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米振标,赤峰年令稍长一点的人差不多都清楚,他出生寒微,当过俘虏,任过林西镇守使、热河都统,是平息蒙古哲布尊丹巴及乃登扎布、巴布扎布叛匪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毅军统领米振标(1859~1929),字锦堂,陕西绥德县田庄乡米家沟村人,出生于贫苦农家,自小双亲病亡。同治年间,米振标被毅军俘虏,做过马奴,当过伙夫,曾经是最普通的兵丁。</p><p class="ql-block"> 自清末太平天国运动肇始,各地的武装风起云涌。清朝为镇压起义运动,出现了地方武装势力,如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宋庆的毅军等部队。</p><p class="ql-block"> 宋庆的毅军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创建,历经了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的清末四个时代,先后参与了剿灭捻军,左宗棠西征,甲午中日战争,庚子之战,镇压辛亥革命等等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 至清宣统帝退位后,毅军又经历了北洋政府的袁世凯时代、皖系时代、直系时代,直到奉系张作霖时代才被国民政府所收编。</p><p class="ql-block"> 米振标因为得到了第三代毅军首领姜桂题的赏识而提拔,并成为第四代毅军统帅。</p><p class="ql-block"> 1907年12月27日清升赤峰县为直隶州,辖开鲁、林西二县,1913年7月18日改直隶州为赤峰县,辖翁牛特左翼旗和翁牛特右翼旗(乌丹西)。北洋政府于1914年设热河特别行政区,包括热河道与昭乌达盟、卓索图盟“一道两盟”,热河都统为热河特别行政区军政合一的长官,都统署驻地为承德县。都统管辖军队,管理该管区域内的军政、民政事务。在军事职能方面,都统署下设参谋长、军务处等职官机构,下辖赤峰镇守使(1914撤销)、林西镇守使(后改称赤林镇守使)、赤开〔开鲁〕镇守使、开绥〔绥东〕镇守使、朝阳镇守使。</p><p class="ql-block"><b> 一、临危受命林西镇守使</b></p><p class="ql-block"> 话说光绪末年,米振标因战功显赫当上了清左路步军统领,率部驻扎在京郊通州,已经是负责拱卫北京的直隶部队的重要一力量。民国二年(1913年),在沙俄支持下,外蒙哲布尊丹巴在库伦(乌兰巴托)宣布独立意欲脱离中国,并向昭乌达、卓索图、哲里木、锡林郭勒等内蒙古东部6个盟下发檄文,宣传蒙古独立,脱离中央政府。察哈尔公爷乃登扎布(又做乃登、奈丹)与彰武警察局局长巴布扎布等人,也在沙俄的唆使下,蠢蠢欲动,意欲寻求“蒙古独立”。这些独立分子沆瀣一气,发动纠集蒙古武装库伦黄军10000多人(因信黄教着黄衣人称黄军),兴兵5路大举南下。这些黄军由伪库伦陆军大臣陶克陶任统帅,包括察哈尔公爷乃登扎布的笫一路大军、彰武巴布扎布的第二路军等。</p><p class="ql-block"> 面对复杂动荡的时局,在大事大非面前,时任昭乌达盟盟长、阿鲁科尔沁旗王爷巴咱尔吉哩弟及辅国公旺沁帕尔赉,洞察到了哲布尊丹巴的野心,立场坚定,始终反对蒙古闹独立。巴咱尔吉哩弟联合巴林左旗札萨克多罗郡王色丹那木扎勒旺宝和巴林右旗王爷札嘎尔,代表昭乌达11个旗发表声明,坚决反对民族分裂。</p><p class="ql-block"> 1913年初,哲布尊丹巴令巴布扎布带领自己组织的平边军,开进内蒙古东部,号召各旗给予支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青本庙的转世喇嘛拉巴敖斯尔在巴布扎布手下充当一名团长,带领200多名士兵,在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大肆招兵买马,队伍迅速扩大到了1000人。由于他们声称是包格达(圣人)的军队,很快得到了不明真象的各方面的拥护和响应。如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嘎巴楚庙(福兴寺)的喇嘛敖东公和甘珠尔庙(兴化寺)的喇嘛二世,带领一些喇嘛和俗人,加入了巴布扎布的军队。再如克什克腾旗的公爷诺勒格尔,敖汉旗的四台吉、达尔杰梅林等也参加了包格达的军队。叛军扬言要夺取林西县城,攻占昭乌达,把汉人军队从林西、赤峰,从昭乌达盟甚至从内蒙古赶出去,统一内、外蒙古,要建立独立的蒙古国。</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袁世凯大总统决定采取安抚和武装镇压的办法解决库伦(乌兰巴托)叛乱。他任命毅军统帅姜桂题为热河都统,率领所部20多营人马,前往热河北的昭乌达布防剿灭叛军。姜桂题率部抵达并坐缜承德时,马上任命米振标为赤峰直隶州与昭乌达盟一带前敌司令。米统筹各路人马,“用兵坝外,驰剿漠北”。同时仼命陈光运为赤峰镇守使,相互配合共同御敌。</p><p class="ql-block"> 哲布尊丹巴库伦叛军窜入内蒙后,气焰很是嚣张,在很短时间内,先后侵占了昭乌达盟(热北)、卓索图盟和多伦、张家口以北及阴山北麓广大地区。叛军所到之处,焚烧村落,抢掠寺庙、集镇,虐杀民众,各族人民不堪叛军的蹂躏,纷纷逃亡避乱山林。林西、经棚、多伦、林东、天山更成为库伦叛军进攻的重点和骚扰最严重地方,人们习惯称之为“癸丑之乱”或“闹蒙古兵”。</p><p class="ql-block"> 关于“癸丑之乱”,翻阅赤峰各旗县志都有详细记载,如《巴林左旗志》云:“袁世凯为阻止外蒙“黄军”窜入,派毅军副司令、热河都统米振标为林西镇守使,率20个营的军队部署在昭盟北部各旗。…1916年9月12日巴布扎布率外蒙“黄军”3000多人进攻林西,被米振标军击溃,巴布扎布为部下所杀。该黄军曾两次从本旗过境,大肆掠夺,蒙汉百姓俱遭其害。”再看《巴林右旗志》说:“1913年1月,帝俄唆使库伦集团3路出兵进攻锡、昭二盟。旗札萨克扎噶尔参加各旗王公谴责帝俄侵略蒙古之罪行的行列,反对俄蒙协约,并对库伦集团远征军的抢掠行径十分愤慨,积极上报,当年晋为昭乌达盟长,得到中华民国大绶嘉禾章及勋章的奖赏。是年,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官吴俊升以平癸丑年蒙乱为名,将沙巴尔台王府衙门纵火烧毁,旗王府、衙门遂迁至大板。当年,在旗境内被烧毁的寺庙还有岗根庙、乌牛台庙、索博日嘎庙、珠尔沁庙、太本庙、大新庙”。而《松山区志》驻军一节:“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为阻止外蒙军队侵犯,防范内蒙古王公独立活动,委派陆军中将、热河副都统米振标为林西镇守使,率20营兵力,约4万余人,配备大炮54门,机枪48挺,于林西、统布、经棚、乌丹、赤峰等地驻防”。</p><p class="ql-block"> 此时,在游格吉庙(蒙古国境内),蒙古第一路乃登扎布叛军组织近万人,经贝子庙(内蒙阿巴嘎境内)等南下,进占内蒙古各地。在赤峰北,叛匪窜至大王庙、黄瓜梁(以上克什克腾境内)、什巴尔台、米思庙、五十家子、朱尔沁庙(以上林西)、浩尔图、王子庙、喇嘛罕庙、道德庙、查布嘎庙(以上阿旗)、东大王庙(右旗)等,昭乌达、卓索图等地的人民因不堪承担叛匪兵课税,进献马匹粮食,纷纷逃离住所。当时任热河第都统的昆源(不久调出,熊希龄任,熊当年调出后姜桂题接任热河都统)率部迎击叛军,结果却连连失利,损兵折将,林西、经棚、多伦前线瞬间形势紧张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为了打击剿灭叛军,北京政府又先后从各地调集援军,合击叛匪。其兵力综合部署为:于有富混成旅守大王庙;皖系陈文运(此时为赤峰镇守使)骑兵旅1个团驻林西、经棚一线;多伦镇守使王怀庆(先傅良佐)所部淮军乔建才5个营1000余人,驻防经棚至多伦要隘处;拱卫军张岐山部1个团540人驻守经棚至达王庙一线;姜桂题毅军共20营约4万人分兵驻守热河。毅军左路统领米振标任热河剿匪前敌总指挥,在赤峰可以调动的部队至少有步兵10个营、骑兵5个营、炮兵2个营,重点驻防于赤峰、林西、经棚等地。1913年3月,张殿如任米部前敌副总指挥,驻守经棚。张殿如,字敬亭,人称张二扁担,米之后于1922年6月任林西镇守使、保威将军,1922年8月任赤林镇守使,1924年9月改任赤开护军使。当时所部毅军有骑兵5个营,1000骑;步兵2个营,500余人;炮兵1个营,150余人。米振标令张部主要驻守在经棚西南要隘,以防蒙古兵侵扰,令米部马廉坡部3个营840人,驻守什巴尔台,其余7营驻守林西。自 1913 年 9 月以来,叛军集中主力,围困林西,猛攻多伦。北京政府 也不断增调援军,力图摆脱被动局面。仅在林西方 向,计有毅军步队9个大营,骑兵和炮队各1个营,新收土匪马队4个大营,另有 热河混成旅奎文团等,共约万余人,分别驻于什巴尔台、刘家营子、林西、 汤上等地,陆军 部又于 9 月底 10 月初令河南第八师师长王汝贤率第十六混成旅及归其节制 的七十九混成团,经张家口赴援多伦。奉军骑兵第二旅旅长兼洮辽镇守使吴 俊升率所部及巡防队步马第6营径赴林西。自6月初米振标与察哈尔副都统兼多伦蓟榆镇守使傅良佐商定了反击叛军作战的整体计划。6月28日王怀庆接替傅出任多伦蓟榆镇守使,更加强了对叛军的军事清剿。此时大敌当前,米振标热河人马、傅良佐、王怀庆察哈尔多伦人马、东北吴俊升人马的三路人马遥相呼应,奉军、毅军、拱卫新军、淮军(含皖)相互支持,铸起一道北疆坚强牢固的防线。</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显示米振标的主力是1912进入赤峰的,部队通称外八营。其刚驻守林西时的直属部队只6个营。这6个营分别为:米营(米振标的次子是管带,因年龄小,所以就由副营长马廉坡代管);刘营(管带刘殿起,刘大肚子);王营(管带王怀有);石营(管带石成金,绰号石大牙);姜营(管带姜瑞朝,绰号姜牙子,姜桂题之侄);高营(管带高×x,炮营)。当时,米振标公馆在二道街毅军镇守使署内(现县政府院),米的副手常德胜公馆在南街五道街(现县社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袁世凯</span></p> <p class="ql-block"><b> 二、阿鲁科尔沁追击战</b></p><p class="ql-block"> 6月14日,米振标在驻扎在开鲁的热河北路巡防统领张玉春支持下,与张玉春第一团团长奎文合兵一处3000人,同外蒙古独立军第一路军(即中路军)察哈尔公爷乃登扎布黄军激战。乃登部叛匪先窜林西,见防守严密又转向经棚、林东、大板、天山一带,与巴布扎布人马合为一处。米振标紧急调兵,追剿敌人。6月26日米部攻占了他他庙。随后一鼓作气,向阿鲁科尔沁喇嘛罕庙(天山口境内)、浩尔图庙(今已归巴林左旗)进剿敌军。时喇嘛罕庙有巴布扎布的勤本喇嘛叛军1500人防守,背倚东西腾格里乌拉山(天山),凭险而踞。敌共分三股:一股在天山前正面,一股占据右翼天山山顶,一股在天山左翼。6月27日,米振标下令:步兵一营留下来保护辎重,自己亲率步马炮三军猛攻喇嘛罕山(天山山系一个山峰)山前的正面之敌,在米振标的带领下,部队迅速攻占了山头,然后在山头上用火炮轰击敌人的左翼,同时派骑兵一队从右翼迂回敌后。经9小时激战,攻占山头10多处,叛军见抵挡不住,便向北退向阿鲁科尔沁坤都王爷府王子庙。28日,米振标越战越勇,再度攻下坤都王子庙,击溃敌军2000余人。但是由于坤都王子庙周围一片洼地,无险可守,米振标只得于30日撤回米思庙。7月2日拂晓,叛军400余人占领险要之处以后,分三路向米振标的部队突击,米振标当机立断,立即指挥部队反击。叛军依山据险,拚死抵抗。下午,米振标手下的步兵队与叛军展开白刃格斗,骑兵从旁迂回包抄,间或用火炮轰击,一战连续夺回山险10余处,击毙叛军头目4人、士兵200多名,叛军被迫向西北阿鲁科浩尔图庙败退,米振标下令炮营以炮火实施火力追击,又炸死叛军多人,随后,米振标回防什巴尔台(距林西县城五六十公里)。1916年叛匪第二次进攻林西时经过阿旗罕庙。巴布扎布死后,勤本喇嘛失去靠山,逃奔到经棚、巴林和阿鲁科尔沁,烧杀掠夺两个月,阿旗的嘎布其庙、喇嘛罕庙、海布拉杆庙(护法寺)都在两军交战中夷为平地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癸丑之乱,阿鲁科尔沁旗志这样写道:“(1913年)袁世凯的特使周正朝于正月十八至二十二日,巡视阿鲁科尔沁旗等地,考察蒙古王公独立活动情况。是年,阿鲁科尔沁旗被库伦“远征军”占据二个月,所经之处,占房屋,掠民衣食,抢钱财10万余两,掠去牛马等牲畜3000多头。3月30日,袁世凯根据阿鲁科尔沁旗长(昭乌达盟长)巴咱尔吉哩弟的请求,为阿鲁科尔沁旗10座庙宇赐名并赠匾,同时发给度牒。对2座不够50间的庙宇未赐名及匾,只发给度牒”。库伦黄军对阿旗的破坏程度,袁世凯极力讨好笼络蒙古王公贵族和加强对蒙古王公贵族的监视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庆</span></p> <p class="ql-block"><b> 三、经棚保卫战</b></p><p class="ql-block"> 关于经棚之战,我们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克什克腾旗志》的描述中,可见当时危险的局势及米振标与其他部队联合驱赶围剿叛匪时之激烈。今摘录一段,曰:</p><p class="ql-block"> “(1913年)8月12日,多伦受蒙古二路叛军海山(海山、巴布扎布为第二路)威胁告急,驻本旗淮、拱各军奉命往援。</p><p class="ql-block"> 8月14日,中路叛军乃登扎布(第一路)乘虚率1000余名喇嘛自林西北部进占经棚,旋被米振标军逐出。叛军撤退途中抢劫牧民大批牲畜、财产,热水塘荟祥寺、宇宙地关帝庙也被烧毁。</p><p class="ql-block"> 9月21日,乘米振标部东进追击乃登(乃登扎布)军之际,西路巴布扎布叛军由岗更诺尔进占经棚。巴布扎布以经棚关帝庙为据点,协同中路叛军继而占据了达王庙、托里庙、弥僧庙、热水塘、什巴尔台等地。巴布扎布在经棚街构筑工事,在敖包山上架大炮一门。</p><p class="ql-block"> 经棚商界被逼为占据经棚的巴布扎布900名叛军开饷。</p><p class="ql-block"> 9月29日,毅军副都统张殿如(张二扁担,曾任赤峰镇守使,赤林镇守使,见后),率马步炮7营兵援吴。</p><p class="ql-block"> 10月1日,奉、毅军占领敖包山,用重炮轰击巴(巴布扎布)阵地,打开缺口后,马步兵齐发,瞬间巴军死伤七、八十人,弃城西撤到白土井子。</p><p class="ql-block"> 10月3日,淮军于岗更诺尔南截击巴布扎布。巴行夜袭,淮军200余人被烧死于草丛中,巴退至达王庙。</p><p class="ql-block"> 11月,白岔巡检司撤销,与察哈尔分界,经棚建设治局,隶热河特别区。淮、拱军撤走,毅军张殿如骑兵二营、步兵五营、炮兵一营驻守经棚全境。</p><p class="ql-block"> 12月,持续40余战历时半年之久的经棚战役全面结束,巴布扎布于翌年春撤至锡盟北部。”</p> <p class="ql-block"><b> 四、林西保卫战</b></p><p class="ql-block"> 8月,外蒙独立军第一路(中路)乃登扎布率部由“乌泥汰、西由什巴汰进入林西县,并占领五十家子、朱沁庙”(见《林西县志》)。此时第二路海山、巴布扎布从锡盟乘虚而入占领了经棚。两股势力遥相呼应,林西三面被围,危在旦夕。8月底,为了加强多伦的防御,陈文运(赤峰镇守使)、李际春等要求将驻防经棚的淮军撤回多伦,经棚则由毅军接防。北洋政府请卢永祥、米振标派部队向蓝旗、白旗、大王庙、克里更进攻,使敌首尾不能相顾,以减轻叛军对多伦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斗旷日持久,毅军弹药告罄,米振标只好选择西路突破,在克什克腾刘家营子、热水塘与敌从速决战。9月2日在孤山顶从背后袭击营垒,大挫敌士气。9月10日晨,米振标派毅军副统领常德盛等率骑兵两营、李管带率步兵一营,从什巴尔台驰援五十家子等地,并将调往经棚的骑兵部队调回作为预备队。常德盛率领骑兵占领了乌泥江左岭,步兵营占领了珠尔沁庙,叛军退向五十家子。11日,常德盛率队攻占了五十家子东十里之太白庙后,乘胜追击,在石门沟突遭叛军200多人围攻,常德盛指挥骑兵奋力冲杀,将叛军击退。随后退守珠尔沁庙。9月17日,米振标率部将围攻林西的叛军击退。18日拂晓,叛军又分十余路向林西猛烈进攻。米振标下令部队抢占山险,分头抵抗,经两昼夜激战,给叛军重创,再次将叛军击退。10月1日,叛军围攻林西,常德盛所部在北大营子与叛军激战。2日,叛军1000多人三面围攻刘家营子,毅军以步骑炮五六营拼死抵抗,将叛军击退。林西城三面被围,毅军坚守孤城,士兵筋疲力竭,子弹告罄,形势危在旦夕。10月22日,米振标令毅军步队和石得山骑兵团进攻珠尔沁庙,中途遇见叛军,连战连捷。叛军放火焚烧了巴林王府以后向西逃窜,林西城这才转危为安。10月29日,米振标的西路毅军与奉军后路巡访营统领官吴俊升部支援部队一鼓作气,收复经棚、大王庙、陀螺庙,攻克五十家子、珠尔沁、什巴台,追敌于乌兰坝后,外蒙独立第一路军乃登扎布被彻底逐出赤峰北。此役,米振标、吴俊升投入毅军与奉军主力7000人,游击马队和淮防军2000人,林西地方武装2000人与巴布扎布大战三天。关键时刻,毅军副总指挥7个营武装也加入其中。几次战斗下来,仅毅军阵亡将士700多人,敌人更是无数。1914年3月巴布扎布等库伦黄军被逐出昭乌达盟。战后米振标将牺牲的将士,全部葬于林西城东小簸箕沟内征用的60亩义田中。</p><p class="ql-block"> 由于剿匪平乱有功,1913年11月7日,北洋政府任命毅军左路统领米振标为林西镇守使兼前敌司令、热河省军务帮办。令他率二十多个营的兵力在林西、经棚长期驻防,防止叛匪再次入侵。米振标在林西东北今修造厂一带建忠烈祠,内有阵亡将士英灵录,正殿廊下为木制纪念碑,以祭祀米镇守林西两年而阵亡的数百将士。碑文为米振标统领亲撰,文曰:</p><p class="ql-block"> 盖闻恒康画像,悍夫见而动心;忠武立祠,壮士闻而兴感。况驰驱沙漠,气已慑胡,叱咤风云,脑犹涂炭者乎?垂兹荣誉,精诚实贯乎日月。不有表彰,雄志将腐同草木。爰效史鱼直笔,记作传书。愧无司马宏文,丕扬光烈,敬修短引,聊寄长情。</p><p class="ql-block"> 维中华民国新纪元年,岁次壬子,外蒙肇衅,内寇边隅。警告朝传,戒严夕布。振标奉命董率毅巡陆游诸将,会师林西,驰剿漠北。军威所至,匪势披靡。卫戎谨严,足固吾圍矣。何期多防失策,骤撤西藩。天假强胡,乘虚捣瑕。当是也,一旅孤悬,群酋丛集。以数千之众,御五路之冲,强弱显分,危机瞬息。然而我枕戈义士,爱国男儿,矢志敌前,气吞胡远,以死勤事,拒战兼旬,卒能力解重围。追奔逐北,不一月,而沿边要隘,一律完全收复。腥膻涤尽,骨暴堪怜。虽报国捐驱,曾邀特典,瞻家恤后,足绥英灵。第念绩既树于遐荒,名宜称于没世。古人有建楼勒碑以纪功者,敬仿此意,共醵金资,就邑之中段,开拓数楹。颜曰:“忠烈祠”,设坛坫而祀焉。岂特慰先烈之心,盖以作军人之气也。呜呼!秋霜春露,亦罔问于幽冥,尚武教忠,礼原资夫观感。并书颠末,昭示来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林西西城门</span></p> <p class="ql-block"><b> 五、加固林西县城</b></p><p class="ql-block"> 米振标驻防林西期间,多次查看林西县城区防守形势,见林西城池经久失修,尤其是短垣又矮又窄,毁坏较多,实不坚固。于是米就于民国三年(1914年)令兵士群众将低矮城墙加固增高。“修筑后的城墙东西南北各长1 518米,总长6 072米。城墙高4米、宽2.6米,四个城墙角各修1座炮台,四面城墙每面各修2座炮台。各面城墙建城门一座,用青砖、方石砌筑,城门楼高5米,门板高3.45米,宽3.3米。门楼上镌字,北门曰受福,南门曰受禄,东门曰受功,西门曰受勋。福、禄指民生,功、勋指防御蒙匪建立功勋之意。在巴林草原上,一座城池拔地而起,城门七彩旗帜和毅军的军旗猎猎生风,如定海神针,顺着草原的季风,向四面八方,传递着平安,传递着福居之地的信息,也传递无限的商机”(见《林西县志》。</p><p class="ql-block"> 米振标见林西民风淳朴,连年经战,百姓生活维艰,于是呈姜桂题并中央政府据实反映林西民情。在姜桂题、米振标争取下,袁世凯下令“豁免林西民国三年应征粮银823两余”。米振标在赤峰期间,严明军纪 ,对百姓秋毫不犯,深得百姓信任。当时国民政府虽困难重重,但给付毅军的军饷反而很充足,又能及时发放,将士们都很满意。因为林西县城城坚粮足,社会又安定,故毅军司令部驻地引徕商贾流民不少。毅军司令部还设有缉查处,专司部队纪律,营商环境,日夜巡查,百姓皆认可。</p><p class="ql-block"> 米振标的妻子李氏患病,为求神助佑,在米振标倡导下,林西各行各业施善,捐款请了曾在毅军中当过兵的吕春光为监工,择址西北城墙角修建了老君堂一处。 1920年,在林西驻扎八年的毅军奉命开拔,林西百姓得知毅军撤走的消息,自发组织起来欢送毅军。当知道毅军要从南门走时,北街、南街的大小商号都在路边摆摊。东西街的商号也把货摊摆在北街、南街。路两边摆满了成口袋的烧饼、点心及其它物品,准备馈送毅军将士。老百姓夹道欢送毅军,毅步兵排队前进,骑兵牵马徐徐而行告别。米振标见如此场景,也是异常激动,我们没为林西父老乡亲做什么事,乡亲们这样盛情欢送,我们感到非常惭愧。为了领下百姓的心意,毅军将士收下了一部分食品及其它礼物。</p><p class="ql-block"> 米振标之后,北京政府任张殿如为林西镇守使、赤林镇守使、赤开镇守使,负责热北防务。民国三、四年间林西金鸡庙发生叛乱,张殿如由赤峰统率毅军到林西助战,数月始将叛乱平息。张也称为 “镇威将军”,其“将军府”设于今赤峰三道街西屯路北(今红山区三西街西屯派出所以西)。奉军汤玉麟占了热河之后,热河骑兵游击马队即张连同司令(绰号张瘸子)驻于赤峰原统领衙门处。后北京政府又派游击旅长刘山胜(绰号刘迷糊)的黑马队驻守赤峰、林东。张连同手下崔兴武旅(奉军十七旅)也曾驻赤峰、开鲁、经棚、林西等县。张殿如、张连同、刘山胜、崔兴武及后来的石文华(奉军十九旅)虽都驻扎赤峰或林西等地,司 令部一般也设在前毅军将军府旧址。但这些军阀搜刮百姓,鱼肉人民,口碑均不如米振标,甚至有的军阀胜过土匪,人民群众恨之入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巴布扎布</span></p> <p class="ql-block"><b> 六、剿灭巴布扎布。</b></p><p class="ql-block"> 巴布扎布,生于清光绪元年,曾任彰武县警察局大庙区官。宣统三年十一月,外蒙古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巴,在沙俄的支持下宣布独立,成立了“大蒙古帝国”,自称日光皇帝,巴布扎布携带家人及几十名部众经阿鲁科尔沁投奔外蒙古库伦政府,被哲布尊丹巴封为镇东将军、镇国公。巴布扎布屡次率兵侵犯我国热河、察哈尔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15年6月7日,中国北洋政府与外蒙自治当局、沙皇俄国在恰克图签订的有关外蒙古的不平等条约,又称恰克图协约。协约在形式上取消了外蒙的“独立”,代之以“自治”。但外蒙仍有权与外国缔结有关工商条约,俄蒙商约依然有效。《协约》签定当天,袁世凯宣布册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所有外蒙王公喇嘛的爵职名号一仍其旧,赦免所有参加癸丑之乱的独立之人。《中俄蒙协约》的签订,标志着外蒙古地区沦为沙皇俄国的势力范围。 但巴布扎布十分不满,1916年5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他组织5000人武装,以复辟清室、迎回隆裕太后和返回原籍为名,勾结宗社党头子肃亲王善耆,组织勤王军,先后出兵进犯辽宁、吉林等地。他们在东北被奉军打败。而后巴布扎布率军南下侵扰热河,兵锋直指林西、开鲁、承德、北京。保卫热河、北京安全,林西镇守使米振标责无旁贷,首当其冲。时巴布扎布分兵进攻开鲁、天山、林东等地,米振标感觉唇亡齿寒,连忙分兵援救,造成林西空虚。1916年10月6日,巴布扎布得知林西空虚,本部与笼罗的土匪计8000人,集结于巴林右旗,遂准备派兵突袭林西。关于此,原阿旗副旗长恭额春的《阿鲁科尔沁旗史片断》云:“民国五年,丙辰年九月初八,巴布扎布带领1万大军,沿阿鲁科尔沁旗罕庙以南向西扫荡,将巴林左旗阿桂图庙本布楞大喇嘛和斯钦扎布二人的牛马和财产抢劫一空,于本月十二日到林西县被部下杀害。杀死巴布扎布的部下急于请功,率先进入林西,则被林西的部队定罪为无义无德而处决。众士兵将巴布扎布尸体埋葬在林西,成帮结队,往返于几个旗之间进行扰乱,地方部队追击时各自逃走。满洲国时期甘珠扎布当了司令,曾为其父亲坟墓磕头而路过阿鲁科尔沁旗”。</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米振标侦知后,一方面飞马开鲁,着驱援开鲁的副统帅常德胜迅速赶回。一方面令所部四营与一营前出阻敌。由于毅军疏于防备,过于轻敌,结果刚在亚马吐与巴部接触,就被巴部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米部四营管带石成金和一营马管带所统部队被巴部8000骑分割包围,损失惨重,石成金管带殉难,残余部被迫退入林西城中死守。巴布扎布乘势由大小簸箕沟、东山三路直逼林西县城。关于这次阻击战细节《林西县志》描述到:“1916年10月7日晨,被哲布尊丹巴封为辅国公的巴布扎布率部与林西毅军米振标部第一、第四两个营在旗西部亚马吐遭遇,经过激战,毅军第四营被巴歼灭,营长石成金阵亡。第一营被击溃,营长马帮带逃跑。”</p><p class="ql-block"> 此时林西危在旦夕,驻林西毅军副统帅常德胜率大部人马驰援开鲁县未归,林西城内只有官兵1000多人,外派到查干沐伦河沿岸亚马吐阻击敌人的的笫四营和第一营大部被歼。怎么办,关键时刻,米振标头脑清脑,决定以逸待劳,封闭城门严防死守不出,巴布扎巴三次攻城均被击退。</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由于巴部黄军炮兵教官由日本人担任,炮手也由日本人培训。初战胜利,当时行军路上遇见卖酒的,得意忘形的日本炮兵教官醉酒后,绘错了米振标林西城内指挥部的确切位置,致使黄军在东门外东山上的大炮炮击的落点多落于林西城百姓家或四周城墙外。后来,巴布扎布的部队攻占北门外的高地东营盘后,急了眼的巴布扎布站在高地上亲自指挥攻城。危急时刻,由于炮手都去了开鲁,米振标悬赏下令动用西山高地仅有的一门大炮,对准巴布巴布所在的东营盘开炮。经大家推选,有一兵士叫许克武,放过炮,于是急时抱拂脚被推荐上来。许克武不负众望,虽首炮偏些,但第二炮就把巴布扎布炸死并炸死多人,又发岀几炮,炮炮命中,敌大乱。</p><p class="ql-block"> 关于巴布扎布之死,史料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巴布扎布被流弹打死,巴布扎布儿子正珠尔扎布取此说;一说是巴图孟和的哥哥额日敦孟和犯军纪被巴布扎布处决,巴图孟和心怀仇恨在巴布扎布背后开枪杀死巴布扎布一一阿旗志、个别史料取此说;一说是炮击致死,毅军三营管带张子平如是说,林西志、赤峰志亦取此说法。截止到今天我们采访调研,林西县的老人还在说闹蒙古兵时三炮救林西的故事。言归正传,库伦黄军见统/师已亡,死伤严重,斗志颓废,部队遂大乱。见巴布扎布的部队大乱,米振标于是号令三军打开城门,乘势出击,敌仓皇北逃,被俘100多人。敌残兵败将在逃跑至巴林右旗灰通河时,又遇见副统帅常德胜来援的毅军,被击毙200多人,大小辎重无数。撤退时,叛匪余众在色布精率领下,用色布敦庙檀木火化了巴布扎布尸体,用白布包上带走了骨灰。巴部余众2000人,自此一蹶不振,有的投降张海鹏或吴俊升,再未大规模进犯林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哲布尊丹巴</span></p> <p class="ql-block"><b> 七、成为热河都统</b></p><p class="ql-block"> 1921年姜桂题任陆军检阅使时,将毅军从热河全部退岀,奉军主政热河,汲金纯任热河都统,其部下团长李鸿文任林西镇守使。</p><p class="ql-block">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姜桂题病故,担任直隶(近畿)司令的米振标、副司令的张殿如,倒向了直系吴佩孚。吴佩孚下令他率部进攻热河。米振标不负吴佩孚之望,在滦平打败奉系汲金纯主力,攻占承德、赤峰,将汲金纯的势力驱逐出热河,汲金纯 二十八师在毅军的截击下,狼狈逃回东北。赶走奉军后吴佩孚派来王怀庆任热河都统,王的第 13师也开入了热河。但王同时还兼有热察绥巡阅使和京畿卫戍总司令之职,不常驻热河。吴佩孚遂委任米振标为热河代理都统(帮办),并授将军府骏威将军,任张殿如为林西镇守使、赤林镇守使。所以热河的事务几乎由帮办军务米振标代办。</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个插曲,还是在汲金纯任热河都统时,新生派的崔兴武参加了米振标的毅军并升为帮带。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吴佩孚令米振标毅军部队驱赶奉军汲金纯部时,米振标部张连同马队重要一员新生派李守信歼灭了汲部的一团炮兵,缴获汲新从德国买来的8门野炮。后来米将张连同游击马队调驻开鲁,防守热河北部门户,李守信部就驻在阿鲁科尔沁艾根庙。崔兴武、李守信、尹宝山三人渐得张连同的宠信。</p><p class="ql-block"> 1923年热河都统王怀庆调出,米振标正式任热河都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米振标</span></p> <p class="ql-block"><b> 八、接受奉军收编告老山海关。</b></p><p class="ql-block">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斗打响,北京政府的冯玉祥与奉军勾结取得胜利,米振标去职,奉系阚朝玺任热河都统,米部张连同倒向奉军,任东北边防军骑兵独立第九旅旅长,崔兴武被提升为该旅一个团团长。</p><p class="ql-block"> 米振标失势后,投奔胡景翼的国民军,任河南军务帮办兼毅军5个旅的总司令,张殿如之子张继武任副司令。 </p><p class="ql-block"> 1925年,崔兴武、李守信所在的独立第九旅旅长张连同在敖汉下洼被冯玉祥的宋哲元部击败俘获,释放后亡走北京做寓公,将骑兵独九旅交由崔兴武带领。同年崔兴武贿通奉军参谋长杨宇霆正式接任旅长。阚朝玺遣崔兴武驻军赤峰街。直到1928年12月29日,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正式通电宣布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独立第九旅才改称国民革命军东北军骑兵第十七旅,崔兴武任旅长。</p><p class="ql-block"> 1925年,米振标的儿子米国贤想要扩充军力,于是趁着直奉大战,奉军在河南作战失利之际,抢掠奉军的几百条枪支。因为张作霖年轻的时候在毅军里干过,所以奉军对毅军一直很尊重很客气,从没想到要吞并毅军。但米国贤这一次鲁莽行为,却是自取其祸,奉军于是在开封突袭毅军主力,毅军战败。米振标为了保住儿子只好表示愿意交出毅军的指挥权,将毅军整编制的送给奉军。张作霖答应了米振标的请求,下令派专车将米振标和其相关属下送到北京担任安国军政府顾问的闲职,随后去山海关养老。叱咤风云的米振标于70岁时病逝于山海关。</p><p class="ql-block"> 潢水东去不复返,古桥千秋后人颂。如今,热北山川草原,西拉沐伦河两岸,烽火不再,国泰民安,当年米振标剿匪的古战场早已风吹雨打去。但关于林西镇守使米振标的那段传奇历史,关于毅军在昭乌达抵御外匪的那场战斗及流血牺牲,赤峰人民一天也没有忘记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参阅:林西县志、赤峰市志,林西县文史,赤峰市文史,克什克腾旗志,巴林右旗志,巴林左旗志,阿鲁科尔沁旗志,松山区志,哲布尊丹巴研究、巴布扎布史料选编等,昭乌达历史研究专家苏克、布和巴特对成文给予诸多支持)</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