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韵的秋日画卷—秋日拙政园

如梦

<p class="ql-block">拙政园游玩已经不知是第几次了,每一次的游玩观感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想了解的内涵也不尽相同,越游玩,对拙政园的前是今生了解的就越多,就越感兴趣,收获也随之多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6日与姐妹们来到拙政园观赏秋日景色。</p> <p class="ql-block">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明正德八年(1513年),解官回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基建造宅园,取西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题名拙政园。后屡易其主,并几度入官,迭经兴衰分合。1860年至1863年曾属太平天国忠王府。1951年整修。</p><p class="ql-block"> 拙政园占地面积78亩(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份。另有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拙政园的整个环境虽由人做,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 1961年,拙政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拙政园与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山、留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兰雪堂,拙政园东部的主厅,此厅为入园游赏的第一景。游人进入仿古的大门,便是一个较为开阔的朴素庭园,地面为浅色方石铺筑,三面粉墙相围,东边墙根下,一株百年女贞枝叶婆娑,姿态十分入画,正面墙中,以湖石砌成一素雅花坛,上以古松,奇石为造景主题,点明了古园的景色格调。花坛两侧为圆形洞门,是游人出入古园的通道,上有砖刻门额两块,左为“入胜”,右为“通幽”。穿过洞门,又是小天井,迎面便是兰雪堂。堂坐北朝南,内有中堂隔板区分前后。前置艺术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板北侧是巨大的翠竹图。堂内除了花几,琴桌等家具外,还有四块大理石屏,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p><p class="ql-block">此地是归田故址,当日朋俦高会,诗酒留连,犹余一树琼瑶,想见旧时月色;  斯园乃吴下名区,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试看万方裙屐,尽占盛世春光。  进入拙政园大门,穿过一空旷庭院,便是兰雪堂。这堂名十分幽雅,得名于唐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诗意。兰雪”,取兰花“之幽香、白雪之纯洁也。此联文字虽长,但读起来非常通俗,如讲话一般,很好理解。上联写园的历史。拙政园东部之地,原是“归田园居”,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王心一所筑。王心一(1572—1645),曾任刑部右侍郎等职,弃官以后,在此购得十数亩荒地,建筑宅园,故联语追溯历史,开头就说“此地是归田故址”。宅第筑好后,王心一自己作《归田园居记》,对园内景色记之甚详。园中山池“亭榭之属,暨古藤奇木,名葩异草,山禽怪兽,种种备焉”。当时,许多文人墨客常在此聚会,赏景赋诗,留连忘还。“琼瑶”,美好的诗文,指当时留下的许多佳作,读读这些诗文,就可知“旧时月色”了。  下联写园的今天。拙政园占地面积四万八千余平方米,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宅园建成后,由王氏后裔居住,后逐渐荒废,成为菜圃。再后并入拙政园,清兵入苏,园由清军将领占用。民国时期曾作过政府机关,学校及学生宿舍等,已是园不成园了。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拨款进行修葺,恢复故事。故联语有“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之语。“裙屐”,裙,下裳;屐,木底鞋。这里借指男女游客。拙政园开放以后,各地游人纷至沓来,红男绿女,游园赏景,一片盛世风光。拙政园乃著名园林,清末学者俞樾有“吴中名园惟拙政”“名园拙政冠三吴”之句。联语为现代书画家钱定一所撰,对仗工整,造句长短不一,十分灵活,且简洁明快,含义深刻,似有宋词味道,真是一副好联也。</p> <p class="ql-block">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p> <p class="ql-block">芙蓉榭是拙政园东部一方形歇山顶临水风景建筑,位于主厅兰雪堂之北,大荷花池尽东头。荷池约略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远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由此而来。芙蓉榭已成为东部很有特色的风景,尤其是夏天夜晚,皓月当空,明月,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实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之感。小榭室内装修也极为精美。小榭临水的西面装点有雕刻的圆光罩,东面为落地罩门,南北两面为古朴之窗格,颇有苏州园林小筑的古雅书卷之气。</p> <p class="ql-block">秫香馆: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秫香之名,亦由此得。当年复建此堂时,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1966年,为保护起见,将图案翻入室内,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至今。今日的秫香馆四周景色开朗,南边隔水为山岛,是游人品茗休憩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天泉亭:拙政园东部的古迹纪念性建筑。亭,八角攒尖顶,原先亭内有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遗物,人说此井不枯,犹似天泉,今借以名亭。亭位于芙蓉榭西北的大草坪中,景物较为疏朗,适宜于游憩、娱乐活动。亭北为缓坡土山,山上广植黑松,以创造平岗松林的风景意境。为配合八角形的亭子造型,建筑内部也配置了一只八角形仿古木台,窗格,短墙上也饰有八角形的图案,在拙政园东部,唯有此亭为多边形,因位于空旷之处,此亭体量较大。</p> <p class="ql-block">悟竹幽居,亭背枕分隔园东、中部的复式长廊,西临大池,北有小曲桥通池中山岛并隔水与绿漪亭互为对景。与一般园林亭榭相异的是此亭以墙代柱、四边围有白墙。为便于赏景及室内外之沟通,在四壁方墙上开丁四个圆形洞门,坐亭中心石凳外望,景色面面不同,颇似观赏古代团扇山水画。从亭后长廊透过小筑双重圆洞看池上景色,环环相套极有趣味。亭侧原广栽梧、竹,其得名也源于此。又传凤凰非高梧不栖,故古园栽植极多;竹乃岁寒三友之一,为古代士人极喜爱的造景植物。此处上有蔽日之高梧,下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之翠竹,环境甚为清幽。亭西为这一景点的主景面;池南为面水的远香堂、倚玉轩等主厅,加上耸立于湖石山上的绣绮亭,泊于水中的香洲等,堪称亭台掩映,楼阁依稀。而水池北则是一片莽莽苍苍、青翠欲滴的两座岛山,极富自然之野趣。南北两岸的不同景色是园林设计上“自然”与“人为”极成功的对比。亭内悬有文徵明书的“梧竹幽居”匾额,点明了周围的环境美特点。在面池的西向墙上,又挂有署清末著名书画家赵之谦题识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不仅道出了粼粼清波、磊磊假山的动静对比,还借入了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构成了虚实相济的迷人意境</p> <p class="ql-block">荷风四面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夏有四周池中盛开的荷花;春有三边婀娜多姿的垂柳;两座曲桥划分水面,只见秋水半潭;树木凋零的冬山倒映入水,则可赏似真如幻的虚涵之美。</p><p class="ql-block"> 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四壁荷花”,说的当然是夏景了。既是夏亭,在此赏夏日之景当然最为可人。此亭被水环绕,每逢盛夏,四面皆荷,莲叶婷婷,远香阵阵,荷葩奕奕。</p><p class="ql-block">还是现代作家、苏州人周瘦鹃在《调寄望江南苏州好》一词当中,说得最为应景:“四面荷花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炎夏惬意幽寻。” </p><p class="ql-block">而“三面柳”指的是春景,荷池周边遍值垂柳,每到春来,枝条吐翠,弱柳扶风。但真想领略这春柳精妙,其实你要到池东岸的“梧竹幽居”,从对岸看这荷风四面亭,再把视线聚焦于柳梢枝头的千年北寺塔,才懂天然借景之妙。</p><p class="ql-block">“半潭秋水”自然指是秋景。曲桥分割了水面,深秋时节,这里只剩一池枯荷。秋风瑟瑟,秋雨潇潇,残荷孤寂,秋水长天。真是黄昏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到心头,是种幽清冷寂之美。</p><p class="ql-block">“一房山”则是指冬景。秋去冬来,池岛之上花木凋零,只剩山形。特别是在雪后,山姿峻峭,倒影于湖中,观之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半潭秋水”自然指是秋景。曲桥分割了水面,深秋时节,这里只剩一池枯荷。秋风瑟瑟,秋雨潇潇,残荷孤寂,秋水长天。真是黄昏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到心头,是种幽清冷寂之美。</p> <p class="ql-block">“一房山”则是指冬景。秋去冬来,池岛之上花木凋零,只剩山形。特别是在雪后,山姿峻峭,倒影于湖中,观之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p> <p class="ql-block">中部花园“见山楼”原名梦隐楼,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p> <p class="ql-block">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原名梦隐楼,为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因觉此楼名过于消极故改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中部花园“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p> <p class="ql-block">玲珑馆行额: 玲 珑 馆 译意:竹林青翠玲珑之馆。 简析:取苏舜钦《沧浪怀贯之&gt;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句意名额。撷竹之色彩风韵名馆,给人以具体形象的美感。庭院有寿星竹,翠筠浮浮,在灿烂的日光抚照下,斜洒疏影,独具神韵,令人感受到甜美、清爽和静谧。 玲珑馆行楷横额: 玉 壶 冰 译意:盛冰的玉壶。</p> <p class="ql-block">中部花园“海棠春坞”</p> <p class="ql-block">俞平伯亦喜“晚翠”二字,认为玲珑馆旁可多种几株枇杷,“那么终年绿阴罨画,婆娑可爱,就将玉壶冰改为晚翠轩,也无不可”。</p><p class="ql-block">玲珑馆是枇杷园内主体建筑,所悬匾额即“玉壶冰”,室内窗棂为冰裂纹样式,每当日光斜照,一派晶莹寒澈,通透澄明。抱柱上悬挂两副楹联,其一为“林阴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其二为“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一行一楷,令人读罢,不由得在脑海中浮现出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雅意风流。塔影亭意为“倒影如塔的亭子”,以此虚景名亭,取唐许棠“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诗意。亭建于池心,为橘红色八角亭,亭影倒映水中的塔。天空澄澈,日光明朗,波光粼粼,翠绿的浮藻与红色的塔影摇曳共舞,给人以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嘉实亭建在中园枇杷园南面,因亭周植枇杷树,故名。亭平面布置正方形,立面为四角攒尖顶小青瓦屋面,砖砌大、小四方形宝顶。亭身三方空透亭背面砌砖墙,墙面上开一方形窗框,从亭内墙框中看出去,一座假山,成为亭的框景。亭借北面假山绣绮亭为景,亭也成为绣绮亭、玲珑馆的被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专门辟出一个园中园,栽种枇杷,一道云墙迤逦横过,便隔开了空间。</p><p class="ql-block">园子内外,有月洞门可通。</p><p class="ql-block">江南的月洞门,形如满月,温润文雅而不露锋芒,像是江南的人。</p><p class="ql-block">洞门上宜嵌砖额,好比留园的“又一村”,艺圃的“浴鸥”,狮子林的“探幽”,三两字,已有点睛之趣。枇杷园砖额背面嵌“晚翠”二字,即便是落木萧萧的寒冬,步入园中,头顶上也总有枝柯蘙然,交映出一片冷翠,令人恍然领会到“晚翠”的妙意。</p> <p class="ql-block">  位于拙政园中部假山高处百年枫杨树下,亭名出自杜甫桥陵诗三十韵的诗句“绮绣相辗转,琳琅愈青荧”,暗示亭及周围美景像彩色的丝织品一般华丽,像美玉一样闪烁着光芒。绣绮亭旁牡丹花圃,春季姹紫嫣红开遍山岗,应春景亭之名。登斯亭,吟“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园主感仕途险恶,愿“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亭柱劝世文联 “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亭匾额 “晓丹晚翠”,两侧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的应景对联。</p> <p class="ql-block">雪香云蔚亭位于拙政园全园中部至高点,“雪香”来自比喻“梅花”的“香雪”,宋代诗人苏轼《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雪香云蔚中的“云蔚”则指山间林木茂密。雪香云蔚亭南檐悬有草书“山花野鸟之间”匾额,亭南柱上悬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亭子的四周栽植腊梅,冬天,坐亭中欣赏雪景,亭外腊梅盛开,暗香扑鼻,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位于拙政园全园中部至高点,“雪香”来自比喻“梅花”的“香雪”,宋代诗人苏轼《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雪香云蔚中的“云蔚”则指山间林木茂密。雪香云蔚亭南檐悬有草书“山花野鸟之间”匾额,亭南柱上悬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亭子的四周栽植腊梅,冬天,坐亭中欣赏雪景,亭外腊梅盛开,暗香扑鼻,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卅六鸳鸯馆为苏州拙政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留听阁是位于苏州拙政园的单层阁,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p><p class="ql-block">留听阁是拙政园最西端的建沟,背以青山为屏,南有临水之平台,东侧是山间小溪汇入大池之处,东南向隔水与主厅卅六鸳鸯馆相对,位置较为重要。这是西部主赏水景听声之处,取唐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而名。池中植荷,寸值仲秋季节,于此聆听雨打残荷的滴嗒声,确实饶有风趣。</p> <p class="ql-block">留听阁是拙政园最西端的建沟,背以青山为屏,南有临水之平台,东侧是山间小溪汇入大池之处,东南向隔水与主厅卅六鸳鸯馆相对,位置较为重要。这是西部主赏水景听声之处,取唐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而名。池中植荷,寸值仲秋季节,于此聆听雨打残荷的滴嗒声,确实饶有风趣。</p> <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轩,为拙政园中一亭,也是是其重要景点之一,筑于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p> <p class="ql-block">该轩选址优越,依水而筑,构作扇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p> <p class="ql-block">宜两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拙政园内别有洞天到卅六鸳鸯馆游廊南侧的假山上,建于明代。译意适宜于两家共享春色之亭。</p><p class="ql-block">宜两亭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远香堂位于拙政园中部。建筑面阔三间,10x12米,单檐歇山顶,四面厅式,四周步柱间置落地玻璃长窗,廊柱与步柱之间轩廊四绕。堂南叠黄石假山,其间有小池。堂北设平台临广池,池中以土石相间的两座山岛为屏,岛上各立一亭。现存情况屋脊粉刷层剥落,其余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在十八曼陀罗花馆西南水池中,为一八角攒尖顶暖亭,嫩戗发戗,是拙政园的最西南处,亭南原是张氏住宅进补园的入口。亭有坐槛,上设半窗,亭边长1.70m,檐口高度3.57m。据说当年园外尚无房屋遮挡,于此可以看到西边北寺塔的倩影,故取唐许棠“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之诗意取名。另一说是此亭倒影水中,宛如一座宝塔,故称塔影。</p> <p class="ql-block">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p> <p class="ql-block">浮翠阁位于倒影楼西偏南的山顶,为西部最高处,是一幢八角形双层建筑。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宋·苏轼有《华阴寄子由》诗:“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因而得名“浮翠阁”。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西花园水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