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靴子落地”。干了4年多的“一把手儿”终于谢幕了……回想起这次职场经历,真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p><p class="ql-block"> 4年前,当我根本弄不清楚“工商”和“工伤”的时候,一个口头任命,当年48岁的我重新披挂上阵,负责筹办这个新单位。从一把钥匙、一名员工、一间屋子、一个窗口……边干边学,就这样新单位起步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一毛钱”的开办费,怎么办?——“化缘”。从一张桌子到办公硬件,全是“求爷爷告奶奶”争取而来。“硬件”解决了,人呢?现状是能够俯下身子干活儿的员工太难觅了!4年里,员工“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想想也不能怪员工。因为我的“庙小”,一不能提拔,二不能多发“银子”。生活既现实又“骨感”。没法子,做为一个“小生产队”的“一把手儿”,首先我要带头干,其次还要时刻准备“补位”。回顾这4年“一把手儿”经历,有几件事儿仿佛如昨,不得不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官微言轻</p><p class="ql-block"> 去年有个报销待遇的群众来找我报销费用。我告诉他终止保险合同后一切待遇不与报销,并且已经提前告知当事人。可是当事人装作不知,不依不饶,声称解决不了问题誓不罢休。理讲不通,怎么办?(现在政府职员也是“弱势群体”)我急中生智,立马以微信的方式给省厅的处长发了个问题简报,请求明示。体谅基层苦衷的领导很快回复:按照条例之规定,不予报销。我把领导的回复现场给当事人看,当事人悻悻的说:不报算了,转身离去。看来真是“官微言轻”啊!我此时才真切体会到:最难干的活儿就是“生产队小队长”。</p><p class="ql-block"> 雪中送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2021年冬季的一天下午,疫情肆虐,全城“静默”。上级业务主管领导突然给我打电话说给区里协调了一笔先行垫付的抗疫资金,金额可观,要求下班前必须以电子版的形式报送,财政部门急着见手续拨钱。事不宜迟,我立即一边给主要领导汇报,同时给办公室值班人员联系准备好公章和高拍仪,又给拟拨付资金的防疫单位沟通,要求提供账号,并告知资金用途和注意事项。紧张的忙碌同时,我还不忘写份简报发到工作群。这是标标准准的用“真金白银”支援防疫一线。凌晨时分,我收到防疫单位财务负责人发来的短信:资金到账,谢。看来,关键时刻我还是没有“掉链子”啊。</p><p class="ql-block"> 亮剑 </p><p class="ql-block"> 3年前的某天,一个“小吏”(按照封建社会官场等级制度,九品以下的统称吏,是为官场社会服务的,并不是官员阶层。)把我喊到他的办公室,声称要调走我的一名员工。我吃惊的问:准备来交接工作的新员工是谁?“小吏”答:无人,你先克服一下困难。我顿时怒从胸中生,拍案而起!我正告此人,新员工未来,任何人不能离岗。随后,我摔门而去!背后是死一般宁静……一个多月后,分管人事的领导给我打电话,通知我新人已到,择机交接工作。亮剑,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亮出“底牌”,告诉对方,哪些是“红线”。在职场做为“一把手儿”,有时候不耍耍“二杆子”脾气,实在是无法应对人事关系的掣肘。因为个别“小吏”吃相实在难看!</p><p class="ql-block"> 与“群”共舞</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啥时候微信工作群成为工作的“主战场”。我现在手机里的工作群不下30个,每天回复“收到”回复到焦虑的程度。有时候半夜解手,还要翻翻手机,看看漏了“收到”没有。这几年工作群活跃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一点小事都先见个群,然后再搞“批发”。我年轻的时候在办公室也做过文秘工作,写过“大材料”。当时一般是每半年才有“大材料”,并且通过基层上报的亮点,一定要带着问题下去,见人、听事儿,材料必须弄扎实。如今,每天只有在“群里”不停的“收到”。有的“群”还“大帽子”吓人,动不动问责。时间长了,我也学成“老油子”了。打开“群”不管“批发”的是啥,先回复“收到”。过几天自然有人问你要“东西”。一些关键的数据、指标、文号……我都事先有储备,到时候“弄个拼盘儿,戴个帽子”就行了。实在是“不得而为之”啊。</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无法实现双向奔赴的事业平台,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人生一段短暂的“苦旅”。</p><p class="ql-block"> 卸任并不是“躺平”,而是再出发。除了分管工作要一如既往的干好之外,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做好曾经谋划好的事儿。首先要坚持笔耕不辍。我发现,美篇是舒缓情绪的“安慰剂”。过去的4年里,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写了10余篇随笔,并选出9篇集结成册,送给了知己品鉴,普遍反映还能“上台面”。这更坚定了我写下去的信心。可以预见,当真正告别职业生涯的时候,也是我的随笔集付梓之时。其次,“一把手儿”这4年里,由于工作繁重加之疫情因素,很多计划去的地方没有成行。趁现在身体、时间、工作都允许,行万里路,在大自然中追寻灵魂的归宿。不管咋说,健康的多活几年才是真理。</p><p class="ql-block"> 人生走过每一个脚印,岁月会记得;人生流下的每一滴泪水和汗水,韶华会记得;人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儿,生命会记得。</p><p class="ql-block"> 我轻轻的来,充满了对生活的激情和期许;我悄悄的走,带走的却是一身疲惫和风尘。</p><p class="ql-block"> 别了,曾经令我“爱恨交织”的“一把手儿”!来生不再“握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