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假臭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名:Praxelis clematidea(Grisebach.) King et Robinson</p><p class="ql-block">异名: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p><p class="ql-block">英文名:Praxelis 别名:猫腥菊</p><p class="ql-block">分类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植株高 0.3~1m。茎单一或于下部分枝,散生贴伏的短柔毛和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 1.5~5.5cm,宽 1~3.5cm,具 3 出脉或不明显的 5 出脉,叶柄长 1~2cm;上部叶较小,通常披针形。头状花序有长梗,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花序梗的毛长约 0.2mm;总苞半球形或宽钟状;直径3~6mm;小花 25~30,蓝紫色。瘦果黑色或黑褐色,长 1~1.5mm,具 3~5 棱。</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原产南美洲,现广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p><p class="ql-block">入侵历史:20 世纪 80 年代在香港发现,本种为其他作物引种过程中种子混杂或随观赏植物盆钵携带进行长距离传播入侵,在入侵地瘦果可通过人为和交通工具携带传播扩散。现分布于澳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云南。</p><p class="ql-block">入侵危害:该植物所到之处,其他低矮草本逐渐被排挤,在华南果园中,它能迅速覆盖整个果园地面。由于其对土壤肥力吸收能力强,能极大地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对土壤的可耕性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同时能分泌一种有毒恶臭物质,影响家畜觅食。</p><p class="ql-block">控制方法:可在其种子成熟之前将路边、坡地、果园等处的植株除掉,根据假臭草具有无性繁殖特性,在危害面积较小时,应将所有的根状茎挖出并烧毁;</p><p class="ql-block">还可以利用百草枯或草甘膦等除草剂防治,建议在开春早期的幼苗阶段。针对假臭草易入侵的土地加强管理,清除后可重新植被或种植农作物,以加大假臭草的入侵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刺苍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名:Xanthium spinosum L.</p><p class="ql-block">英文名:Spiny cocklebur</p><p class="ql-block">分类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高 40~12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节上具三叉状棘刺。叶狭卵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 3~8cm,宽 6~30mm,边缘 3~5 浅裂或不裂,全缘, 中间裂片较长,长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柄,背面密被灰白色毛;叶柄细,长5~15mm,被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球状,生于上部,总苞片一层, 雄花管状,顶端裂,雄蕊 5;雌花序卵形,生于雄花序下部,总苞囊状,长 8~14mm,具钩刺,先端具 2 喙,内有 2 朵无花冠的花,花柱线形,柱头 2 深裂。总苞内有</p><p class="ql-block">2 个长椭圆形瘦果。</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原产南美洲,现在欧洲中、南部,亚洲和北美归化。</p><p class="ql-block">入侵历史:1974 年在北京丰台区发现,生长在榨油厂附近的垃圾上。本种果实具钩刺,常随人和动物传播,或混在作物种子中散布。现分布于安徽、北京、河北、河南、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p><p class="ql-block">入侵危害:刺苍耳全株有毒,以果实最毒,鲜叶比干叶毒,嫩枝比老叶毒, 其中毒症状出现较晚,常于食后二日发病,上腹胀闷,恶心呕吐、腹痛,有时腹泻、乏力、烦躁。重者肝损伤出现黄疸,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出血,甚至昏迷、惊厥、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种可入侵农田,危害白菜、小麦、大</p><p class="ql-block">豆等旱地作物;对牧场危害也比较严重。</p><p class="ql-block">控制方法:开花之前进行人工拔除,并加强检疫,特别是防止随进口大豆和羊毛带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圆叶牵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名:Ipomoea purpurea (L.) Roth 异名:Pharbitis purpurea (L.)Voigt 英文名:Common morning-glory 别名:牵牛花, 喇叭花,紫花牵牛分类地位:旋花科 Convolvulaceae</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全株被短柔毛和倒向的长硬毛,茎缠绕,多分枝。叶互生,叶片宽卵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叶柄长 5~9cm。花腋生,1~5 朵,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苞片线形,长 6~7mm;萼片 5,长圆形,长 1~1.6cm,基部被开展的长硬毛。花冠漏斗状,直径 4~6cm,紫色、淡红色或白色;雄蕊 5,不等长;子房 3 室,每室 2 胚珠,柱头头状,3 裂。蒴果近球形,直径 9~10mm,无毛,3 瓣裂;种子黑色或禾秆色,卵球状三棱形,表面粗糙。</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原产南美洲,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和归化。</p><p class="ql-block">入侵历史:1890 年我国已有栽培。本种主要为人为引种而引起的传播和扩散,现分布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台湾、天津、西藏、香港、新疆、黑龙江、云南、浙江、重庆。</p><p class="ql-block">入侵危害:旱田、果园及苗圃杂草,可缠绕和覆盖其他植物,导致后者生长不良。</p><p class="ql-block">控制方法:可在幼苗期人工铲除,亦可在结果前刈割灭除。化学防除,二甲四氯和 2,4-D 丁酯,可使圆叶牵牛种子不能萌发,幼苗致死,叶片喷洒可杀灭圆叶牵牛成熟植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刺蒺藜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名: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p><p class="ql-block">英文名:Coast sandbur, common sandbur, field sandbur, spiny bur grass</p><p class="ql-block">别名:草蒺藜</p><p class="ql-block">分类地位:禾本科 Gramineae/Poaceae</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丛生,具须根,植株高 20~90cm。杆圆柱形,中空, 有时外倾呈匍匐状,常自基部分枝。叶鞘扁平,除鞘口缘毛外,其余无毛;叶舌长 0.6~1.8mm;叶片长 4~27cm,宽 1.5~5(~7.5)mm,上面粗糙,下面无毛。穗形总状花序长 1.5~8(~10)cm;小穗 2~3(~4)枚簇生成束,其外围由不孕小枝愈合形成刺苞,刺苞近球形,长 8.3~11.9mm,宽 3.5~6mm;刺苞具刺 45~75 枚;外轮刺多数,常为刚毛状,有时反折,比内轮刺短;内轮刺 10~20 枚,钻形, 长 3.5~7mm,基部宽 0.5~0.9(~1.4)mm;刺苞及刺的下部具柔毛;小穗卵形, 无柄,长(4~)5.8~7.8mm,宽 2.5~2.8mm;第一颖长 0.8~3mm,第二颖长 4~6mm, 具 3~5 脉;第一小花常雄性,外稃长 4~6.5mm,具 3~7 脉;花药长 1.5~2mm; 第二小花外稃质硬,背面平坦,顶端尖,长 4~7(~7.6)mm,具 5 脉,花药长0.7~1mm。颖果卵形,长 2~3.8mm,宽 1.5~2.6mm,黄褐色或黑褐色,包藏于刺苞内。</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原产美洲,现广布东半球。</p><p class="ql-block">入侵历史:20 世纪 70 年代分别在辽宁和北京发现,本种刺苞可挂棉花、衣</p><p class="ql-block">物、皮毛及交通工具上进行传播。现分布于北京、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p><p class="ql-block">入侵危害:农田恶性杂草,危害玉米、旱稻、番薯、花生、大豆等旱地作物, 入侵草原牧场,刺苞常扎伤人畜。</p><p class="ql-block">控制方法:主要采用人工机械铲除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法进行防控。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其种子传入,重点调查铁路、车站、公路沿线、农田、草场、果园、林地等场所,一经发现随即铲除,防止扩散蔓延。结合中耕,及时铲除幼苗期少花蒺藜草,在 4 叶期以前,在根系下扎和茎分枝产生之前,进行机械铲除或人工除草。大面积发生时可采用化学除草剂,如西玛津可湿性粉剂、氟乐灵乳油、拉索乳油等化学防除。在叶面积均匀喷雾,防除效果较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西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名:Trachemyss cripta elegans (Wied.)</p><p class="ql-block">异名:Chrysemyss cripta elegans Boulenger, Trachemys lineata Gray</p><p class="ql-block">英文名:Red-eared slider, red eared turtle</p><p class="ql-block">分类地位:爬行纲 Reptilia、龟鳖目 Testudines</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巴西龟头、颈、四肢、尾均布满黄绿蓝镶嵌粗细不匀的纵纹,头部两侧有 2 纵条红斑,老年个体包括红斑在内的彩纹消失,变为黑褐色。背腹甲密布黄绿镶嵌且不规则的斑纹。腹甲黄色,每一盾片有暗色大斑。指、趾间具蹼, 尾较短。成年雄性个体,足的前端具有伸长并弯曲的爪,且位于长而粗的尾部的肛门可显露在臀盾之外。</p><p class="ql-block">生物学特性:巴西龟喜静怕噪,喜暖怕冷,生性好动,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食性杂,耐饥饿,稚、幼龟阶段多以小鱼虾、动物瘦肉等为主要食物,成</p><p class="ql-block">龟阶段可摄食植物性饲料,包括藻类、浮萍及水中浮出的其他草本植物,蟒蚌、小鱼、虾等甲壳类动物,螺蜘等各种软体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巴西龟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四、五龄。巴西龟的产卵期在 6~9 月份,一年产卵 3~4 次,年产卵45 只左右,最高可达 90 只,在气温 24~25℃下,50~70 天可孵出稚龟。适宜温度为 20~34℃,温度降至 14℃以下时停止摄食,降至 11℃以下时进入冬眠,最适温度为 32℃。</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原产美国中南部,沿密西西比河至墨西哥湾周围地区。巴西龟已经在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上都发现有野生个体的存活,并且已在欧洲、非洲、澳洲、亚洲和美国原产地以外的美洲等世界范围内成功入侵。目前分布:日本、智利、南非、意大利、韩国、泰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以色列、英国、西班牙、巴哈马、百慕大、巴西、哥斯达黎加、密克罗尼西亚共和国、新西兰、波兰、越南、孟加拉国、印度、丹麦、加拿大。</p><p class="ql-block">入侵历史:巴西龟 20 世纪 80 年代经香港引入我国内陆广东,继而迅速流向全国。宠物丢弃、养殖逃逸、错误放生等导致其在野外普遍存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巴西龟最多的国家。分布范围以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周边水域为主,目前野外分布最北端为辽宁沈阳市,南端为海南五指山市,最西端为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上海 18 个省(区、市)有巴西龟养殖场的分布。</p><p class="ql-block">入侵危害:巴西龟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收录为 100 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巴西龟排挤本地物种,对入侵地的本土龟造成严重威胁。还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罪魁祸首,在美国每年大约有 100~300 万的人感染此病菌,其中 14% 的病例由龟类传染。</p><p class="ql-block">防控方法:巴西龟不可以放生到野外,严格控制养殖场的逃逸。</p><p class="ql-block">豹纹脂身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p><p class="ql-block">异名:Hypostomus pardalis (Castelnau), Liposarcus pardalis (Castelnau)</p><p class="ql-block">英文名:Amazon sailfin catfish</p><p class="ql-block">中文俗名:清道夫、琵琶鼠、垃圾鱼</p><p class="ql-block">分类地位: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鲇形目 Siluriformes</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体长 25~40 cm,呈半圆筒形、侧宽、背鳍宽大,尾鳍是呈浅叉形,腹部扁平、体呈暗竭色、全身灰黑色带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布满黑色斑点, 表面粗糙有盾鳞,头部和腹部扁平,左右两边腹鳍相连形成圆扇形吸盘,须 1 对, 胸腹棘刺能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和爬行。雌性背体宽,倒刺软而柔滑,体色较淡不发黑,胸鳍短而圆;雄性背体狭,倒刺硬而粗糙,体色较深发黑,胸鳍长而尖, 胸鳍有追星。</p><p class="ql-block">生物学特性:属热带杂食性底层鱼类,生长适温 23~28℃, 适应性强,喜欢弱酸性水,耐低氧能力强,易养殖;有吸盘,常吸附于池壁四周,舔食残渣剩饵, 因而得名豹纹脂身鲇。成鱼体长达到 30cm,活动于水体的底层,具有适应性强、易饲养、杂食性、耐低氧、起捕率高等特点。豹纹脂身鲇对光敏感,有惧光性。晚上在远处用灯光照射池壁上吸伏的豹纹脂身鲇,只要光线照到,即使没有任何响动,也会快速潜入水底,躲避光线。在南美洲,3~6 月份开始怀卵,9 月~次年 1 月份为排卵季节,一次产约 700~1000 颗卵粒。</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原产南美洲,广泛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p><p class="ql-block">入侵历史:1980 年引入我国,因其作为观赏鱼出现。现广布于广东、湖北、台湾、广西、陕西、四川、重庆、江苏、江西、海南、安徽、上海、浙江、福建、云南、吉林。</p><p class="ql-block">入侵危害:成年的豹纹脂身鲇食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类,它还会以其它鱼类的鱼卵为食,一天可以吃掉 3000~5000 粒鱼卵,也会吞食鱼苗。</p><p class="ql-block">防控方法:严控人为引种和传播,防止扩散到自然水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