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敦煌石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敦煌石窟,通常称为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有时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最西部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五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高窟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象、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高窟开凿兴建的年代,不同的文献资料记载稍有出入。目前,多数学者所同意的观点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傅和尚在莫高窟开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这些洞窟最初只是作为隐士僧侣的冥想修行之所,但后来发展为服务于逐渐兴起的寺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后,北魏宗室东阳王元太荣(本名元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刺史,受崇佛造像风习的影响,莫高窟开始发展。隋、唐前期,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商业枢纽和重要的宗教中心,莫高窟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各方的朝圣之地。这一时期,莫高窟建造了大量的洞窟,其中包括两个大像龛。作为冥想的辅助,作为向不识字的人宣传佛教信仰和故事的教学工具等,这些洞窟空间及内部壁画与造像被精心营造。主要的洞窟通常由佛教僧侣,地方统治精英以及中原帝王等人赞助,其它洞窟则由商旅、军官和当地的人及各种团体资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高窟经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损毁,也经过吐蕃政权及其他统治政权的保护,得以重修和继续发展,后来人尤其是曹议金及曹氏家族统治瓜(安西)沙(敦煌)120多年里,新建洞窟并在崖面上大面积绘制露天壁画,使莫高窟外观蔚为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概括而言,莫高窟兴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隋、唐、宋、西夏而讫元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敦煌在20世纪引起关注,与藏经洞的发现有密切关系。王圆箓是一个云游道士,于1890年左右来到敦煌莫高窟,并在此定居。他俨然成为石窟的民间守护者,并四处筹款以修缮庙宇。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清扫第16窟的积沙时他的一个工人突然发现一个暗门,门内是一间小密室,隐藏着堆积满满的4至11世纪的写卷和绘画,该窟既是第17窟,并以藏经洞闻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后,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俄国人等掠走洞中大量名贵的经书、文物、壁画等,这些盗劫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时期,从1944年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至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之前是敦煌现代考古研究的时期,标志着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正式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国家正式参与敦煌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至1966年,先后三期完成了敦煌莫高窟576米崖面和354个洞窟的维修加固,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经过几代人努力抢救、整修、重绘的比较壮观的景点之一,被国家定为4A级景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