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谈古论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知行合一

<p class="ql-block">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原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释为:一个人以身作则,别人自然会以他为榜样;一个人作为长官,他本身做得正当时,不用下命令,人们自然会照着去做;而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自己做不到,偏偏去要求别人,就是下了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听从,反而背其道而行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真正好的结果,首先是端正自己的态度,塑造一个良好的价值观以及平和的处事状态之后,才能影响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亦是如此,只有让自己做到“其身正”的时候,才能出现“不令而行”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赵鞅,人称赵简子,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赵简子亲率三军讨伐卫国。但是到进攻的时候,他自己没有站在前面,反而站在屏障和盾牌后面,当他击鼓进军的时候,士兵发现自己的主帅不见了,就躲在原地一动不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简子看到这幅场面,就哀叹着说:“哎呀,没想到士兵竟然坏到这种地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有一人走过来,这个人是行令官烛过,他听到赵简子的抱怨之后,走到赵简子面前就说:“这只不过是你有些地方没有做到罢了,士兵并没有什么不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简子听了这话颇为不服,勃然大怒地拔出剑,架在烛过的脖子上,对他说:“我没有委派别人,而亲自率兵作战。你却当我面说我有地方没有做好,你说我什么地方没有做到,要是有道理我便饶了你,要是没道理,今天就是你的死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行令官此时没有任何恐惧神色,反而义正辞严的说到:“贤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并十九个国家,用的就是同样的士卒;惠公在位两年,纵情声色,残暴傲慢,为秦国袭击我国,晋军溃逃到离国70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样的士卒;文公即位仅三年,勇武霸气,所以三年以后,士卒都变得驿勇善战。结果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围困卫国,夺取曹国,后来成为霸主,得以名扬天下,也是用这样的士卒。所以带领同样的士卒,却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你有些地方没有做到,士兵哪有什么不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简子听了之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说:“多谢您的指教,我知道自己哪里没有做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从屏障和盾牌后面走到了前面,结果他击鼓仅仅只有一次,士兵们便士气大振,攻上了城墙,这一战也获得了全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后来历史上才有这样一句佳话,叫做:“兵车千辆,不如烛过一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 启示我们世人:标准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自己不具备一个优秀的人格状态时,即便我们再借助自己的领导权威去压制别人,也不可能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信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有让大家发自内心的信任和顺服,才能得到合理的管理效果,所以我们在要求别人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做到。</p> <p class="ql-block">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是出自孔子的语录。它的意思是,如果领导者或者统治者自己行为品行端正,那么他不需要发布号令,他的下属也会把事情做好;但是如果领导者自身不端正,即便他对下属或者统治者下令了,下属也不会听从他的指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这句话用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学习者,追随者。</p><p class="ql-block">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出人头地,能成为佼佼者。虽然孩子的成长和成绩,和他们的先天努力有很大关系,但后天父母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多父母自己不求上进,身上一堆恶习,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其实是低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这类人也常常会搬出很多父母自身平庸,但是孩子一鸣惊人的例子,天天喊着响亮的口好”寒门出将才”。其实说的这种不用教育,孩子就成功的案例是概率很小的事件。绝大部分家庭,父母永远是孩子的领路人,榜样者。父母好的教养,品行,习惯和远见,才是成就孩子的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想要孩子优秀,自己首先得优秀。</p><p class="ql-block">现在在家庭教育中流行着一个词,那就是“鸡娃”,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报了很多的兴趣班;到孩子读书的年纪,父母又给孩子布置了很多校外的作业,孩子被学业和分数压得闯不过气,父母却觉得,这样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反观他们自己,他们对自身的要求并不高,一面叫孩子不许玩手机,看电视:但是自己却天天熬夜刷手机,刷视频,天天限制强迫不让孩子出去玩耍,自己却经常出去玩,很少陪伴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孔子那句话的印证:“其身正”,父母自己要足够优秀,品德高尚,孩子才会受父母的影响,而“其身不正”,父母自己平庸,不够自律,孩子只是被逼着学习,他们并没有形成优秀的品德和好习惯,自然很难成为杰出的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身正不令而行,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是需要我们家长做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就是说在孩子面前做到正确的一个行为,孩子就会效仿自己做这样子的行为,然后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从而达到教育的一个效果。</p> <p class="ql-block">  家长每天陪孩子熬夜娃写作业,似乎成了每个家庭都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迎刃而上的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很多作业都留在了微信,钉钉。为了怕他们沉溺于手机,大多数家长孩子写到几点,爸妈就陪到几点。每晚陪娃写作业,好似西天取经,要攻克九九八十一难。更有甚多家长被孩子们猫捉老鼠的游戏气的头疼血压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尽管每天矜矜业业,累死累活,孩子成绩依然不见提高。其实透开食物表层看本质:尽管这些家长每晚都在陪孩子,可他们基本每晚都是统一模式:瘫在沙发上刷视频,看电子书,玩游戏,玩手机,仅靠嘴指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有效的陪伴是什么样的呢?一个爸爸给出了答案。这个爸爸只是个普通的工人,没什么文化,他家的孩子却考上了名牌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别人纷纷前去取经,不善言辞的他说:“我只是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拿一本书在他旁边看。”他是用行动陪伴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太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一直是做君子——动口,只有命令、训斥。累死也教育不好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而那些做小人的家长——动手,也就是行动,自己不玩手机,陪孩子们一起读书学习。给孩子做出榜样,这样的孩子往往不需要操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在写作业,如果家长边玩手机边训斥磨蹭的孩子,可孩子根本不听,反而会说:“凭什么就行你们大人玩手机,要我孩子必须写作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首先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身教远远重于言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代的合肥四姐妹,被誉为民国的大家闺秀。一家子能出四位大家闺秀,得益于她们的父亲——教育家张武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武龄出身富家,但没有富家子弟的恶习,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和藏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他给四个女儿都请了老师,家中四个书房的珍贵的藏书允许女儿随意翻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他给四个女儿起的名字: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中都带有两条腿,他希望女儿走出闺房,走向更广阔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武龄一生最痛恨赌博,不吸任何烟,一生滴酒不沾。他给儿女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十个子女无一沾染纨绔子弟的坏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子女们拥有良好的读书氛围,张武龄在带头读书的同时,还发动家里所有的保姆认字读书。保姆们在九宫格上练大字,在煤油灯下看小说,就连梳头时也读生字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四姐妹,一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姐元和是昆曲家,二姐允和擅长诗词格律,三姐兆和是编辑,小妹充和多年在国外致力于昆曲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要想领导别人,首先要把自己管理好,换句话说,当我们希望别人改变之前,首先要改变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他人欣赏、敬佩、崇拜我们的时候,我们说的话,别人自然就会听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以致用。不是仅仅为了拿个分数拿个名次。如果家长不纠结于孩子每次小测验的分数,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孩子是否学到了方法,学到了思路,是否掌握了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技能……那么,家长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就有机会把眼光放长远,从孩子的终身成长来出发,进行思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做给他看。家长自己具备了某个好的习惯或品质,孩子就会不令而行。如果天天自己觉得生活没希望的家长,非要逼着孩子好好学习,那是一定不会实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教三千,不如一个行动;无声的行动,胜万语千言。现实中的说教太多了,人们就会有逆反,就会感到厌倦。比如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领导对员工的批评,正是因为没有言传身教,才导致最后的矛盾和冲突,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违背了自己的初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情感,审美追求,是非标准,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才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和谐,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团结。</p> <p class="ql-block">  谈古论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经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他的意思是说,只有自己愿意去做的事,你才能要求别人去做;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别人做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圣贤教育培养高才读书会群”有这么一位老师:他每天坚持五点钟起来读圣贤书。上班几公里路程坚持走路,不骑自行车。并十几年如一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多年来,他酷爱学习,省吃俭用,尊老爱幼,助人为乐,默默奉献,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带温度的“美篇”故事吸引千万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凝聚智慧和力量影响帮助无数孩子走出低谷,爱上学习,健康成长,并促进家庭和睦,深受周边群众和广大网友喜爱和敬重,被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南宁市江南区沙井街道昊壮·上乐湾小区居民黄勇哲老师。黄老师酷爱读书,只要有空,他便读书学习、做笔记、写心得,20年来熟读各类书籍有上百本,好的书籍反复阅读,书读多了、读熟了便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于是通过“美篇”与网友分享。在读书的过程中,体悟到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深刻领悟到了“百善孝为先”的内涵,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便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每个月领到工资,第一时间平分给父母、岳父岳母,端茶倒水、洗脚换衣、嘘寒问暖,让自己的父母感受到了晚辈最好的孝顺。平时节余的钱,黄老师通过各种方式送给身边特困学生、特困群众,20年来从不间断。他用善心善举刻写的“美篇”成为一种强大的正能量,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的网民关注、点赞、留言、转发,黄老师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络名人”,成千上万的网友从他分享的“美篇”文章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尊称他为“孝感天地”助人为乐的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得知身边一些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黄勇哲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去感化孩子,避免他们误入歧途,他深入搞调查、积极想办法、全力找对策,经过深思熟虑后,研究提出要用好网络吸收人才智慧,同时通过“定目标、引关注、做榜样、给鼓励”的教化理念:即把自己全国各地爱读书、有智慧、有爱心的粉丝们“集中”到一起,创建了“读书会”微信群,把有急需解决问题的家长和孩子拉进该群,请家长或者孩子将笔记、作业、考试成绩、做家务的图片或视频发到群里,由读书群里的名校老师、高考“状元”、法官、律师等志愿者们进行点评、表扬、鼓励,因势利导,满满关切,暖暖情意,平时玩性大、成绩不好受到冷落的孩子们在读书群里感受到了恰当、高规格、从未有过的“肯定”后,浑身是劲,信心满满,纷纷拿起书本、担起家务,积极投身到进步行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吸引孩子们关注读书群里的智慧成果,黄老师发动大家并带头定期在读书群里发红包,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爱上读书群,自己的心境、行为习惯也不知不觉地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让渴望上进的孩子们得到更优质、更贴心的教育,黄老师还探索了“线上+线下”的感化方式。除引导孩子们进群渡金外,还经常邀请南宁市区教育文化界有影响力的网友利用业余时间到自己的家里,根据孩子的喜好特点进行量体裁衣,“一对一”“多对一”“几对几”为孩子们进行辅导,定目标、教方法、给信心、激斗志,无价的“营养大餐”让孩子们如沐春风、如打鸡血,那些受到教化的孩子都慢慢改掉了坏毛病、养成了好习惯,变化日新月异、进步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在读书会群,黄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下,更多的家长开始主动反思,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习圣贤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善良的人自有天佑,让大家更惊奇感动的是:黄老师八十多岁的父亲三个月前突然得了重病,已经被医院判了死刑。没想到在黄老师全家,及读书会群所有人真诚的祈祷祝福下,昏迷了三天三夜的老人尽然又奇迹般的苏醒。</p><p class="ql-block">并在黄老师全家静心的守护关爱下,原本只能坐在轮椅,生活完全不能自己,意识模糊,不会言语的父亲,竟在一个月前尽然健步如飞,自己独立食饭,说话还铿锵有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黄老师网名“孝感天地”百善孝为先,黄老师救父心切,孝心感天动地。而老人现在完全康复就连当初医院的专家医生都说简直是医学界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我们更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引领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读书会群有一位特殊的母子。当妈妈的刚进读书会群,因为初中文化水平,再加上生平工作忙,更本无暇照顾教育孩子。每天更多的就是训斥强迫孩子学习。当然现在早已不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年代”。顽皮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七岁的小良棵非但不听妈妈呵斥唠叨,还更加的排斥读书写字。气的这位妈妈不知背地里偷偷流了多少眼泪,虽然对孩子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计可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机会,这位妈妈结识了德高望重菩提之心的黄老师。并经过黄老师的引荐,加入了读书会群,经过黄老师耐心的开导和沟通,这位曾经一直以文化低、工作忙,理解能力差,教不了孩子为借口的妈妈,终于认识到了自己跟其他优秀父母的差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第二天开始,当妈妈的哪怕每天下班累的筋疲力尽,也开始跟黄老师学习。从刚开始极不情愿的的每天读一段话,几十个字,到后来自发意愿,成为习惯的每天读论语三字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妈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调皮捣蛋的儿子慢慢的受妈妈影响,悄悄地放下了手中的玩具,手机。并主动要求妈妈买三字经,唐诗宋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身教永远大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然结果大家可想而知:读书会群的这位勤奋好学,以身作则的好妈妈,现在不仅说话温文尔雅,文章出口成章。还被任命为群管理员,成了群里所有家长学习的楷模和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文中原本顽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小良棵进群半年时间:每天坚持抄诗文,写笔记。录视频。一下子名列前茅,并被学校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每天慎独自律,坚持视频分享。以身作则,引领影响了更多不爱学习的小孩子主动爱上学习。并被众多家长心甘情愿,心服口服的称之为老师。</p> <p class="ql-block">  在“圣贤教育培养高才读书会群”还有一位特殊的妈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姑,淳朴善良,为人真诚。三年前逢上了她人生的至暗时刻:老人得癌,爱人腿伤,自己失业;“屋漏偏遇连夜雨”,一向他引以为傲的儿子因遭遇家庭变故,中考失利,突然抑郁。 女人一下子感觉天崩地裂,万念俱灰。成天以泪洗面,不知所措。为了发泄对命运的不满和激愤,女人开始迷上了在美篇里写诗作文。虽然对生活百般不满,可女人善根深厚,还是喜欢写正能量文章,自娱自乐,修养身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常与善人,天佑好人”。就在女人万念俱灰、生不如死时,突然美篇里结识了一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以文会友、热爱写作的老师网名“孝感天地”。 素昧平生,远隔千里。尽凭一个美篇。老师不仅在写作上给予村姑指点迷津,还特意把她拉进了一个“圣贤教育培养高才读书会群”。群里都是一些退休的老领导,作家。还有一些正当编制的教授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群里每天都有教授老师们雷打不动,坚持不懈的分享美文,美句,精美视频。当然全部都是励志的正能量,让人读了看了内心充盈,耳目一新。进群不到两个月,村姑开始放下了所有的戒心。开始跟老师吐露自己的对人生的烦恼和不幸。字里行间女人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满腹委屈,比窦娥还冤的女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深明大义,善恶分明的老师一句话让村姑犹如当头一棒,醍醐灌顶。听了女人的一番哭诉,老师非但没有安慰半句,还正气凛然的跟她说“小李,我知道你文化不高,但功底深厚,写作水平很高。但你在生活里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师告诉村姑:女人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磁场“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女子本柔,为母则刚”; 女人是一个家里最好的风水,唯有当妈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孝亲尊师,圣贤教育。做儿女的才能德才兼备,孝子贤孙;老师还胸有成竹,信誓旦旦的说“只要你不退群,每天坚持跟群里老师学习,坚持写作。我保证你不到半年时间,你家就会时运来转,好运连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女人半信半疑,百般不服,可为了全家生活能早日走向正轨,苦尽甘来。“死马当话马医”。于是她开始坚持每天跟群里诸多圣贤老师们一起学习取经。结果不到半年,不光女人整个人性情大变:阳光自信、性格温柔,谈吐文雅。他的一双儿女更是一改生平游戏痴迷,脾追星迷星。尽然都无师自通,自发自主的爱上学习,勤奋刻苦,慎独自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坚持每天跟村姑一起学习,成绩一下子突飞猛进。考试从三百多分到了四百多分; 儿子高考虽然考上了本科,可一心想上军校,给自己重树了目标方向,发誓今年再卷土重来,好好补习。 更让女人感动的是原本两手不沾阳春水,成天就知道喝酒玩游戏的爱人,开始回家主动帮女人家务、并主动戒掉游戏,快手抖音刷看正能量视频。干活不再挑挑拣拣,工作负责认真,深得老板器重。</p> <p class="ql-block">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用在现在启示我们世人:做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身正,就是说你能贯彻自己的标准,不论是谁,一视同仁,还能做到严格律己。这样的人,不论是当家长,还是当领导,都是值得尊敬的,他本身做到了,然后要求别人,别人还有啥可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之,如果一个人自己定了个规则,去要求别人,结果自己转脸就违反了这个规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种人,谁会听他的呢?即便他有地位有权势,可以对大家进行肉体毁灭,那也做不到服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说的“人心”也就是“道德”的意思。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不讲道德,不得人心是不行的,想要别人跟随你,听你的,自己先做到是基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世上,教育别人可以用“言传”,而感化别人则是用“身教”;很多时候,言语能够传达的只是一种信息,而以身作则才能够传递一种力量,所以古人才说身教重于言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才会信任和认同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主要启示我们家长: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家长必须要从想做什么样的父母做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更强调了:作为家长,我们生平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唯有我们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圣贤教育,孝亲尊师。才能培养出知书达理、德才兼备、善良孝顺、责任担当的好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