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收 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7.07阅2.09万</span></p><p class="ql-block"> 对麦收最早的记忆,是拔麦子。</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麦子是大垅大背,土很松软,拔完了麦子,土地就像是翻过一样,地面上覆盖着一层麦根上抖落的湿土。没有麦茬,有利于下一季庄稼的耕作。</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的是有一年,麦收时正赶上连阴雨,人们下着雨拔麦子,那难度就大多了,关键是麦根上的泥土抖不下来,拔下的麦子,头冲上,三、五个麦个子一堆在地里码好,就在那儿晾着,仼凭雨淋,因为就是拉到场里,也没法晾晒。</p><p class="ql-block"> 雨时大时小,一直持续了十多天,人们眼看着小麦生芽、发霉,心急如焚,但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那年还是小麦丰收,把好一点儿的交了公粮,每人只能分到几十斤发霉变质的小麦。</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那时小麦的产量很低,也就是一亩地收一布袋,大概就是一百多斤吧,人们能喝上白面做的汤面,巳经很不错了,要想吃个馒头,还得等到过年的时候。那时候,也有人用镰刀割麦子,但都是老弱病残者,拔不动麦子的人。</p><p class="ql-block"> 拔麦子的时候,天气很热,一般是天刚抄亮,人们就到了地里,人挨人排好横队,生产队长给人们分好麦垅,大家一起,展开了劳动竞赛,一般是两人一组,前面的人拔完一抱,打个葽铺在下面,这个人称为领葽,后面的人再放上一抱,把麦子捆起来,称为捆铺。拔过麦子的地里,都是放得整整齐齐的麦个子,很是壮观。</p><p class="ql-block"> 拔下来的麦子,拉到场上,第一道工序是用铡刀切去麦根,这主要是为了减少打场轧麦时的工作量。</p><p class="ql-block"> 铡下的麦根,腐烂后就还田了,没有柴草时也可以用来烧火,但因为很不禁烧,属于劣质柴草。轧完场后的麦秸,垛成垛,放着修房子合泥时用,牲口缺少饲草时,可以加入一部分,也不是好饲草。只有包着麦粒的麦糠,用水洗净后,是牲口愿意吃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收麦场上,最高端的技术活,就是“扬场”。</p><p class="ql-block"> 碌碡轧过的麦子,用叉、耙去除麦秸后,剩下的麦糠、尘土和麦粒掺杂在一起,好大的一堆,这就是“扬场”的目的物。</p><p class="ql-block"> “扬场”把式手中的工具是一把木制的锨,称为“扬锨”。在大堆上叉起一锨,逆风向上扬出去,那是一个扇面形的、均匀的抛物线。扬出去的东西被风一吹,尘土远飞、麦糠漂去、麦粒落下。</p><p class="ql-block"> 这时还需要有一人配合,称为“漫场”,就是用竹子做的扫帚轻轻地在麦粒上拂过,去除掺杂在麦粒里的稍有重量和麦粒一起落下的棍棒,实际上就是已经断掉的小麦生长时的关节点,还有就是没从麦糠中脱离出来的生长不太成熟的“麦鱼子”,最后留下的就是一大堆金黄色的、散发着清香味道的麦子。</p><p class="ql-block"> 这一“扬”一“漫”密切配合,简直就是一场艺术表演,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学不来的。</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娈化,拔麦子变为用镰刀割麦子,以后又变为用收割机收麦子。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拔麦子,那热烈的劳动场面,麦收场上的精美画面,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