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豫 见 岭 南————朱永成山水画展”即将在沈丘释广元艺术馆开展

高剑父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文:李 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23年5月,广东•河南两省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在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共同见证下,豫粤两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明确提出深化两省文化旅游合作,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合力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岭南与河南,虽然相隔千里,却有着千山万水无法隔阻的血脉与精神文化渊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众所周知,岭南主体居民有三大民系:广府人、潮州人、客家人。这三大民系均为先秦到元初的中原移民,他们将中国古代文化积极向上发展期的中原文化,完整带到了岭南,保存到了岭南,互融共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形成了以包容开放、创新改革、务实与朴素为特质的岭南性格,在本质上这是中国传统家国精神的传承。在这个地域性格的支持下,岭南在近现代,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组织、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会领导机关……乃至于率先的改革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岭南精神,是三大民系对古中原文化传承的宿命,是中原文化在岭南发展的必然。而作为文化外现的岭南绘画,故而呈现出了强调写生、关注现实、质朴生动的元代之前中原美术的特征。同时,经过近现代岭南画派所进行的国画革命,率先进行的中国画的改良,终极目的,也就是把艺术还原给大众,艺术要为大众服务;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高剑父的“抗战画”,才有了关山月的“我以画笔壮山河”、才有了杨之光的“为工农兵造像”,才有了陈金章的“绘事家国事”……其实,这是岭南艺术家的担当与责任,是岭南艺术与家国命运的紧紧关联。从此而言,作为岭南画家的朱永成,无疑也是当代岭南美术现象和文化溯源的一个个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本次展览取名为“豫见岭南”,按画家朱永成教授所言,旨在希望通过这次巡回展,使岭南的人间烟火,在中原大地找到烟火的源头,回到生养它的的文明的滋润。诚然, 回望艺术史,唐宋以前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显占主流,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儒家的入世情怀,造就了一种以家国责任为基点的朴素、雄浑、崇高的审美精神,这种审美精神的存在,必然衍生出《溪山行旅图》、《匡庐图》甚至《清明上河图》的问世。无独有偶,作为岭南文化培育而成的中国画家朱永成,契合了穿越唐宋的审美存在。其作品无论自然山川,抑或现代都市,笔墨浑厚,气度恢弘,素朴亲切,传统与现代审美达到了统一和谐的交响效果。这种基于宋代之前的北画的激情与豪放,衍生于岭南本土文化的土壤里的生发,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基于《诗经》国风“史官”文化的世界观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世人论画,往往多以“大繁若简”、“大实若虚”等为是、为上,殊不知繁简、实虚、黑白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恰恰告诉我们,实中见虚、繁中是简、计黑为白往往最难。这需要画家所刻画的所有物象在对立、变化、差别中归于一统,需要画家对于笔墨的运用技巧严谨而高超,把墨分五彩的无限次浓淡干湿枯的变化,归于一统,也正所以是一生二,二生三生生不息的无极规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由作品可见,朱永成擅于用笔墨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无穷的意味,调动画面的情趣和生趣,他的笔下,无论山水树石、亭台楼榭,乃至现代都市,都是一种生动的生命表征与体态。情之所钟,心则趋之。这些作品是立足于当代文化情境,汲取传统的深厚资源,并以画家个人感官与艺术手法表达了人与自然心灵感悟、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象,他们所呈现是画家人生哲学中的家国精神。他把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对自然和环境的亲和,融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通过对笔墨、形象、图式、意境的反复琢磨和提炼,通过呈现出满、壮、朴、繁、密、厚的特色,作品壮阔奇野,充满生命律动,极富视觉冲击力,构建成朴实、浑厚、旷达、亲和的特质。在笔墨中所蕴含的则是对历史沧桑的知觉体悟,对民族品格的纵情讴歌,一种为民族责任感所支撑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自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系岭南知名学者、广东美术评论学会会长、高剑父纪念馆馆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