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阙奇观~洛阳龙门石窟

大海(阿勇)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p class="ql-block">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深藏于河南洛阳的西郊。这里,万千佛像矗立于悬崖峭壁之间,昭示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仿佛走进了一段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让人陶醉其中。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唐朝盛世繁华的象征,如果到洛阳旅游,没有来这里,那你就不能说你到过洛阳。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13朝古都洛阳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它就是洛阳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这座千佛之地,深藏着千年的历史底蕴。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智慧结晶。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秘的文化宝库,探寻千年历史的烙印,品味那永恒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过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p> <p class="ql-block">龙门自古就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西山龙门山和东山香山两座山头在这里对立,伊河穿流而过,从远方望去犹如天然的门阙,因此这里也称伊阙,著名的伊阙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隋炀帝定都洛阳,那时候的皇门正好对着伊阙,故得名龙门。</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伫立在时光长河中,见证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成就,让无数文化探索者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南北长达1公里,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窟龛最多、造像最多、碑刻题记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主要包括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四大部分组成。其中西山石窟是龙门石窟中的精华所在,这里的佛龛造像最为丰富,我们熟知的卢舍那大佛便在西山石窟群中。东山石窟与西山石窟隔河相望,相比于西山石窟就相差甚远,这里主要是唐代时期的佛龛为主。</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北魏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塞上闻名的石窟雕刻艺术也从山西云冈传播到了河南龙门。孝文帝敬佛,因此难忍中原佛法的没落,他不但下旨重修寺院,还遣人在洛水之畔的石壁上开凿佛像。或许,最初连元宏本人也没有想到,龙门石窟的开凿时间竟持续了400余年!</p> <p class="ql-block">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整个石窟沿着伊河两岸开凿,而最为壮观的当属西山岩壁上的石窟,而其中著名的有奉先寺、潜溪寺、宾阳洞、万佛洞、莲花洞、古阳洞等等。其中古阳洞,莲花洞等为北魏洞窟代表;药方洞为北齐洞窟代表;而奉先寺,万佛洞等则是唐朝洞窟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30%,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其中古阳洞开凿最早,造像内容最丰富,著名的“龙门二十品”,该洞占有十九品。唐代窟龛造像占总造像的60%,代表洞窟有奉先寺、潜溪寺、万佛洞、高平郡王洞、看经寺等,尤以奉先寺尾代表的大卢舍那像龛群像,雕刻精湛,气势磅礴,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北魏王室从开窟造像,形成了划时代的艺术风格。唐代是第二个高潮。龙门石窟大规模地开窟造像,从多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多民族融合的一代雄风。</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石窟,我就被宏伟的建筑所震撼。巨大的立柱,雕刻精美的山墙壁画,与壮观的浮雕形成了一幅崭新而又典雅的视觉图景。特别是站在石刻的前面,仰首挺腰,眼前无限延伸的贯通整座山岳的龙门铁索长廊暗含着高超的建筑工艺,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徐徐展开。伫立在这片千佛之地,放眼望去,石窟群宛如一座庞大的佛国世界。石壁上的佛像千姿百态,有的威严庄重,有的慈眉善目,还有的身姿轻盈。每一尊佛像都流露出独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在石窟艺术中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其栩栩如生的佛教艺术造像,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出的。</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雕像,线条苍劲粗犷,造型素朴。到了大唐,风格逐渐绚烂多彩,造型也变得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硕,狰狞,暴躁,筋骨突兀,充满了对抗的张力。</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一窟,每一龛,每一造像,每一饰物,都是雕刻得那么精妙,每一时期的雕刻都有每一时期的风格,令人叹为观止。北魏时期造像沿续了云岗石窟一贯的“秀骨清像”,唐代时期造像则面部丰满圆润,体态丰腴,体现唐人以肥为美的审美风格。</p> <p class="ql-block">壁画上的各种形象栩栩如生:神仙、佛陀、战士、劳动者……他们的身姿、面容、衣袍,柔美细腻、飘逸流畅、栩栩如生,似乎跃然其上</p> <p class="ql-block">不少佛像以真人容貌仪态为对象雕刻,卢舍那大佛有武则天真容,宾阳中洞释迦牟尼像有孝文帝的遗貌,宾阳南洞有长孙皇后的慈祥面容,古阳洞有冯太后的身影。自从北魏冯太后、孝文帝实行改革,鲜卑人逐步汉化,把西方的佛也造成东方人的样子,佛教在中国也进一步的汉化了</p> <p class="ql-block">作为进入景区的第一处主窟,宾阳三洞前总是人声鼎沸,许多游客一走到这里就迫不及待地开启了拍照留影的打卡模式。北洞里阿弥陀佛的“剪刀手”,更像是应景着游人心中按捺不住的摆pose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所造,后因宫廷政变等原因搁置,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中洞,而南洞和北洞到了初唐方才完成主体工程。</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p><p class="ql-block">在李治和武则天时代,佛石窟造像艺术已经成熟。万佛洞位于宾阳洞的南边,洞中南北壁上刻满了小佛像,有的仅有一寸或几厘米高,是唐代石窟艺术另一个高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龙门石窟之间,仿佛置身于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石窟内的壁画色彩斑斓,宛如一座华美的画廊。壁画中,天女散花、菩萨普度众生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佛教艺术的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这尊85厘米高的观世音菩萨体态丰腴,身躯扭动成S形,唐代流行的圆刀雕刻法,十分擅长衣褶的处理。这尊菩萨被誉为东望的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一道道人物群像壁画的背后,不仅折射着华夏民族悠久、光荣而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更成为了如今世人触摸中华文化的桥。这些古老的图景,原本是帮助人们认知佛教思想,但如今这些石窟壁画和雕塑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各种书画家、史学家、人文学者乐此不疲地谈论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窟凿像,广修功德,积累福报。</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p><p class="ql-block">莲花洞是标志北魏石刻艺术高峰的另一个石窟。莲花洞的名称来自洞顶直径三米的高浮雕莲花。</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巩固政权。后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的政变,统治被推翻,该窟随即终止。因此,窟中造像仅为粗糙毛坯。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世间万象,皆为因果。</p> <p class="ql-block">公元675年完工的奉先寺造像卢舍那大佛,代表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最高峰,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君临天下。</p> <p class="ql-block">月升日落,卢舍那大佛以各种化身普度众生。在龙门西山奉先寺中,她已结跏趺坐了1300多个春秋与寒暑。世事无常,白云苍狗,而断臂残损的大佛不为所动,依旧保持着谜一般的微笑,看向仿佛无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p> <p class="ql-block">开凿时间: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佛像,乃龙门石窟中最大、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佛像。以神秘的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大卢舍那像龛共有九躯大像。主佛卢舍那,大弟子迦叶,小弟子阿难,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天王,力士,构成了一组雄伟的摩崖雕像群。</p> <p class="ql-block">洛阳龙门石窟不仅是一处景点,更是一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和智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和历史。它是一座令人震撼的艺术殿堂,也是一座令人敬仰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是最早的原始药典传承,洞内雕像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狮子,为北齐时所造。</p> <p class="ql-block">在窟门两侧刻满了140方民间治病的偏方,有治疗食道癌的,也有治疗精神病的,范围涉及外科、内科、神经科、小儿科和五官科。</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以其众多的窟龛和佛像而闻名于世,所以到了龙门石窟又怎么可错过“万佛洞”和“龙门二十品”呢?可惜由于龙门二十品正在维护,所以无法看到其真面目。而香山寺和白园皆因诗人白居易而得名,到了龙门,由于体力原因而没能去看看这位著名的诗人所留下的遗迹,甚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一道道凿纹,触手可及,像是历史的年轮,又像是岁月的疤痕,坑槽深处仿佛还在回响着当年铿锵有力的凿石声,诉说着劳工的疾苦和眼泪。工匠技人凿刻着石像,也在凿刻着自己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除了佛像和碑刻,龙门石窟还有大量的浮雕艺术品。这些浮雕以精美的线条和生动的造型,再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宗教信仰和生活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如同一部活色生香的画卷,龙门石窟的浮雕艺术品让人们得以窥视千年前的风华绝代。</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石窟中,许多精美的石刻题记和碑文,讲述着这里的历史变迁。有关石窟的开凿、维修和保护等历史事件,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游客在游览石窟的同时,还能品读那些尘封的历史故事,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在龙门石窟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匠人们的精湛技艺,还能体会到一种东方智慧与美学的融合。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更是千年文明的见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龙门石窟伴随着时光的流转,传承着千年的辉煌,成为了一座永不消逝的文化灯塔。</p> <p class="ql-block">铿锵的诵经声,已随着时代远去,世人大多已习惯红尘陌世中的声色犬马。然而,历史记忆里的深深浅浅,从不曾忘却佛的存在。那些铭刻于石窟中的一座座佛像,早已成为不可忘却的时代符号,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心脏之中,遥远的龙门,其实就在眼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