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意象、意境与诗人情感、境界之试探(三)

李鄂生

<p class="ql-block">五、意境是意象飘逸出的气韵与风雅 </p><p class="ql-block">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景象为实,是客观存在的景物、人物或事件;意象为虚,为景象的某种形象;而意境则是形象的进一步虚化,为形象飘逸出的气韵与风雅。 </p><p class="ql-block"> 因此,如果说,庐山众多山峰各自的形象为一种“意象”,那么可以说,一幅朦胧的庐山水墨画所飘逸出的气韵与风雅就为其“意境”。 </p><p class="ql-block"> 例如,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p><p class="ql-block"> “枯藤老树昏鸦,</p><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人家, </p><p class="ql-block"> 古道西风瘦马。</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p class="ql-block"> 这首散曲,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无故作的高深,只是通过对路途所遇的一组物象进行了简单的堆砌,并巧妙地将游子倦于漂泊、思念故乡的凄苦之情融入其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抒情展意之目的,令一种悲伤苍凉的意境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使得该曲一举成名,留芳百世!</p><p class="ql-block"> 又例如,北宋词人贺铸一首《青玉案》:</p><p class="ql-block"> “凌波不过横塘路。</p><p class="ql-block"> 但目送芳尘去。</p><p class="ql-block"> 锦瑟华年谁与度。</p><p class="ql-block">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p><p class="ql-block"> 只有春知处。</p><p class="ql-block"> 飞云冉冉蘅皋暮。</p><p class="ql-block"> 彩笔新题断肠句。</p><p class="ql-block"> 若问闲情都几许。</p><p class="ql-block">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p><p class="ql-block"> 梅子黄时雨。”</p><p class="ql-block"> 直译是:步态轻盈如同踏浪而行的飘逸丽人,就是不过路这边。虽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仿佛不带走一片云彩般洒脱的仙女飘然而去!“窈窍淑女,君子好逑”!如此青春美妙的佳人,谁才可以与之共度华年呢?是月光下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花香四溢的深宅大院?是精美的琐窗深闺?还是豪华的朱门绮户?只有春风得意的人,才知道她来自何处。时间随着飘逝的云朵而流失,静静的芳草萋萋之湖水边,日色己暮。徒有出众才华的我,只能写下令人肝肠寸断的词句。无穷无尽的惆怅,如同烟雾弥漫的川流、随风飘舞的柳絮和梅雨时节连绵不断的蒙蒙细雨。</p><p class="ql-block"> 品完这首词,你会不会有一种感觉:一重重“诗情画意”立马浮现眼前,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词人在词的结尾连用了三重意象:“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比喻自己旷远的空茫与无尽的愁绪,意味深长!看似在渲染自己路遇丽人、可望而不可求的失落与沮丧,实则是在借景抒情,暗喻、倾诉、宣泄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的那种浓烈得化不开的、难以释怀的悲伤与愤懑。读来耐人寻味,直接触碰到读者心灵中最柔软之处,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再例如,僧人惠洪依贺铸之韵又填《青玉案》:</p><p class="ql-block"> “绿槐烟柳长亭路,</p><p class="ql-block"> 恨匆忙分离去。</p><p class="ql-block"> 日永如年愁难度。</p><p class="ql-block"> 高城回首,暮云遮尽,</p><p class="ql-block"> 目断人何处?</p><p class="ql-block"> 解鞍旅舍天将暮,</p><p class="ql-block"> 暗忆丁宁千万句。</p><p class="ql-block"> 一寸柔肠情几许?</p><p class="ql-block"> 薄衾孤枕,梦回人静, </p><p class="ql-block"> 侵晓潇潇雨。”</p><p class="ql-block"> 词人不仅连用了三个意象:“槐”、“柳”与“长亭路”,分别象征怀念、留恋与常长停留,比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的不舍之情;还更是连用了三重意境:“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将一个出家僧人的万千愁肠、凄凉孤苦的微妙情感尽表其中。婉约柔软,意味深长,令人拍案叫绝,感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六、意境是意象的点化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意象是一种艺术形象且往往带有某种情感色彩,故,一个寓意深刻的意象,本身就或多或少蕴含着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种程度的韵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意境与意象,只是角度不同,深度不同,层次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 一首具有深远意境的好诗词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众多意象原素进行筛选、剪裁并延伸,从而虚化出一种韵致与意味,形成一种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艺术氛围的过程。这其中,遣词造句,特别是精准地挑选并点化意象原素,难度最大。</p><p class="ql-block"> 故此,自古以来,以改写前人诗句并巧妙地予以点化与升华的手法,成为最重要的诗歌创作手法之一。此类先例,比比皆是,且不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许多的千古名句,往往是作者通过化用前人的诗句画龙点睛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 正如宋代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一文中所指出:“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p><p class="ql-block">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也曾云:“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p><p class="ql-block"> 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是对范仲淹的名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予以改写与点化,才一跃成为千古名句,使其超凡才华得到了时人的高度认同与赞叹。</p><p class="ql-block"> 又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结构几乎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王勃对前人语句仅仅只是修改了四个物象(八个字),是仿写,是抄袭!</p><p class="ql-block"> 然而,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落”、“孤”、“秋”与“长”四个字的运用,是何等的贴切、何等的巧妙与何等的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 “落"日余辉,方映出七彩晚霞;</p><p class="ql-block"> “孤”鹜独翔,更显得苍天辽阔;</p><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才具有飞雁望断;</p><p class="ql-block"> “长”空万里,始展现水天一色。</p><p class="ql-block"> 四个意象“落霞”、“孤鹜”、“秋水”及“长天”比之四个物象“落花”、“芝盖”、“杨柳”及“春旗”,无论是从作品的意境还是从作者的境界来看,在气势上均有天壤之别的变化,是脱胎换骨的点化与升华,使原句从几乎是默默无闻,一举成为千古绝唱。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化用改写,往往可以令诗词创作事半功倍,不仅可以在前作品的基础上锦上添花,甚至更可能达到点石成金,化朽为奇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典故,通常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内涵。一些典故或直白,或含蓄,或深沉,或优雅,或深刻,或厚重,或激情四射,或意义深远,通常广为人们所流传。借用这些典故,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彰显作品的气韵与风雅。特别地是,通过引用读者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事典)或名人语句(语典),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可以有效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诗词是相对短小的文学体裁,空间有限。作为古诗词的基本元素,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象,那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典故,也即典故意象。典故意象通常可以较小的文字空间容纳较大信息密度的蕴涵。借用典故意象,可以使诗文更加凝炼、含蓄与形象。典故意向的凝炼性,可以令诗词有限的文字空间,容纳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使作者以最精练的语言,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怀。典故意象的含蓄性,可以使作者通过借古喻今,委婉地表达个人“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多种角度的解读,扩大诗词的意境,令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典故意象的形象美,可以令读者沉浸于不能自拔的陶醉之中,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因此,用典(也称用事),也就成为了古代诗词创作最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 </p><p class="ql-block"> 例如,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 “黄河远上白云间,</p><p class="ql-block"> 一片孤城万仞山。</p><p class="ql-block"> 羌笛何须怨杨柳,</p><p class="ql-block"> 春风不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用典一:“孤城",源于《史记·项羽本纪》。描述项羽攻下垓下后,刘邦逃到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城市,后被称为“孤城”‌。此处“孤城”特指玉门关‌,是古代边防重镇之一‌,在地理上位于群山环绕之中,显得孤独而渺小。</p><p class="ql-block"> 用典二:“羌笛”,此典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齐梁时期虞羲的《咏霍将军北伐》中的诗句“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这首诗描绘了霍去病和战士们远离家乡、长期征战边关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壮志‌。‌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故在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p><p class="ql-block"> 用典三:“杨柳”,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该书《小雅·采薇》篇中有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象征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用典四:“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的戈壁滩上,地处天山以北。风水学上认为山北水南为阴,因此玉门关也被称为“阴关”或“鬼门关”。此外,玉门关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常有瘴气弥漫。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玉门关常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悲剧和死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有争议认为王之涣《凉州词》原作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如果是这样,那么不难看出,本诗前两句,诗人以极为特殊的视角、极为凝炼的文笔,勾勒出了西北大漠边塞的壮阔、旷远、萧杀与苍凉:黄沙飞扬于茫茫天地之间,遮云蔽日;孤城独立于万仞高山之中,孤苦伶仃。暗示了春风不度的缘由,烘托出戌守战士的寂寞凄凉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后两句,诗人仅仅借用了三个语典,表面上的意思是:玉门关环境恶劣,杨柳不生,那是因为春风不度的缘故,羌笛也不必牢骚满腹、怨声载道。虽只字未提边塞的艰苦、征夫的坚强,但笔未到却意到,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超强的画面感,令读者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征夫远离家乡父老,在遥远、偏僻而又孤寂的边关要塞,在漫天风沙、寸草不生的艰苦环境里,出生入死,保家卫国。表现出了古代戌边战士悲哀但不颓废,慷慨而又壮烈,坦然,豁达,胸怀宽阔,尽忠报国!此种精神难道不是正本诗的深远意境所在吗?</p><p class="ql-block"> “道是无晴却有晴”,寓意不可谓不深刻,笔力不可谓不雄厚,字里行间处处无不散发出一种恢宏大气!</p><p class="ql-block"> 难怪明代大臣孙矿对此诗赞不绝口,评价为“总看佳,句摘佳,落意解佳,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亦佳,以第一无愧也”。</p><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敖英也称赞“神骨声调当为伯仲”。</p><p class="ql-block">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则更是推此诗为“绝句之最”。</p><p class="ql-block"> 又例如,宋·王令《送春》:</p><p class="ql-block"> “三月残花落更开,</p><p class="ql-block"> 小檐日日燕飞来。</p><p class="ql-block"> 子规夜半犹啼血,</p><p class="ql-block"> 不信东风唤不回。”</p><p class="ql-block"> 用典:“子规啼血”,源自‌《史记·蜀王本纪》。说的是:“古代蜀国的国王杜宇,号‘望帝’。因宰相鳖灵治水有功,禅位于他,自己则隐居西山。后因鳖灵治理不善,甚至侵占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痛心疾首,郁郁而终。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即子规),至春则啼,虽啼血不止,却不屈不挠、坚持不懈!”</p><p class="ql-block"> 诗人巧用此典,一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惊天地,泣鬼神!如此地精炼,如此地形象,如此地生动感人!不知还能用什么样的千言万语,能够与之相媲美,能够如此完美地展现这样的一种坚韧不拔的挚着精神。</p><p class="ql-block">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对其极为推祟,称其为“有叹苍生而垂泪之说”‌。</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学者、“博学鸿儒”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也评价王令为“宋代里气概最阔大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再例如,唐·王勃诗歌般的骈文《滕王阁序》。</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深厚的文学功底、渊博的学识涵养以及高超的文学技艺,即兴创作,一气呵成。短短773字,借用了46个典故、原创了29个成语,非但“用事无痕”,丝毫未显“拘挛补衲”,反而是令整篇文章如行云流水,既描绘了滕王阁及周边环境的奇特美景,又凝炼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独特见解,词藻华丽而不失庄重,见识深刻又不输广博,文辞精练,蕴涵丰富,意境高远!显示了作者的出众的才华与惊艳的文彩。</p><p class="ql-block"> 历代名家大多高度评价,誉其为“千古第一骈文”。‌</p><p class="ql-block"> 唐代文学家韩愈尤其爱不释手、百看不厌,深有感慨“读之可以忘忧”‌‌!</p><p class="ql-block"> 宋代文人胡应麟则称其为“唐人短歌之绝”。</p><p class="ql-block">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更是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誉为“古今绝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