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左云县出发,首先是宁鲁堡古村落。宁鲁堡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境内。原名宁虏堡,是明长城大同镇关堡。“虏”字来源于外族入侵,明朝时候将侵略长城以南地区的蒙古族大军称为“虏”。一个“宁”字,则反映了一种迫切愿望与长久目标。</p> <p class="ql-block">2020年底,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左云县明长城宁鲁堡--八台子段被列为全国54段(处)明长城重要点段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古城墙保存完好,城墙外村民种植的农作物,给长城增加活力。</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我们来到摩天岭景区。在很远就可以看到教堂塔楼。八台子教堂初建于1876 年(清光绪二年),为德国传教士所建。鼎盛时可同时容纳800多教民礼拜。1900年庚子之乱被毁,1916年复建。然而在之后的连年战乱以及各种历史运动中屡次被毁。现只余下主体建筑前边的中心塔楼,故被称为“大单巴”。教堂是沿长城唯一一座教堂,在梵蒂冈有该教堂档案。</p> <p class="ql-block">八台圣母教堂:在摩天岭东八台子村,距长城内侧不足百米耸立着一座教堂塔楼,属哥特式建筑风格,称大单巴。现存圣母教堂西式立面,宽4.5米,进深3.6米,高约20米,上嵌各式砖雕图案,气势宏伟,西式建筑特征显著。</p> <p class="ql-block">塔楼内顶部的构造非常完美。</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周边有很多这样的标墩,每个标墩的雕塑都不相同,讲述不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摩天岭景区在山西大同左云县西北部,被誉为长城文化带、塞上边关乡、民俗文化库、古堡烽堠廊,具有极高的军事科学、关边文化、民族风情等科研价值,面积100余平方公里,201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石林,是由火山喷发,高温岩浆冷却结晶而形成的柱状节理,最高达300米,最宽达500米,山体全部由一两米高的黑红色六方柱体组成,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鬼斧神工,美轮美奂。被地质专家苏胜勇及他的朋友看作是规模大而整齐、弥足珍贵的火山岩石林自然博物馆,可与云南腾冲石林、内蒙古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媲美,被地质专家誉为国家三大石林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摩天岭长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城之一,位于北纬40°,是四季分明、七彩生态最耀眼的地段。</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墙体完整,堞垣崇隆,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腾跃盘越在摩天岭山上,十分雄险壮现,有“东看八达岭,西看摩天岭”之说,因而摩天岭长城又被称作“小八达岭”。</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保存的有汉代长城、北魏长城和明长城,这段石头堆垒遗迹尚存,年代不详,但不是明长城。</p> <p class="ql-block">摩天岭长城的明长城,东起左云八台子村,西至宁鲁口箭楼,共3.5公里,该段长城跌宕起伏,像一条巨龙盘绕崇山峻岭之上,气势壮观、雄险。</p> <p class="ql-block">摩天岭箭楼,亦称敌楼,据中国长城协会实地考察证实,为500公里明长城唯一的一座特殊箭楼。其它墩台只作瞭望、点烟之用,而唯独此座箭楼能在上边驻兵一个连,堪称大同境内一处极具代表性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长城在百里香花的映衬下,更显壮观。</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来到右卫镇,该镇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处右玉县中北部,右卫镇因明代曾设右卫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右卫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右卫镇自古为北方重镇,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善无城(今右卫镇)。北魏时建立善无郡,唐代天宝年称静边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设立边卫,卫城就建在善无故城废墟上,先后历时17年建成。清代雍正三年(1725),撤销右玉林卫和威远卫置右玉县,同时置朔平府,府、县同治右卫镇。定武是镇的西门。</p> <p class="ql-block">城设四门,东为和门,南为永宁门,西为武定门,北为镇朔门。南门已经修缮完成。</p> <p class="ql-block">站到南城楼上可以俯看翁城。</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到杀虎口关城,该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一代雄关,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杀虎口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建于明朝,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古称参合口。</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 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p> <p class="ql-block">在城关东侧有一段修缮的城墙,可以远眺风景。</p> <p class="ql-block">要了解杀虎口的历史,就要走进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杀虎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05年名为晋商古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2019年更名为西口古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西口古道,是由青石铺砌而成的,记载千年沧桑岁月,上面布满了清晰的凹凸不平的车辙印,马蹄印,脚步印,时间烙印清晰而深刻,无言地诉说着岁月沧桑、繁华过往,岁月消逝了色彩和容颜。</p> <p class="ql-block">顺通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东南不远处有座通顺桥,通过通顺桥就踏上了西口漫漫长路,顾名思义,通通顺顺,当年走西口的人都会把平安顺利的祈求寄托在桥上。</p> <p class="ql-block">杀虎堡残缺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 杀虎堡堡址位于右玉县右卫镇杀虎口村中,年代为清嘉靖二十二年(1573)。含杀虎口堡南门外100米处永济桥。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杀虎堡堡址被公布为朔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杀虎堡是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一,属大同镇左卫道中路所辖。</p><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在杀虎堡外南侧又建一个新堡-平集堡,后又在两堡之间修筑东西墙,建成中关堡。平集堡三个字还能隐约看到。</p> <p class="ql-block">堡内已经成为影视基地,部分房屋已经破烂不堪。</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广义桥,又称永济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循着这座桥向南保存有一段青石古道,昔日走西口即从这里经广义桥进入平集堡,再经杀虎堡西门、北门出关。</p> <p class="ql-block">广义桥简介</p> <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广义桥</p> <p class="ql-block">从广义桥至平集堡的古道痕迹,记录了当时的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完成一天的活动,在右玉县城入住宾馆。</p><p class="ql-block">感谢各位朋友的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