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延顿图书馆点水。北美二师兄

北美二师兄

<p class="ql-block">盛夏伊始,去洛杉矶开一个华医年会,第二天受邀于一位几十年未尝谋面的高中同学及她一位刚从深圳来美的朋友,去参观位于洛城郊区圣玛利诺市的亨延顿图书馆(Huntington Library), 初一听这是一个图书馆,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的作用日渐式微。过去到过几次洛杉矶却从来没有去过那里。行前在旅馆门前站着等车时手机上看了一下关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亨延顿图书馆的介绍,却大吃一惊,原来它虽名为图书馆,却是集艺术收藏和园林之大成的综合性民间和政府结合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面这张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亨利亨延顿,南加州一位传奇人物,生于19世纪50年代,以铁路、电报、土地起家,对整个南加州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一项是出资在圣玛利诺买下了120英亩的土地,构建了亨廷顿图书馆。它由好几个欧丶亚艺术品收藏馆,以及各个主题公园组成。</p><p class="ql-block">当一战尘埃几定时,被战火摧残的欧洲经济急需现金,亨廷顿斥巨资买下了大量传世油画以及别的艺术品,一度成为最大的欧洲艺术品私人收藏家。他对艺术的热爱和修养据说来自他的妻子,阿拉贝拉·亨廷顿(她的故事本身值得单独出篇记载。简单地说,阿拉贝拉的先夫是科利斯·亨𨑳顿,乃亨利的叔叔。他死于1900年,时值阿拉贝拉49岁,发誓终身佩黑。13年后,她却嫁给了大她1岁的夫家侄子亨利,并以自己超凡的艺术修养指引了亨利的收藏生涯。卒于1924年,时73岁。3年后,亨利卒)。</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系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后右转,即来到艺术馆。馆内展有多份18、19世纪欧洲著名油画和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其中一个是毁于大火的杰克·伦敦(Jack London) 的手稿《海狼》。记得小时候很迷这位19-20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充满野性而内容跌宕起伏,主人公常常是一位桀骜不驯却又不乏智慧的硬汉子,常常</p><p class="ql-block">以悲情而告终,这样的人物对少不更事的男孩子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其中一部就是《海狼》,内容就不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稍微扯一扯:小时候还看了杰可伦敦的传记,其中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他作为一位19部长篇和150部短篇小说的超产作家,曾经在写作和睡觉之间纠缠得很痛苦,最后自试的结果是每天6个半小时的睡眠是他的平衡灵感和产出的最佳作息时间。此后自己也尝试了多次如此以最合适的睡眠时间平衡于休息和学习之间,此处不表。</p><p class="ql-block">边上还有许多别的大文豪如海明威的手稿等,都是无价之宝,不一一列出了。</p> <p class="ql-block">下一个是中国厅。里面有一份1200年前宋代刊刻的大藏经。馆内人员带着敬畏的口吻说: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原件,有30尺宽,举世仅有(对最后这一句无从考证真伪)。</p> <p class="ql-block">室中间横陈的这部大藏经在此默默地躺了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同伴在考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亨利亨廷顿的画像,绘于1924年,时年74岁,距离过世仅有3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房一隅</p> <p class="ql-block">简·奥尔纳特幼时的画像,19世纪初有名的艺术收藏家约翰·奥尔纳特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18世纪英国名画家汤玛斯·盖恩斯伯勒为当时的名门爱德华二世子爵所绘,突显这位将军的自信和优雅</p> <p class="ql-block">18世纪著名作曲家和演奏家卡尔·阿贝尔,是巴赫的学生也是同事。此油画由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油画家托马斯·金斯博罗所作。</p> <p class="ql-block">这幅在艺术界和社会学界震荡了250年的油画叫“蓝衣少年”(Blue Boy). 这幅画于18世纪末由汤玛斯·金斯博罗所作,而男孩的原型是谁却众说纷纭。这幅画以它的当时不多见的蓝色服饰,以及男孩的自信姿态抓住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赞叹。经过几次画展,名声大噪,曾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油画”。许多年轻人纷纷仿效这位少年的穿着打扮,并尽量在谈吐举止中展现想象中蓝衣少年的模样。这一阵风吹遍欧美,以至后来的童星秀兰·邓波尔(Shirley Temple) 也身着“蓝孩”的衣饰演出。1921年,美国南加州收藏家享利亨廷顿以$728800 (当时的天价)购得这幅油画。本属英国的“国宝”将被手里拿着美元的美国佬带走了,这个消息引来了9万多英国人的告别瞻仰,最后于1922年1月抵达美国。</p><p class="ql-block">2017 年,“蓝衣少年”由当时的艺术品复原名家克里斯蒂娜·奥康奈尔 (Christina O’Connell)修补,一说2年,又一说6个月完成。</p><p class="ql-block">2022年,“蓝衣少年”被接回英国娘家,展期为4个月,置于英国国家美术馆。来回共5个月。</p><p class="ql-block">由于这幅油画的名头太响,我在画前查了谷歌以求理论上的售价,却发现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处指出一千万美元,一处表示上亿美元。问了馆内一位艺术鉴赏家,回:所有这些估值都不准,因为这幅画一百年来尚未有买卖过。问:那在去年来回英国时总得买保险吧?答:只能保可能需要修复的价格,原画无法保,因为是遗世独作。至于保费,那是一个秘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讨论“蓝衣少年”时,总是会提到“粉衣小姑娘” Pinkie”. Pinkie 在英语中也是第5根小指的的意思。这位小姑娘的原型倒是已知的, 名为莎拉·莫尔顿 (Sarah Moulton). 只活到12岁。她出生在牙买加一位英国商人/农场主家庭,幼时在加勒比岛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6岁时父亲弃家出走,把小女孩留在牙买加,与母亲和两位弟弟,以及外祖母一起生活。3年后,孩子们被送到英国本土的格林威治住读私校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当小女孩11岁时,她的外祖母无法忍受见不着萨拉的思念,遂出重金遍寻“当今最好的大师为我画一幅我亲爱的小拇指的画像” 。于是请到了画像名家汤玛斯·劳伦斯(后来成为英国皇家艺术馆第四任馆长),为萨拉画了这一幅肖像。我们站在这幅画前与亨延顿馆内两位白发似雪的艺术史家老人谈了大半个小时,听了很多关于此画的见解,只是自己艺术造诣太低,书到用时方恨少,屡次想打断他们的侃侃而谈,告诉他们我得回家复习后再来求教才能记得住那些用色的技巧,人与背景的衬托等等。</p><p class="ql-block">萨拉的弟弟爱德华在英国成长后娶妻生了一位女孩。这位女孩后来就是成就非同小可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勃朗宁夫人, 她的十四行诗独步欧洲。</p><p class="ql-block">回到Pinkie 上来,萨拉在次年患病,彼时盛行放血疗法,可怜12岁姑娘,小荷才露尖尖角便不治而死去。18世纪中叶,放血疗法如日中天,是治疗“热病”的不二法门。以至拿破仑曾说过“医疗是谋杀者的科学” ( medicine is the science of murderers” )。老人们还提到英国诗人巨匠拜伦也在希腊死于放血。但我记得拜伦主要是死于疟疾复发,而不是意图治疗热病的放血疗法。当然这一点无从考证,只是当年读医学史时有所记忆,尤其年轻时对拜伦极其祟仰(另一位崇仰对象是拜伦的好友,死于决斗的雪莱)。</p><p class="ql-block">话说Pinkie 这幅画备受好评,但是它真正成为巨大成功是在亨利·亨延顿于1927年,即老爷子生命最后一年,用37万美元买回美国。在巨大的长方形展厅里,Pinkie 被挂在正对蓝衣少年的对面。一时间,人们把这两幅画像等同起来,使得相互的身价愈高。甚至不少人以为那是同时代的两兄妹且都由同一画家所作。,殊不知两幅画相隔24年,少年由汤玛斯·金斯博罗所绘,而少女则是汤玛斯·劳伦斯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当年因故将Pinkie 移出主展厅后,它所在的整个墙面空在那里,就由一幅现代人画占了。那就是下面这幅画,至今仍在蓝衣少年的对面。</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由一位洛杉矶土生土长的艺术家凯欣德·威利(Kehinde Wiley) 所作,拟挂在原来Pinkie 所居的墙上,遥望蓝衣少年。传说威利在各地寻找符合心意的模特,一天威利在南非小国特里尼达和多巴哥(<span style="font-size: 18px;">Trinidad and Tobago)</span>的街头乱走,突然一位慵懒地躺在地上的青年的模样吸引住了他。这位青年便是这幅画的原身,画名为“一位年轻绅士的肖像” (A Portrait of a Young Gentleman)</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的年轻人的站姿反衬了蓝衣少年, 更自信,右手也拿着帽子,不过是反映了现代年轻人生活的棒球帽。左手腕带着的则是反映现代科技的苹果手表。</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画的赶在了蓝衣少年赴美100周年时完成。,与少年遥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很多18世纪的油画,一是我自己知识有限,另一是碍于篇幅及效果,就只点一个名</p> <p class="ql-block">博尚-普罗克托夫人(Mary , Lady Beauchamp-Proctor)</p> <p class="ql-block">哈灵顿伯爵夫人(Countess of Harrington)</p> <p class="ql-block">英国伊顿公学的学生亚瑟·阿瑟利(Etonian Arthur Atherley)</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大运河(Grand Canal Venice)</p> <p class="ql-block">汤玛斯·金斯博罗的“小屋” (cottage). 也有人称 为“小屋门” (cottage door), 乃金斯博罗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威廉·哈内特(William Harnett) 的“狩猎归来” ( After th Hunt, 1883)</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美国著名画家吉博特·斯图尔特(Gilbert Stuart) 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所画的油画肖像,由于当时照相机尚未发明(照相机直至华盛顿去世17年才出现),这张画像就成了后人辨认这位前总统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这张油画是1779年华盛顿在普林斯顿,由美国艺术家查尔斯·皮尔所绘,它在2005年以$ 2千1百万卖出,收藏者未知。</p> <p class="ql-block">步出美术馆,便是洁净的空气的无云的蓝天。</p> <p class="ql-block">亨延顿图书馆绝不只是图书馆和艺术馆,更有十几个花园,其中有中国花园,日本花园,玫瑰花园,沙漠花园,莎士比亚花园等。</p><p class="ql-block">这是玫瑰花园</p> <p class="ql-block">日本花园</p> <p class="ql-block">看着垫子,我们的共识是:睡着不舒服!以前到奈良刻意找民宿住,晚上睡得的确觉得有点太硬</p> <p class="ql-block">中国花园</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江南园林</p> <p class="ql-block">沙漠花园。无数巨型的仙人掌球,有的开了花。</p> <p class="ql-block">大半天走下来,一位同伴显见有点累了。这次行程就打了句号。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为什么巨富之人到头来多收藏极贵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最近一次关于艺术品买卖的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艺术品交易达680亿美元。是什么驱使这些有钱人收藏艺术品,而不是全部投入股票、不动产等等传统投资项目中。回到旅馆后读了一些东西,解释不外乎艺术品保值,尤其是对抗通胀的有力武器;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等等,适当延、避税(进入1031 置換)。这些都有道理。但是这是全部原因吗?我觉得还有两个未被提及的原因。一是很多超富是空手起家,幼时贫困,尽管可能有相当的艺术天赋,却为追随生活的脚步而无法实现梦想。在晚年尘埃已定时,创作艺术已然无法实现,但是鉴赏艺术的眼光仍在,还可能由于阅历大增而使得眼光更加敏锐。这些人手笔极大。另外有一些巨富,无论家庭出身,他们的终极目标很明确:伟大的艺术品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他们化巨资从社会上收集了众多艺术品,有的甚至倾尽所有,然后在生前或身后捐给共众。便如这位亨利·亨廷顿先生,把诺大一份家业(1928年交接时已值5千万美元),交给公众。不仅如此,对公众开放的亨廷顿基金还收到了许多留名和匿名的捐赠,仅从2001-2013年的12年间,基金就收到了9亿美元的赠金和赠品,以使基金会得以对那些实属无价的艺术珍品投入整修,日常开支,和对上千名艺术家做出资助。</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贡献不是金钱的有形数据所能表达的。它显示了人并不总是自私的,虽然收藏从表意来看是一种拥有,但是这种拥有往往导致了更多的付出。生活中有比物质更高层次的境界,那就是艺术,而艺术虽然要依附于成形的物质,它的传播和传承的价值却超越它所依附的物质。</p><p class="ql-block">想到这里,对100年前的亨廷顿先生的墓地所在,亨廷顿图书馆,致了一个注目礼。</p><p class="ql-block">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很不鼓的荷包,叹一口气:我们只是每年为St Jude 病儿基金,以及屯子里艰难挣扎的交响乐团捐出不多的一份。可我什么时候才能拉开荷包,开出支票,买来一张汤玛斯·金斯博罗的油画,然后在离开人世前的某一天把它捐给共益组织!</p><p class="ql-block">唉,谁让我是从中部过去待一个周末的乡下郎中呢!那太平洋海岸的阵阵熏风把我吹得要白日做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