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要说五十名珍中的贝壳谁最常见,那当然是马丁长鼻螺,如果你经常去海边旅游的话,那不少贝壳摊子总能见到马丁长鼻螺。看到这我跟您说马丁长鼻螺之前很稀有你会相信吗?也许不会。那么马丁长鼻螺究竟是如何从稀世珍品跌落到寻常百姓家的呢?跟随今天的文章让我们走进跌落神坛的马丁长鼻螺。</p> <p class="ql-block">正式开始今天的故事之前咱还是先了解一下马丁长鼻螺拉丁语在历史上的变化吧,这同样也是一则小小的趣闻。马丁长鼻螺的种名拉丁语没啥好说的,是荣誉赠名给这个物种的第一发现人S. Trice Martin。值得说的就是它的属名,丹斯在一开始写书的时候用的属名是Thatcheria,它指的是Charles Thatcher这个人,它是谁咱先不说,总之记住下文要考。然后到了1929年,Thiele为马丁长鼻螺采用了新属名,叫Rostellariella。然后又过了差不多90多年,Denkker把他放在了Tenuitibia属,属名的大致意思是在描述它的壳很薄。</p> <p class="ql-block">说完了马丁长鼻螺那些杂七杂八的拉丁语,就该说它的故事了。1877年Angas收到了一枚他之前从未见过的长鼻螺标本,而这枚长鼻螺正是马丁长鼻螺,只是当时这个种还没命名。这枚马丁长鼻螺产自日本海域,放到今天也是马丁长鼻螺的产地之一,为Angas提供标本的人正是上文提到的Mr Charles Thatcher。当时Angas拿到这枚标本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不知道该怎么分类,因为跟其它长鼻螺一比,他的特征实在是太明显了,非常容易区分。不过在当时,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颗马丁长鼻螺,尽管没有搞清楚他该咋分类,Angas还是把它命名了。</p><p class="ql-block">到了20世纪30年代,又有几颗马丁长鼻螺被陆续发现,产地同样来自日本,对比之前的那颗马丁长鼻螺,特征简直一模一样。至此,马丁长鼻螺的分类地位终于确定。</p><p class="ql-block">既然都有新标本出水,敏锐的贝商们肯定就会抓住商机开始倒卖,只可惜这一次他们失算了,马丁长鼻螺的辉煌并不像其它50名珍品种那样能够持续到快21世纪左右。仅仅到了20世纪50年代马丁长鼻螺就变成了普通标本,不再是稀世珍品,价钱一落千丈。归根结底也许还是产地的开发,外加50年代捕捞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商业渔船开始采用更先进的拖网技术,使得马丁长鼻螺出水量激增。</p> <p class="ql-block">马丁长鼻螺</p> <p class="ql-block">尽管丹斯写书时(1969年),马丁长鼻螺已经不再稀有,但是当年Mr Thatcher的那颗马丁长鼻螺一直都是最大的,这算是一种慰籍吧。</p><p class="ql-block">如今再拿起马丁长鼻螺,回看他的历史,也许并没有像天王宝螺和上期的百肋杨桃螺那样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他从他走进寻常百姓家来看,无疑增进了人们对50名珍的了解,也算是换了种方式回光返照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