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p><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景区面积3.3平方公里,分为陵墓区和轩辕庙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陵墓区景色迷人,桥山古柏参天,四季葱绿,黄帝陵墓“黄帝陵”碑和祭祀黄帝的“黄帝祭祀台”都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轩辕庙内设有“黄帝史迹展览馆”和“清明祭祖大典展览馆”,可以了解黄帝的史迹和清明祭祖大典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印池公园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 轩辕广场</p><p class="ql-block"> 轩辕广场位于景区最南端,是一座宽阔的不对称半圆型广场,总面积一万平方米,地面用直径0.5米一0.6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 印池</p><p class="ql-block"> 轩辕广场北,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沮河,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又传说这条河原名“祖河”,当黄帝被召要“御龙飞升”回天宫时,群臣先民依依不舍,眼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流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p><p class="ql-block">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考虑到“祖河”既然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的,不如改为“泪河”,再后来,为了让该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们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就将河名改成了“沮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因在印台山下,故又称为“印池”,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印池占地300余亩,水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总蓄水量46万立方米,再现出“沮水秋风”、“桥山夜月”的自然景观,也使黄帝陵山环水绕。</p> <p class="ql-block"> 轩辕桥</p><p class="ql-block"> 印池之上,横跨着一座通往北岸轩辕庙的轩辕桥。轩辕桥为仿灞河古礅梁桥,全长66米,宽8.6米,高6.15米,共九跨。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p><p class="ql-block"> 桥体全部采用花岗岩,每根石梁长5.71米,重10吨,由121根石梁铺砌而成,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 桥北广场</p><p class="ql-block"> 轩辕桥的北端即桥北广场,与轩辕庙的龙尾道相连接,面积1584平方米,地面用花岗岩铺砌。广场上耸立着四根高4.8米的花岗岩望柱,既烘托了庙前的庄严气氛,也是黄帝陵庙前区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 黄帝手植柏</p><p class="ql-block"> 轩辕庙山门内西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著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余年,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 </p> <p class="ql-block"> 黄帝手植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唯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p> <p class="ql-block"> 柏树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19米,胸径11米,其冠如盖,其势巍峨。《国书集成》记载:“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p> <p class="ql-block"> 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书:“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2月9日,“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黄帝手植柏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p> <p class="ql-block"> 诚心亭</p><p class="ql-block"> 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原称过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p><p class="ql-block"> 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 碑亭</p><p class="ql-block"> 诚心亭北为碑亭。其形式与诚心亭相仿,面积较之略大,中间仍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额间施旋子彩绘。碑亭面南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 </p><p class="ql-block"> 1987年以前,碑亭存放碑石47通,1988年将大部碑石迁至轩辕庙内东侧的碑廊。 </p><p class="ql-block"> 碑亭是重要石碑陈放亭,亭内现存石碑四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侧二通,前边一通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黄帝赞”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边一通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42年冬为桥陵改称黄帝陵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此碑原立于黄帝陵墓之前,解放后被郭沫若题字碑代替,现存石碑为重刻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侧二通,前边一通是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后面一通是邓小平为黄帝陵的题词碑,碑上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署名邓小平,时间是1988年。碑身高3米,宽0.9米,厚约0.3米。</p> <p class="ql-block"> 碑廊</p><p class="ql-block"> 轩辕庙山门至人文初祖大殿的中轴线东西两边,有两条长长的碑廊,碑廊按汉代建筑风格设计。</p><p class="ql-block"> 碑廊将黄帝陵历代保存的石碑按时代先后和内容类别有序排列,西侧碑廊自北向南依次陈列自宋至清末的56通祭祖和记事古碑,东侧碑廊内自南向北依次陈列党和国家领导人、现代书法家赞颂黄帝功德的碑文和为整修黄帝陵工程做出贡献的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 港、澳、台祭文碑</p><p class="ql-block"> 碑亭西前方,矗立着四块石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p> <p class="ql-block"> 人文初祖大殿</p><p class="ql-block"> 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的彩绘,均精致华丽。</p> <p class="ql-block"> 正殿门楣上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p> <p class="ql-block"> 大殿里保存着古轩辕黄帝画像 </p> <p class="ql-block"> 古轩辕黄帝画像</p> <p class="ql-block"> 轩辕殿</p><p class="ql-block"> 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巍巍矗立着轩辕殿。功能性设施都建在隐蔽处,环境得以净化。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p><p class="ql-block"> 轩辕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X40米的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使整座建筑显得宏伟而庄严,具有古汉风格。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约“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黄帝石刻像伫立在殿内上方。</p> <p class="ql-block"> “黄帝脚印石”</p><p class="ql-block"> 西汉文物,长0.62米,深约2厘米,于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千米的郭家洼村,是传说的“黄帝黄城巽宫”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1965年移至轩辕庙保存。</p><p class="ql-block"> 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以测运气的习俗,据说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p> <p class="ql-block"> 下马碑距黄帝陵约200米的神道旁,树立着一座明朝嘉靖年间树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行至此处,均下马下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 龙魂大钟</p><p class="ql-block"> “龙魂”大钟是用于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设计将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和时代之风采。钟体全高3.8米,口颈2.456米,重13吨。</p><p class="ql-block"> “龙魂”大钟以陕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铜钟为主型,以汉代画像黄帝功德为主图案,以周原出土的龙凤玉饰和祥云纹为底饰,钟纽为双凤耸立,两侧以双龙为扉棱,钟面正中心为篆体“龙魂”二字。钟的整体造型庄重凝练,独特精美,表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钟铭盛世、龙凤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蕴。</p> <p class="ql-block"> 中华世纪柏 </p><p class="ql-block"> 轩辕庙西侧,有公路通往桥山,可以步行上山,也可乘坐景区交通车上山。 山腰有一棵“中华世纪柏”。 </p> <p class="ql-block"> “中华世纪柏”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2000年3月7日)黄帝诞辰日,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它采集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区域特点的黄土培植,掬黄河、长江入海口之水浇灌,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p> <p class="ql-block"> 泰山五彩石</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世纪柏”旁,矗立着重达15吨的泰山五彩石,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华人艺术家陈瑞献先生撰文书写的《庚辰黄帝圣诞志》被镌刻其上,以石铭记先祖恩德,喻意神州社稷稳如泰山,中华儿女兴帮治世的责任重于泰山。</p> <p class="ql-block"> 祭祀广场</p><p class="ql-block"> 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举行祭祀活动。广场地面为花岗岩石铺就,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guǐ);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此外,东面还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整个祭祀大院,庄严肃穆,威风凛然。</p> <p class="ql-block"> 汉武仙台</p><p class="ql-block"> 东门进入陵园,左侧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p><p class="ql-block"> 汉武仙台或称汉武祈仙台,《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以土堆成,翠柏围之。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部县志》也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汉武仙台下围120米,上围22.5米,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民间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穿过汉武仙台旁的棂星门,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p> <p class="ql-block"> 祭亭</p><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冢前为祭亭,亭宽10米,深6.15米,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宽1.2米,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受毛泽东嘱托,于1958年5月手书。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卷起处系有风铃,微风起时,风铃齐鸣。亭柱上有两幅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亭地面铺以花岗岩石,纯净清亮,素朴庄重。从古至今,</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清明、重阳祭祀大典,多在这里举行,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功德,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场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前还立有一块石碑,位于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后,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轩辕黄帝在此乘龙升天时,人们不舍得他离开,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陵前原来还有一块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是清陕西巡抚毕沅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但现已佚失。</p> <p class="ql-block"> 文保碑</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祭祀大典</p><p class="ql-block"> 据史载,从西汉起先后有多位皇帝亲临桥山黄帝陵祭祀或致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p><p class="ql-block"> 现代有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亲笔祭文和题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