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五台圣境赏诗词楹联(南台)

呼格吉勒图

南台顶,亦名锦绣峰,又名仙花山。位于台怀镇南12.5公里,台顶海拔2485米。《清凉山志》载:“南台高三十七里,顶若复盂,周一里。亦名锦绣峰,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普济寺坐落于南台顶上,坐南向北,内供智慧文殊,系隋文帝诏令始建,宋、明各朝均又重建。原有山门、正殿(南极道场)、过殿、东殿(三义庙)、西殿(火神庙)、南殿(南极玄宫)、普贤塔等建筑,现存皆为石建窑洞。 五个台中,东、北、中、西4台连襟而立,唯南台孤立耸峙,绝然挺拔。其山势,如一巨大骏马静卧于山巅。《清凉山志》云:“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矣。” 南台顶上现存寺庙一处,名普济寺。据《清凉山志》载;普济寺建于宋,明成化年间予以重修。性善诗中对普济寺有这样的赞颂:“策杖寻幽上翠巅,清凉春尽景芳妍。千崖花缀千崖锦,五顶峰连五顶天。梵召绕陵日月,经堂寂寞锁云烟。真容欲睹知何在,极目苍苍意惘然。” 四天王坐宝殿威振四方护圣教 <br>十地圣遍尘刹调伏三有转法轮<br>【说明】此副楹联是阴刻于普济寺山门天王殿,山门挂匾“普济禅寺”。<br>【注释】四天王:护世四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四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剑)、西方广目天王(持蛇或赤龙)、北方多闻天王(持伞)。他们的神像通常分列在净土宗禅宗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因此又称天王殿。威振四方:威振同威震,四方就是四大天王各护的一方,东南西北四方。圣教:这里指佛教。十地圣:十地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即指十种地位,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又作十住。在佛典中,不同的经论,往往对十地的内容有不同的描述。尘刹:读chén shā,刹为梵语国土之意,尘刹谓微尘数的无量世界。调伏三有:佛教中指调和身、口、意三业,以制伏诸恶。法轮:法轮呈圆轮形,原是古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教中代表佛法,意指佛法如转轮王的轮,旋转不停,永无休止。 五峰化宇,包罗天地万象<br>十景奇胜,群集世界千佛<br>【注释】五峰:即五台山的五座山峰。化宇:佛法教化所及之境域。《清凉山志》卷一:“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菩萨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震旦是古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曼殊菩萨即文殊菩萨。十景:相传五台山旧时有十景,即大社铜牛、玉花罗汉、碧山字塔、台麓字崖、古佛牌楼、罗睺观佛、菩萨铜锅、显通铜殿、山西土地、五郎铁棍。近年公认的新十景是:花径云寮(明月池)、松涛倾翠(镇海寺松林)、云崖精庐(观音洞)、翠微星龛(梵仙山)、岚浮青螺(黛螺顶)、古塔落照(大白塔)、重楼夜钟(显通寺幽冥钟声)、灵峰天阙(菩萨顶牌楼)、日涌东溟(东台日出)、石浪排空(中台龙翻石)。 锦绣峰云中望月<br>碧龙池水底观天<br>【说明】据老僧回忆,该联原书于南台顶普济寺,今已不存。<br>【注释】锦绣峰:即南台锦绣峰。碧龙池:即指白龙池,在南台顶东南麓。五台山台顶的水池一般都叫龙池,有白龙池,黑龙池等,敦煌61窟壁画五台山图中各台顶就都绘有龙池。 金地有灵惺梦草<br>花天无垢纵浮云<br>【说明】据老僧回忆,该联原书于南台顶普济寺,今已不存。<br>【注释】金地:教谓菩萨所居以黄金铺地,借指佛寺。惺:领会的意思。梦草:神话中的草名,据说怀之可以入梦,故也称怀梦草。花天:指花非常多,南台锦绣峰又以山花锦绣而著称。无垢:佛教语,指清净无垢染,多指心地洁净。佛教中有六种垢染,分别是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纵:纵容,放纵的意思。 古南台<br>三佛台中居左席<br>五峰顶上放毫光<br>【说明】古南台:南台锦绣峰南一公里处有一座山峰,上有古寺云集寺遗址,云集寺遗址后面有塔林。《清凉山志》载:“古南台,台南二里。嘉靖间,香林大士卓庵其上”。<br>【注释】三佛:指华严三圣,即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居左,为“左胁侍”,普贤居右,为“右胁侍”。“三佛台中居左席”即指文殊菩萨。毫光:指佛光,光线四射如毫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