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游~琉璃艺术 博物馆

老小孩

<p class="ql-block">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位于黄浦区泰康路25号,毗邻田子坊,由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开创者张毅与杨惠姗创办,向世界呈现中国琉璃艺术的光辉,为国内观众引介国际琉璃艺术大师作品,宛若一个荟萃中外琉璃艺术的万花筒。</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原址为60年代的上海钟表厂配件老厂房,艺术家杨惠姗在规划时特意保留了一部分建筑结构,加入琉璃及牡丹等元素,赋予建筑新生命,并因此入选英国伦敦设计大奖。外墙盛开的铁网牡丹花,由5025片花瓣组合而成,纯手工制作,入夜、花姿绚丽、被誉为“上海最美博物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收藏诸多中国古代琉璃菁华、世界近现代玻璃艺术杰作,包括艾米尔•加莱(法国)、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法国),藤田乔平(日本)等,并先后举办美国玻璃艺术大师史蒂文‧温伯格,法国国宝级玻璃艺术家安东尼•勒彼里耶个展,是华人世界玻璃艺术的重要指标。</p> <p class="ql-block">琉璃博物馆先后展出中国古代琉璃系列、世界琉璃大师杰作,及国际琉璃界10位现代琉璃艺术家的新作,还有创办人艺术家杨惠珊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今天展出的是赵瑾雅的玻璃艺术作品~觅游忆境。她的玻璃创作,专注于探索玻璃的各种内在特性,发现颜色、形式与结构之间的微妙关系。作品横跨雕塑、装置与设计,在令人愉悦的形色之外,亦希望使人们藉此展现他们的情感所在;认识内在自我,了解真实心态。</p> <p class="ql-block">一个工作日的午后,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的创办人,琉璃艺术先锋杨惠姗在个展现场,遇到了90后的赵瑾雅。赵瑾雅向惠姗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玻璃创作及背后的故事。杨惠姗饶有兴趣地逐一观看、聆听,且不时地提问与交谈,两位跨世代的玻璃艺术家,在玻璃的光影映衬下,忘我交谈,沉浸其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深信惟用玻璃创作,</p><p class="ql-block">能够表述我们对生命的</p><p class="ql-block">思想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这些流光溢彩的精品,让人细细感受琉璃超离现实的光影,品味其中的美学含义。</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赵瑾雅在中国出生。她在中国美术学院(2013-2017)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先后获得了文学硕士(2017-2019)与研究硕士(2020-2021)学位。2019年,赵瑾雅应邀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做驻地艺术家;2022年,受邀在中国景德镇陶溪川玻璃工作室做驻地艺术家。现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p><p class="ql-block">赵瑾雅认为玻璃是探索环境、情感和个人经历主题的理想媒介。她的作品已被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阿尔斯特博物馆、南伊利诺伊大学、青岛市美术馆、捷克布拉格玻璃画廊和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并在国际范围内展出。</p> <p class="ql-block">在赵瑾雅当前的实践和研究中,旨在展现如何通过吹制玻璃表达大气和“崇高”现象的品质,特别是关于大气现象的空灵和无形品质如何被揭示、物理捕捉并转化为吹制玻璃的研究,从而有效地传达新颖和个人的研究意义。想象、观察、记忆和氛围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上下文中与色彩理论、美学研究和崇高的描述性语言交织在一起。</p><p class="ql-block">赵瑾雅关注形式元素(如颜色、形状、形式、平衡和深度),探索吹制玻璃的表现潜力,并通过艺术家的独特观点和经验将其展现。</p> <p class="ql-block">不依触之觉,何以触之感?</p><p class="ql-block">劳拉·U·马科斯在《电影的皮肤:跨文化电影、涉身性和感官》中写道,观看肖娜·贝哈里的实验电影《眼见为实》时,她的视觉被“当作一种触感”股使用1。若影像这个媒介可以此蹊径传递其“在技术上无法再现”2的感觉并唤起记忆,玻璃又何如?</p><p class="ql-block">赵瑾雅的雕塑作品常常由朦胧的色彩和富有韵律的曲线构成,柔软得不像我们印象中的玻璃,甚至带来一丝陌生感。她从早期的创作开始就惯于将各种大气现象转化为不同的颜色和形状;被记录下来的气象或壮丽或细致,都与她个人经验和情感息息相关。她的作品便如一个个装载着记忆的玻璃容器,各种无形之物都被具化其中。</p><p class="ql-block">关于再现气象的研究将她引向了埃德蒙·伯克、J·M-W-特纳、巴尼特·纽曼等哲学家和艺术家所探讨的“崇高”概念。赵瑾雅认为崇高是通过视觉可以达到的最大感官效果,并且相信玻璃作为传递感觉和情感的媒介有创造崇高美感的潜质。</p><p class="ql-block">基于过往创作经历,赵瑾雅设想了一种可以勾起类似于联觉体验的“触觉通感”。她把标志性的色彩运用、与崇高相关的特质和玻璃层叠的结构结合起来,以期唤起一种与马科斯的经历相似的“触觉般的视觉”。她认为这种通感可重联我们分离的五感,并让人在作品中体会到她的身体经验。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瓦尔特·本雅明提到尼可拉·列斯科夫将进故事视为一种手艺。而在赵瑾雅的创作中,玻璃吹制的工艺反过来成了一种具身实践和讲故事的手段。</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她不仅深入研究玻璃这种材料,不断推动玻璃吹制技术的边界,还持续探索这种媒介可能的美学表达。“觅游忆境”中的作品创作于2018至2023年,其中既包括玻璃雕塑,还有艺术家的最新水彩实验和墙上玻璃作品等尝试。此外,艺术家手稿、吹制过程记录等文献资料也将一同展出,寄以从技术和美学的角度另窥赵瑾雅的艺术实践。</p><p class="ql-block">文/冯震霆</p> <p class="ql-block">三楼:张毅和杨惠姗夫妇的作品个展。结合着馆内循环播放的纪录片,这一层一类是佛学艺术的创作,一类是中国传统书画意境的延伸与再现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千手千眼观音,从画中像转换成了立体实体像。</p> <p class="ql-block">创办人杨惠姗曾经是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演员,演过124部电影,深刻地阅历了生命里悲欢离合;曾经是台湾新浪潮重要导演,金马奖和亚太影展的最佳导演和编剧的张毅,11年光影生涯,捕捉电光火石刹那。</p> <p class="ql-block">1987年,琉璃工房成立,杨惠姗的第一个作品,就是一个佛陀头像,这件佛陀头像,就是作品“第二大愿”。一个没有任何雕塑背景的电影演员,就蹲在创业的工作室外的小沟旁,用泥土雕塑佛像。“张毅说佛像造型,只要想象是人的面孔五官的表演。”杨惠姗回想当时,她自己其实是压抑不住地想要尝试雕塑的冲动。创作一张面孔,说慈悲智慧。这是她心里唯一的想法。</p><p class="ql-block">“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p><p class="ql-block">第二大愿的经文,代表着琉璃工房创办人的生命学习。愿望很大,于是作品越塑越大;当时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世界最大的琉璃塑像。虽然至今仍为未竟之作,却代表着当年以琉璃雕塑,探索哲学概念的那个起点。</p> <p class="ql-block">杨惠姗曾是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延续表演艺术的累积与敏锐观察力,于1987年投身现代琉璃艺术。借由雕塑琉璃的透明材质和技法的结合,呈现极为深远的心灵意象及内在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英国著名策展人安德鲁·布华顿评价:杨惠姗将玻璃艺术的语言特质,结合了她个人人生的阅历,让玻璃艺术诠释了一种东方的、生命的、形而上学的哲思,这是艺术创作和真实生命的奇特结合。</p><p class="ql-block">1998年,杨惠姗成为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1857年建馆以来,首位至该馆展览的中国玻璃艺术家。馆长艾伦·博格在收藏仪式上说:“维多利亚博物馆只收藏展品中最好的,杨惠姗女士的脱腊铸造和风格创意,让人迷恋向往。英国对遥远的东方中国美术巨匠作品的收藏,清代已经中断,杨惠姗使之重新开始。”</p><p class="ql-block">目前,杨惠姗持续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展览,作品获各大世界级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毕竟之美 终结之美 张 毅</p><p class="ql-block">杨惠姗认为琉璃创作,对她是一种人生的修持。透过琉璃创作,她希望对她自己的人生有益,对人间有益。</p><p class="ql-block">无相无无相,是杨惠姗经过多年不断地创作和思考之后的扶择。</p><p class="ql-block">她认为在这样的思惟活动里,她觉得欢喜。因为玻璃的本质延伸的创作可能给了她,说她想说的话的可能。</p><p class="ql-block">在佛教的观念里,人生的真正的智慧,是能够看清一切“相”,都是虚妄。然而因为一切虚妄,而摒弃人生,是一种“执”,这样的辩证逻辑里,终结,展示了一种看清人间虚妄,又拥抱人间的慈悲,形成杨惠姗透过“有相”,进而“无相”,又进而提供了一种“无无相”的创作逻辑。</p><p class="ql-block">然而,这样毕竟的美,终结的美,琉璃的美,是杨惠姗作为一个中国玻璃美术开拓者,在美学上的辉煌贡献。</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p><p class="ql-block">看过之后饱受震撼,原来小小的玻璃还有这么多创作方式,1200度高温,十余道工序给了他们崭新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杨惠姗集结大半生智慧,潜心铸造围绕着佛和禅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流淌着一股浓郁的东方气息。她对透明色的运用和创作尤其出神入化。用细腻的线条勾画佛像的形体和神态,用内在的气质和神韵,延伸和再现佛学之美,颠覆了固化思维中琉璃制品色彩的鲜艳花哨。</p> <p class="ql-block">杨惠姗的作品常常展现佛学的慈悲和智慧,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展览,勾勒出玻璃艺术价值的飞跃,然而,更重要的是,玻璃,作为一种崭新而古老的艺术材质,在不同的艺术家手中,呈现不同的生命面貌。</p> <p class="ql-block">杨惠姗心中的琉璃花</p><p class="ql-block">应是傲然无畏的姿态</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开雕塑与色彩的束缚</p><p class="ql-block">至此展开了一段漫长追寻</p><p class="ql-block">1400度烈火焚烧下的琉璃流动色彩在流动与转化中,无可驾驭</p><p class="ql-block">黑暗中,一点一点摸索,一点一点前进</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的惨烈战役,终换来</p><p class="ql-block">一朵发光的琉璃花</p><p class="ql-block">一朵梦想的琉璃花</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百年后,开出的一朵琉璃花</p><p class="ql-block">21世纪的世界琉璃史</p><p class="ql-block">有了一个全新的境界,镌刻出一个东方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清泉映兰 </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杨惠珊</p><p class="ql-block">新作年份:1999</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玻强</p><p class="ql-block">创作方式:脱销锅2</p><p class="ql-block">作品尺寸:64164×17cm</p> <p class="ql-block">展览引发人们的共同参与思考:玻璃艺术的昨日,今日与明天;思考从人的角度,人文文化与情感精神对玻璃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p> <p class="ql-block">顶楼的露台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一楼有一个咖啡厅和琉璃艺术纪念品可以售卖,价格嘛,当然各取所需,做工却是非常精致漂亮的。</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各式各样艺术品,不能说我非常想拥有她,而是想把她们每一件都拍下来,回去还要过过眼瘾!因此拍来拍去就拍了好多好多!</p> <p class="ql-block">林林总总的琉璃艺术品,讲述了琉璃材质的故事、生命力和情感。让我深深地融入其中,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白天,花影静谧,好似从琉璃中绽放出来。入夜,花姿绚丽,灯光琉璃梦幻迷人。宛如一个精美的额艺术作品,光是外观就然人眼花缭乱。(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沉下心来通过对美的观感而自省内心的奇妙所在。出了博物馆,我除了对艺术品的啧啧称奇之外,还有对艺术家的肃然起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