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位于江西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坝镇境内。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p><p class="ql-block">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西瑞金革命纪念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001年旧址进行大规模修建后,现已成为瑞金市重要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包括:</p><p class="ql-block">红井景区</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址(毛主席旧居)</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国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央政府大礼堂)</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长会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局旧址</p><p class="ql-block">少共中央局</p><p class="ql-block">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长部旧</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人民委员长部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旧址</p><p class="ql-block">以及二十多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旧址等重要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每一个新中国的小学生都会读到这篇课文,课文里沙洲坝的红井就成了老少皆知的一处旅游胜迹。</p> <p class="ql-block">沙洲坝,沙洲坝,无水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p><p class="ql-block">1933年初,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到这里后,深入调查,体察民情,亲自找水源、挖水井。在他的带领下,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挖成了。</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几次把井填掉,群众几次把井挖开。几填几挖,反映了国民党与群众矛盾对立,反映了群众与共产党心心相印。</p> <p class="ql-block">1950年,沙洲坝人民整修了这口“红井”,并立碑于井旁。至今,“红井”仍然水清泉甘,来这里的参观者都会被邀请喝一口井水,品味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情谊。</p> <p class="ql-block">中央执行委员会最初成立于1931年11月,“一苏”大会期间,是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闭幕后的最高政权机关。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驻此。</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等人的旧居。系民房建筑。旧址西南侧古樟一棵,浓荫下常为毛泽东看书阅报、与群众谈心所在。旧址于1963年按原貌修复开放。</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由63名委员组成,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中央执行委员会从叶坪迁驻这里。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的有毛泽东、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等领导人,除毛泽东之外,其他三位与林伯渠、董必武一起被人们尊称为“苏区五老”。</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旧居于1963年按原貌修复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驻此,也是毛泽东、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等人的旧居。系民房建筑。</p><p class="ql-block">旧址西南侧古樟一棵,浓荫下常为毛泽东看书阅报、与群众谈心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办公室兼住室</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卧室</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办公室兼卧室</p> <p class="ql-block">何淑衡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中央教育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最高法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民事法庭</p> <p class="ql-block">军事法庭</p> <p class="ql-block">检察长,检察员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审判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央革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苏维埃委员代表大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叶坪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是瑞金保存最为完好的革命旧址群,这里保存着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23处,</p><p class="ql-block">其中包括:</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p><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塔、</p><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亭、</p><p class="ql-block">红军检阅台、博生堡、公略亭、</p><p class="ql-block">中央邮政局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p><p class="ql-block">以及其他7处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p> <p class="ql-block">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位于元太屋。中央执行委员会,最初成立于1931年11月如召开的“一苏”大会期间,是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闭幕后的最高政权机关。</p> <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掉落在树杈上尚未爆炸的炸弹。</p> <p class="ql-block">叶坪毛泽东旧居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叶坪旧居</p> <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央警卫营,8341部队中央警卫团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总金库旧址</p> <p class="ql-block">长征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领导,在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及经济封锁下,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内英勇苦战一年,仍然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被迫转移。</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莫过于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这块红色的土地是中央红军的主要集结地和长征出发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由中央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各直属机关组成第一野战纵队,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由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及总工会、团中央等机关和卫生部、供给部、红军大学,组成第二野战纵队,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撤离战场,到于都地域集结。</p> <p class="ql-block">为了缅怀先辈伟业,1996年在此兴建了占地3.5亩的纪念碑园。纪念碑高为10.18米。中央机关、红军总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于10月18日在此渡河,该碑身为双帆造型,寓意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p><p class="ql-block">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组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从1934年10月8日开始,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原驻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和瑞金陆续撤离,转移到于都的段屋、车溪、罗坳和县城,集结休整补充武器弹药、兵员、粮食等,布置转移西进事宜。</p> <p class="ql-block">于都河(即贡江)是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大部队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持红军,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p> <p class="ql-block">一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仅4天时间,就在于都县30里的河面架设了多座浮桥和布设众多的摆渡。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中央政府所属机关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万7千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三门和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红军总部等中央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这里(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渡于都河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送上一顶顶斗笠,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意。红军战士凝望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p> <p class="ql-block">1983年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纪念石</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沙洲坝旧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