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我们很荣幸邀请郑旭东教授并进行讲座,他从知识建构本质上分析学科教学实践,让我们从实践中深层次理解教学本质、学生学习规律。</p> <p class="ql-block">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郑教授,一上来就给我们提问题:1、在教育的意义上,动手能力究竟是什么?2、请记住教育的一个常识,千好万好,不如把课上好。3、课堂教学的灵魂三问: 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教法?用什么教——技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了整个讲座,向我们讲解了填鸭子课堂和引导学生思考式课堂区别,我们教师从知识、能力、素养方面加强自己,才能做到高处着眼,引导学生进行建构式学习。</p> <p class="ql-block"> 郑教授的课很生动幽默,引导学生进行高阶思维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建构自己知识。如问一个四年级的小孩,一个电源、电线和灯泡怎样会亮呢?我们教师往往都会按实验方法教学生,动手把灯弄亮了,一节课学生完成一个亮灯的过程,这个动手实践是不是教学的重点呢?是不是教会学生接线亮灯就是最终目的?郑教授认为手艺是学生基本生活技能,不是我们最终目标,我们要回归知识点不断追问,规划追问什么内容呢?我们究竟提问学生知道哪个是正负极,还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负极原理?前面提问是不是灯亮的原理昵?其实,灯能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知道形成一个圈,然后这时候你提问那个圈叫什么?学生回答"回路"便呼之欲出,回路才是灯亮的关健。回路就是我们要教学生重点和原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知识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去探索知识内部原理。为了讲明白跨学科的思考和实践,郑教授引导我们思考两个烧杯里液体酸性和碱性,怎样去教学生明白液体酸性、中性、碱性。我们可以用测试纸叫学生实验,然后分析学生观察测试数据,哪组数据最不正确?引出数学方差概念,为了提高学生思考十个万个为什么能力,问学生这个中性怎样得来,学生发散性思维,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加水或者加碱性物质″,加很多很多的水能得到中性,证明酸性和碱性一起,最终得到是水,(H+)离子+(OH-)离子=H2O。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跨学科知识融合,也离不开教师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知识素养。</p> <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谢郑教授用饱满的激情语言表述,深入浅出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拔,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讲座。生成性教学理念必定影响我们以后教学方法。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们却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阳江市阳东区骨干教师培训第三组</p><p class="ql-block">日期:2023年7月6日</p><p class="ql-block">撰稿:陈世文、关瑞霞</p><p class="ql-block">摄影:陈世文、易丽思</p><p class="ql-block">初审:孙小花、叶福瑞、施华要</p><p class="ql-block">终审:许必英、杨庭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