p class="ql-block"> 八、开心夜游南锣铜巷</p> <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出行,受到在北京的大学室友一家人热情周到的款待。</p> <p class="ql-block">在一家叫“局气”的网红店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饭后,带着我们游什刹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南锣鼓巷,领略胡同文化。</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p><p class="ql-block">现在南锣鼓巷又成了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2023、7、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