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天下园林之母”美誉的拙政园(上)

海春居士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街178号,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享有“天下园林之母”的美誉。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传到他儿子手中,被作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此后, 400余年来,拙政园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是典型的宅园合一苏州古典园林。整个园林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拙政园南墙是高高的清水砖墙,正门上方是砖雕贴金门额《拙政园》。 大门与腰门之间的小院中,以湖石假山、松柏绿植构成苏州园林小景。正中立一块《苏州古典园林世界遗产》碑。 穿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 腰门,就是拙政园的东部花园。 "兰雪堂"位于东部花园的南部,是一座三开间的堂屋。 "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厅堂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另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这与《红楼梦》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极为相似。 过了假山,就是拙政园的东部主景区。 明代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买下拙政园东部后,建造了"归田园居"。 园内有山岛、荷池、松冈、竹坞,好一派田园风光。 这里曲径通幽,绿植蔽岗。 这里茅屋临池,清静宜隐。 这里繁花似锦,芬芳馨心。 兰雪堂的东北面,“芙蓉榭”临水而筑。芙蓉榭是一座卷棚歇山顶建筑,背倚高墙,面对荷花池,是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水池边这一石峰俗名“翻转划龙船”。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是夏日欣赏紫薇花的佳处。 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 天泉阁内顶。 天泉阁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楼阁须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就似乎会感到飘动的不是白云,而是楼阁,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 芙蓉榭、天泉阁西侧水域环绕,夏日荷花满池。 春季虽无荷花,在池边观赏成群嬉戏的野鸭确也有趣。 这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是“秫香馆”。 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 <div>秫香馆内是《拙政园游园一日五百年》图片资料介绍。<br></div> 室内用现代电子技术进行的花盘投影展示,令人耳目一新。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这条复廊是东部花园与中部花园的分隔线。 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漏窗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 穿过复廊便是中部花园。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 站在倚虹亭前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 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 在亭台楼阁之后,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 这座宝塔并不在拙政园内,而是在园外远处的北寺塔。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这一借景的造园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 倚虹亭前留影。 中部花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中部花园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悟竹幽居亭”,俗称“月到风来亭”。 与众不同的是方亭的四周各有一个“满月门”。 从亭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 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 亭柱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 绿漪亭,是分隔东部和中部长廊之端头。这里北倚界墙,南瞰水池和东边山岛。亭西沿着池北的土岸,一溜排着的桃红柳绿伴着小路直通西部,靠界墙则是竹林掩映,极富江南水乡的野趣。<br> 绿漪亭是这一带唯一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端方,使人想起水乡路旁的休息小亭。 亭西沿池栽植垂柳、梅花、碧桃,花时灿烂如锦,南岸山林屏障,隔绝繁华,北面翠竹丛丛,顺小径西行,但见芦苇摇曳,别有一番乡村风味,故又名“劝耕亭”。 枇杷园是一个“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 枇杷园北边假山上有一长方亭,名为“绣绮亭”。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每当阳春三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故名。 登高远眺是古典园林游赏风景的重要方式,私家花园尽管占地不大,但每每也要设立高处的赏景小筑。绣绮亭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 亭旁屹立着一棵古树。 小亭造型很是清秀美丽,四角起翘轻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 亭西檐下,悬挂着横卷形的匾额,上边行楷书写着亭名。西柱上有联“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亭内还有匾额《晓丹晚翠》,并有对联一副,上联是“露香红玉树”;下联为“风绽紫蟠桃”。 “玲珑馆”坐东朝西,馆侧栽有凤尾细竹,南向有曲廊通向“听雨轩”小院,馆前卵石铺地,环境极为清幽洁静,实为闲居读书之好去处。这一景致颇有宋人苏舜钦诗“月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境,故名。 馆内正中悬有《玉壶冰》匾额。匾名摘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之诗句,借景色以喻主人的心境。匾额两侧,悬有当年主持修复古园的张之万的手书楹联:“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馆内还挂有晚清王文治的撰联:“林阴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 由玲珑馆循曲廊南行可至“听雨轩”。小轩前庭院中有清水一泓,植荷几叶,池边栽芭蕉翠竹,突出了小院“听雨”的主题。小庭四周以围廊相绕,看似封闭,其实处处畅通,右出,沿分隔东部与中部的复廊向北,便是海棠春坞。 “海棠春坞”是一座小庭院,院中建筑坐北向南,形式极为雅洁朴素。院子布置得很是素净,依白壁置数块太湖石、海棠二株、翠竹一丛,略成小景。白墙正中嵌一书卷形的砖额,上镌“海棠春坞”楷书。 “嘉实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题额是集文征明字而刻。 小亭以南面的界墙为背景,墙前栽翠竹,点松皮石笋,为了使游人在亭中细赏这幅竹石小景,亭的南壁上开了一个大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使这幅立体风景画呈现出最完美的构图。空窗两侧挂有一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亭旁植有多株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栽,点出了小亭及小园的主题。 “涵青亭”又名钓鱼台,位于拙政园东部兰雪堂之西的水池南,紧靠园林南界墙,是一座平面为凸字形的倚壁面水的小筑。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未完待续—</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