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晨,逛逛仙蠡墩公园

一鳴俊人

墩,常用的意思为土堆。无锡梁溪河边,有个地方称为仙蠡墩,想必也是一个土堆。其实,这是一个与无锡的先民有关的历史遗址。 仙蠡墩,又名仙女墩,位于梁溪河北岸,蠡桥西侧(照片中的右侧隆起的绿色部分)。<div>仙蠡墩,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的一座古墩。这块大型台地总面积约0.1平方公里。</div> 一个仲夏的清晨,特意去仙蠡墩一游。 公交车到蠡桥站下来,不用过马路,走到原无锡机床厂位置的运河外滩,沿着梁溪河向西。这是河边的石墩路。 梁溪河对岸,有亭子及休闲长廊。 到蠡桥下可以走上一座栈桥去仙蠡墩。 别小觑这座栈桥,它是可以随着河水的涨落而浮动的。栈桥两侧有间隔的桥墩,通过带滚轮的框架与桥连接,栈桥下有浮体支撑桥面。这样的栈桥本人在别处还未见过。 在栈桥上,可看到岸边竖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有字“仙蠡怀古”。后面一片高高的绿色,就是以前的台地。 眺望河对岸,以前的水产市场搬迁后,已经盖起了高层商品房。 河边也有栈桥一路延伸着,也是梁溪十里画廊的组成部分。 离开河边,看到一座木亭中,有石头刻着仙蠡墩三个字。 《明》王永积《锡山景物略》,其中有述墩名由来:名仙女,从西施名,名仙蠡,从范蠡名。<div>相传战国初年,越国大夫范蠡助越胜吴后,功成身退,曾偕西施于此泊岸驻留,并由此经古梁溪河泛舟五湖。后人为纪念范蠡西施,遂将此墩称之“仙蠡墩”。</div> 亭前一片广场,如不是大太阳下,早上会是附近市民的广场舞佳处。 走近了前面的绿色前,看到有一些浮雕画面。旁边有介绍是《先民雕塑墙》。 仙蠡墩是新时期时代无锡先民的聚居地之一,雕塑墙以这段历史背景来创作,以“母亲、鱼文化、人与水和谐共生”为主题,用浮雕形式创作了鱼米之乡、天合之水、田园生活、森林狩猎、薪火传承等五个场景,再现了原始先民种稻、采葛、制陶、琢玉、结网捕鱼、牧养禽畜、猎射麋鹿等生活情景。 雕塑墙搭建成假山状,前有水池,营造出先民的一个生活环境。 假山中有一隧道可通行。 里面墙上有刻的壁画。这像先民的生活工具。 先民的生活画面,如钻木取火等。 掷石狩猎的画面。 墩中的步道。 靠近梁溪河边,一组假山后面浓密的树林,这里称为“野树林”。 这个景点,是梁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在改造仙蠡墩时保留下来的一片原生态树林。 以“野树林”命名,则更是强调对原生态的保护。 这里,也为各种太湖鸟类和水禽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栖息地。 似有登假山的台阶。 野树林的全景,显出这片原生态树木的高大。 走到仙蠡墩的最西面,一座石桥可继续通向前方的梁溪河沿岸。 对岸的风景。 一道古朴的院门。 院内有一座式样别致的楼房。 院子的东面开着门。原来这里有一个湿地研究会。 研究会的楼房,有一道中式的砖雕门楼,古色古香。 对面一座石雕像,反映了先民射猎的情景。 看到地面上有文字,是诗句“太保塘前仙女墩,清溪溪畔百花村”,取自清代杨莲映的《竹枝词》。<div>这是园内的特色地雕景观之一,以古诗词讲述梁溪故事,展开一幅梁溪河文化长卷。</div> 前面有一座木质门楼,筑于一条山路前。 后面就是登山路,其实只好称其为“登墩路”。 走上墩顶,只见一座特别的屋子掩映在茂盛的树林里。 路边一块石头上,写着“滴水坊”。<div>据介绍,这里从前是一处陶坊,墩上面有一石缝常年滴水,可供食用,故名曰“滴水坊”。<br></div><div>而现在这屋子据说是一家以饮茶为主的会所。</div> 下墩的路。 一条小溪,鹅是假的。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小溪,大概也是原来绕墩水域的遗存部分。</p> 一处空旷地边,一座圆亭,几个老人正在聊天。 仙蠡墩是迄今为止无锡近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距今约5000-6000年。发现有类似河姆渡文化的干栏式住宅基址。 这里的木亭,是呼应原始村落的建筑类型,显得质朴而野趣。 待聊天老人离去,在亭中小憩片刻。此时望四周树木林立,顿觉清心静气,十分惬意。 下了墩来,看到一组假山石围着水潭,巨石上镌刻“仙蠡墩”。 一旁有流水,似小瀑布跌宕而下,点缀了园内景致。 水潭前是一个大广场,中间是一个玉琮造型的雕塑。 在古代,玉琮是为祭祀所用,与玉璧、玉圭、玉章、玉璞、玉琥统称为“六器”,是古代重要礼器之一。这里的雕塑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的造型,也是象征仙蠡墩曾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