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没有事就多往山上走一走,没准哪天就成仙了!</p> <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的冬季,组织了十几个驴友登顶牛心山,穿越黄金草原,午间有烧烤野炊,曾经的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十几年过去了,再想组织原班人马再次登山、穿越已是根本不可能,只能带老妻去回味了,这倒也是别有一番情景吧,人毕竟要老去,不再逞强也许能自己老的慢一点。</p> <p class="ql-block">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在这里有更充足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偃师牛心山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大口镇南部,又叫文印山,当地俗称南台山,海拔791米,属于嵩山山脉。</p> <p class="ql-block">东四十五华里为登封嵩山少林寺,西四十五华里为洛阳香山龙门石窟,牛心山恰居其之正中。偃师西南25公里处,距洛阳市区约40公里。</p> <p class="ql-block">明弘治《偃师县志》载有其名字由来,称“牛心山因形色俱似牛心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牛心山突兀耸立,孤傲峻拔,气势磅礴,视群峰如俯拜,看诸峦似垂首,颇含庄严之尊。乾隆《偃师县志》上说:“牛心山,其山岿然,高插云霄,盘乎平塘之中,出乎众山之表。”牛心山顶的寺叫洪江寺,原有天门、钟鼓梯、观音殿等建筑,可惜如今多已塌毁,余一石牌坊,雕刻精美,有吻兽石狮、浮雕图案等,楹联为“竹径幽深慧日照三千世界,莲台清净祥云覆四大部洲。”</p> <p class="ql-block">话说当年,这里有座形似牛背的山。祖师与观音菩萨都看上了这座风景秀美的人间仙山,想把它变成自己的地盘。他们在去的路上相遇,商定谁到得早,山就归谁。祖师走得快,先到了,他把自己的神鞭插在山顶,又去别处察看。观音赶到后,看到祖师的神鞭很泄气,正要离开,忽然想到一个主意,便把绣鞋脱下一只埋在神鞭下,然后到山溪边,一边梳洗一边等祖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偃师市大口镇的山脉</p><p class="ql-block">偃师牛心山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大口镇南部,又叫文印山,当地俗称南台山,海拔791米,属于嵩山山脉。东四十五华里为登封嵩山少林寺,西四十五华里为洛阳香山龙门石窟,牛心山恰居其之正中。偃师西南25公里处,距洛阳市区约40公里。明弘治《偃师县志》载有其名字由来,称“牛心山因形色俱似牛心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牛心山简介</p><p class="ql-block">牛心山,亦称文印山,俗称南台山,在偃师市西南50里地方的群山环抱之中。明弘治《偃师县志》载:“牛心山因形色俱似而得名。”说它形似牛心,倒也勉强。但色呢?它是一座纯青色大理石头构成的山峰,不过,在峰巅之处,倒是有赭色石头,光泽明亮,宛如珠宝,从青石中挤出,真正的“形色俱似”牛心。以此而解,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牛心山突兀耸立,孤傲峻拔,气势磅礴,视群峰如俯拜,看诸峦似垂首,颇含庄严之尊。乾隆《偃师县志》上说:“牛心山,其山岿然,高插云霄,盘乎平塘之中,出乎众山之表。”牛心山顶的寺叫洪江寺,原有天门、钟鼓梯、观音殿等建筑,可惜如今多已塌毁,余一石牌坊,雕刻精美,有吻兽石狮、浮雕图案等,楹联为“竹径幽深慧日照三千世界,莲台清净祥云覆四大部洲。”</p><p class="ql-block">历史传说</p><p class="ql-block">牛心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奇妙的传说。鉴于这个传说早已融入牛心山的文化血脉,两者不可分割,将其记录如下——</p><p class="ql-block">话说当年,这里有座形似牛背的山。祖师与观音菩萨都看上了这座风景秀美的人间仙山,想把它变成自己的地盘。他们在去的路上相遇,商定谁到得早,山就归谁。祖师走得快,先到了,他把自己的神鞭插在山顶,又去别处察看。观音赶到后,看到祖师的神鞭很泄气,正要离开,忽然想到一个主意,便把绣鞋脱下一只埋在神鞭下,然后到山溪边,一边梳洗一边等祖师。</p><p class="ql-block">祖师回来后,笑着对观音说:“瞧,我早到了,鞭子在山顶插着呢!”观音装出吃惊的样子瞧了瞧,笑了:“哟!你来晚了,你的鞭子刚好插到我的鞋上了!”两个人来到山顶,祖师看到神鞭下果然有只绣鞋,便知观音耍了滑头。他很气愤,但有理说不清,便借拔出神鞭之机顺势将绣鞋挑飞,然后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就在观音得意时,忽见自己的绣鞋落到了北边的黄河中,变成了泥巴鞋,她再也笑不出来了。那只绣鞋,就是如今孟津县会盟镇东良村北边黄河里的那块河滩。观音呢?从此只好光着一只脚。再说祖师愤愤离开后,跟随祖师的护法神王灵官却不愿吃这个哑巴亏。他在离开时脚下暗暗使劲,咚咚几步,把山上原来高高的“牛背”跺低了,“牛心”也被震了出来。如今山顶还有一块突起的石头,像牛心似的,人们便把这山称为牛心山。</p> <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虽然在牛心山上为观音建了殿堂,但在南边更高的万安山主峰上给祖师建了祖师庙,以赞扬他胸襟开阔,“男不跟女斗”。</p> <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尽管离奇,但牛心山上的观音殿,倒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在如今的牛心山上,保留着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牌坊,是十分珍贵的文物:雕刻精美,古色古香。它为三间四柱五楼华表式造型,全以青石镌刻扣合而成,上面所饰的吻兽石狮、梅鹿献艺、卧牛待耕、龙凤呈祥等图案,无不巧夺天工,堪称清代石刻艺术中的佳作。除了装饰图案,石牌坊正面还有坊额“广济无疆”,侧联“竹径幽深慧日照三千世界,莲台清净祥云履四大部州”;背面有坊额“南海慈航”,侧联“莲台座上龙玑舞,宝剑池栏海渡音”。而那块神奇的牛心石,则受到众多香客的膜拜,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味。[1] 牛心山自古为佛教名山,真是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山下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小桥也有点古典</p> <p class="ql-block">客从哪里来,洛阳大谷关!</p><p class="ql-block">大谷关是洛阳通往南阳、汝州、许昌等地的重要关口,也是客家先民南迁最主要、最便利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大谷关,又名太谷关,设于东汉末年,是汉魏洛阳故城的南大门。该关遗址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寇店镇水泉村,附近有水泉石窟,风景秀美。</p> <p class="ql-block">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大门——大谷关口以东断崖之上、今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p> <p class="ql-block">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p> <p class="ql-block">水泉石窟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窟外北壁有唐代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造像一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面容丰满,体态有力,为盛唐艺术风格。窟外南壁,保存碑记一通,系依山而刻;其中有关于石窟历史的记载,字迹多已剥蚀不清。</p> <p class="ql-block">窟壁间雕大小佛龛40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或交脚弥勒佛等。龛楣及其近旁多刻有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璎珞等。佛座下有金刚力士及形象生动的蹲 卧狮兽等。雕刻技法简朴,系北魏造像风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面容丰满。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先天二年(713)等造像题记。</p> <p class="ql-block">水泉石窟内两侧洞壁雕有大小佛龛约四百余座,龛内的造像多为一佛、二 弟子、二菩萨,也有不少的交脚弥勒造像;龛楣及近侧多刻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缨络;佛座下有金刚力士及蹲狮、卧兽等。造像刻工简朴硬直,体现了北魏石刻艺术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万安山脚下的寇店镇马寨村</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美丽乡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