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 4月21日,田伟兄邀我一起去南通参加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徐锡澄和南京江北书画院魏建勋老师书法展。书展在南通博物苑,博物苑主馆为一座西式二层楼房,宣统二年(1910)底张謇看到自已个人投资建设的博物苑初显规模,掩不住内心的欣喜,写了一首被后人取名为《营博物苑》的七律。进入博物苑便会看到主馆西外墙上后人镶刻的张謇草书《营博物苑》,因为我是第一次来,对其历史也不甚了解,“营”字草书我不敢认,那天参观书展的老师特别多,请教了多位老师,看了以后都摇了摇头。我正处于一筹莫展颇有点失望之时,看见一位老先生正注视着这幅墙铭,我上前喊声老师好,先生点头微笑,未等我请教,主动向我介绍说这是张謇的草书,因为古代皇家曾在这里狩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谁都接受不了为啥叫“营”博物苑。经先生这么一解释,自已什么都明白了。参观书展,又遇到老先生,先生主动介绍自已叫张国擎,退休前是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还热情讲解徐锡澄书法独到之处,行草中带有隶书笔画,很有味道。我“鼓足勇气”请先生看看我的临摹书法作品,张老十分高兴还认真地进行点评,离别时还加了微信,鼓励我一定要坚持,并叮嘱有机会去南京带我去拜访他的挚友言恭达老师,当时,我简直是受宠若惊!我和张老这么有缘?简直是在做梦。直至看到《泰州晚报》总编(也是近期红遍大江南北的晚报专栏《坡子街》的主编)翟明先生朋友圈的一段话“但凡灵魂相似的人,不经意间的一场偶遇,没有预兆,就这么撞见,一见惊心,这就是缘。”才明白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只有缘。在这以前临帖,只临只写,法帖内容虽然也研究,但不是十分仔细,现在想想自已不是盲从古人,而是自我盲从。从这以后,我必须更加注重加强法帖内容的理解和研读了,而且要深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站在《营博物苑 》墙铭前,轻轻地诵读着“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虫鱼磊落人。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 可以同样感受到一百多年前张謇感受和感动,并生发出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永远生生不已。</p><p class="ql-block"> 认识张老真的有缘,没有认识他以前,我就在网上反复读过他写过的一篇文章《章草之圣一一历代书法人物之张芝》,对于草书的认识他结合历史、人物介绍的特别明白,真实地彰显了他深厚的文史功力、功底和非凡的艺术想象力、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两天也特意购买了张老的专著《品中国书家》,言恭达老师亲自写序,序中告诉我们“书法是写心、养性的文化,是修出来的,养出来的”,同时鼓励我们在书法文化和历史进程中要做到“追日月之短隙,穷努力之尽职。”</p><p class="ql-block"> 我想,像张謇建博物苑、翟明先生办《坡子街》、《扬子江文翠》等大众文学,或者生活中做任何事,都和写字一样,道理如出一辙,必须持之以恒,就这么简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