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出游记丨巴布熊猫游富川(上)

巴布熊貓BABOPANDA

<h3><strong>·</strong></h3></br><h3>4月27日-30日,巴布熊猫前往<strong>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strong>,开启了为期四天的调研之旅,下面就跟巴布熊猫一起来欣赏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美丽风景吧~ </h3></br> <h3><strong>虎头村</strong></h3></br><h3>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的龟石水库旁,私藏着一个画卷般的小村——<strong>虎头村</strong>,村里民居七彩斑斓,村前水库碧波粼粼,村后山岭松竹林立,优美的自然环境与3D墙体彩绘浑然一体。</h3></br> <h3>七彩虎头村村牌</h3></br> <h3>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当地依托自然环境,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重点打造虎头村七彩乡村建设。村民们成立了合作社,开起了农家乐,如今的虎头村,成为了新兴生态旅游村,村民的生活也如同这墙上的色彩一样,五彩斑斓、有滋有味。据统计,2016年以来,当地投入5000多万元,对虎头村69栋民居进行了3D彩绘,建成一批旅游基础设施。<strong>建成后的第一个国庆节,虎头村接待游客就达5万人次,相当于全村村民数量的172倍多,带动饮食、购物等服务业发展</strong>。<br></br></h3></br> <h3>七彩虎头村墙绘楼房</h3></br> <h3><strong>茅刀源村</strong></h3></br><h3>富川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开展以来,<strong>茅刀源村</strong>在全县率先完成了“三清三拆”工作,已有67户村民的房子完成了外立面改造,如今茅刀源村村道宽敞整洁,漂亮的民房错落有致,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再加上依山傍水绿意环绕的自然风貌,五颜六色的人文彩绘,内容是如何保护生态、弘扬美德和茅刀源村规民约。不仅让本地居民幸福感爆棚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h3></br> <h3>茅刀源彩绘墙体</h3></br> <h3>广西锦沐仁和中草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示范带动村民种植<strong>天冬、岗梅、三叉苦、千里香、两面针、野菊花</strong>等<strong>中草药</strong>18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和乡镇村屯发展中草药种植超过5000亩,成功创建广西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富川华润三九(南药)产业示范区,中草药材种植已成为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h3></br> <h3>华润三九(南药)产业示范区</h3></br> <h3>与瑶药创始人席磊交流</h3></br><h3>茅刀源村还依托生态优势,<strong>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建设</strong>,将<strong>乡村风貌提升工作</strong>与发展特色产业、<strong>乡村旅游</strong>等相结合,实现茅刀源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提升的互促互进、共同发展,让茅刀源之美迸发更强劲的生命力。生态即产业,绿水青山在茅刀源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2016年,茅刀源屯年人均收入6000元,目前已达1万元,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7.4%降至现在的零,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0.88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24万元。短短几年时间,茅刀源屯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草药种植基地。<br></br></h3></br> <h3><strong>下湾村</strong></h3></br><h3><strong>下湾村</strong>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西北,背靠雄伟壮丽的西岭森林公园,西岭生态旅游示范区拥有“<strong>广西避暑旅游景区</strong>”称号。2021年,富川瑶族自治县下湾新型农村生态社区在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题的乡村振兴论坛·广西活动中入选“壮美广西·乡村振兴”年度特色案例。全区30个村(社区)入选该批案例,它是贺州市唯一入选村。</h3></br> <h3>下湾村门牌楼</h3></br><h3>下湾村下辖下源、新立寨、茅樟、白露塘和林家5个自然村屯。目前,该村5个屯已完成水泥路、巷道硬化,建立脐橙、蜜桔、柑橘、葡萄、西瓜、花生采摘园等一批<strong>绿色水果种植基地和生态农庄</strong>、<strong>家庭农场</strong>。<br></br></h3></br> <h3> 下湾村“八卦步道”</h3></br><h3>漫步于下湾村,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文化广场娱乐设备齐全,洁白的民房墙上用绘画点缀,美丽整洁的乡村,一幅“村在果中,房在绿中,人在画中”的乡间美景。一座风雨桥,坐落于山脚下,立于山涧小溪之上。溪水之上设立“八卦步道”,村民称之为“八卦广场”,表达了村民<strong>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strong><br></br></h3></br> <h3><strong>写生基地</strong></h3></br><h3>秀水状元村以秀美的山水景色闻名,旖旎的自然风光多年来吸引着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赏景写生。该<strong>写生基地</strong>占地16000多平方米,极具原生态和民族风情特色,集艺术教育、休闲观光、写生创作等功能于一体,规划建设内容有学生楼、教师楼、专家楼、接待中心、廊架、配套建设室外给排水、景观绿化等附属工程,同时,基地内设有专用画室、篮球场、阅览室、美术博物馆等设施,为前来写生的学生和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大家的学习、生活需求,以艺术教育带动文旅产业发展。</h3></br> <h3>写生基地效果图</h3></br> <h3><strong>秀水状元村</strong></h3></br><h3><strong>秀水村</strong>位于广西富川县朝东镇境内,又称“<strong>秀水瑶族状元村</strong>”,由水楼、安福、八房、石余四个村组成,有状元庙、庙旁的心心相印树、毛氏宗祠、明清民居、如斯夫戏台等景点。秀水以耕织为生,却有书院学堂数家,读书之气蔚然成风,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在县志记载的133名富川历代科举进士名录中,秀水村占了27名,分别是进士26名和状元1名——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所以有“状元村”的美称。</h3></br> <h3>秀水村古建筑</h3></br><h3>而且,这个状元村,在中国恢复高考后,村子<strong>考取全国各重点名牌及普通院校的大中专生人数就达120多人</strong>。曾有史学专家研究,秀水村所以出了那么多的状元、进士和举人,与潇贺古道有极大的联系。古道不仅加强了商贾贸易,货物流通,而且也便利了人才来往,信息交流。一些外地的秀才、举人沿古道到此任教,传授知识,开阔了村人的视野,增长了村人的见识。村内有状元楼、古戏台、古牌坊、古泉池等景观。村子里面是很朴实的民风,朴实的建筑,保持着原村落的样子。<br></br></h3></br> <h3>参观进士楼</h3></br> <h3>参观状元楼</h3></br><h3>漫步在秀水村的道路,一路上都是<strong>典型的田园风景</strong>,矮小的梯田,高耸的山峰,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秀水村,不仅有岭南秀美的山水村风光,更有民间的明清建筑,“<strong>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画中</strong>”,风景优美,山清水秀,人才辈出。<br></br></h3></br> <h3>秀水村“风雨桥”</h3></br> <h3><strong>岔山村</strong></h3></br><h3>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strong>岔山村</strong>始建于明代初期,兴于明中期,距今已有600多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瑶族古村落。它是潇贺古道进入到广西的第一个村,得交通之便,它曾经是这条古道上著名的驿站。不过,随着交通中心和交通干线的转移,这个喧嚣的岔山村渐渐的就无人问津。岔山村原来是一个贫困山村,225户农户中有100户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曾将近40%,农户靠天吃饭,收入来源单一。</h3></br> <h3>潇贺古道第一村——岔山村</h3></br> <h3>岔山村村中石板路</h3></br><h3>但是从2016年开始,岔山村通过“古道+美食+互联网”旅游开发模式,结合瑶族文化和特色美食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打造出一条有扶贫超市、古道油茶店、农家乐、烧酒铺等各类特色商铺的古道旅游商业街;推出一组金牌特色小吃“梭子粑粑+油茶”,梭子粑粑成为网红;以旅游带动为契机,引导村民打造微田园、微果园、菜中村、花中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和农家乐经济,形成“探古、赏荷、登山、采果、摘菜”的乡村休闲养生度假旅游新格局。</h3></br> <h3>村内随处可见古民居、石板路、石板桥、石碑刻、古风雨桥、古戏台、古隘口、古庙、古祠堂、古树、古井,是潇贺古道文化的活字典。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张张靓丽的名片,贫困村摇身一变就成了网红村,古道重现繁荣,富川岔山旅游扶贫走出一片艳阳天。</h3></br> <h3>岔山村美食“梭子粑粑”</h3></br> <h3><strong>福溪村</strong></h3></br><h3>位于秦汉潇贺古道、楚粤通衢旁的广西贺州市富川县朝东镇<strong>福溪村</strong>,始建于宋代,南宋开始兴盛,明清达到了高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七朝古寨”之说。古瑶寨有周、蒋、陈、何四姓,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h3></br> <h3>朝东镇福溪村风雨桥附近村容村貌</h3></br><h3>这里,不只是深厚文化底蕴,更有着记忆里,古村应有的所有东西,青石小巷四通八达,安静而清幽。据福溪村周氏族谱记载:先祖周敦颐宦游路过此地时,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便留下一子在此安居。村中建有周氏宗祠,又称“濂溪祠”。寨内沿溪主街将四个族群聚落串联起来而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内含十三门楼巷子,二十四个庙宇戏台,形成了一个包括商业街道、居民、公共宗祠、戏台、寺庙、风雨桥、石板街组成的古代传统村落。据统计,福溪村历史上出了五位进士和35位头上戴有官帽的人士,一块块官宦恩赐的牌匾仍熠熠生辉。   <br></br></h3></br> <h3>福溪村街道</h3></br> <h3>福溪村宗祠</h3></br><h3>近年来,富川县朝东镇政府围绕“规划先行、保护原真、塑造品牌、传承文化、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发展模式,引导村民积极打造集“寻古、访幽、尝味、淘宝”为一体的古村落特色旅游品牌,保持“原汁原味”和历史沧桑感,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目前,福溪宋寨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建筑风格和古朴清幽的旅游环境,成为贺州一个有名的乡村旅游点。福溪如同一本千年的诗集,被遗忘在图书馆尘封的书架,当人们不经意地走过,翻开这美丽的篇章,无不痴迷于她的古朴和优雅。</h3></br> <h3><strong>石余村</strong></h3></br><h3>“湖塘隔岸碧相鲜,田舍寒炊晚顿烟”——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strong>石余村</strong>,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背倚青山,面临清潭。在秀水、岔山、深坡等古村落大火之时,朝东镇石余村却鲜有人知,石余村是秀水状元村的一个自然村,毗邻青龙山庄,是古代军事、政治、商贾之道。</h3></br> <h3>朝东镇石余村村口建筑</h3></br><h3>高翘的屋脊参差错落,村中徽式民居风格的古屋鳞次栉比,但又户户相通、屋屋相连,看似“粗糙”,却满是人间烟火味,当村中各个角落组合在一起,自成一派独特的景致!与秀水状元村一脉相承,石余村文风兴盛村中,随处可见“诗礼名家”等匾额,无不彰显这是片人文悠久的土地。如今,展开富川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每一处着墨都令人欢欣鼓舞,一处处希望迸发的特色产业,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无一不成为令人向往的诗意田园。</h3></br> <h3>青龙山庄</h3></br> <h3><strong>白面寨金丝楠木林</strong></h3></br><h3>明代《博物要览》记载:“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闪烁可爱。”金丝楠木因木材有金丝纹理,且打磨光滑后呈现出类似绸缎的光泽故得名。<strong>金丝楠木</strong>1984年列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重点保护植物名录》,<strong>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strong>。</h3></br> <h3>金丝楠木王</h3></br><h3>楠木林属于秀水生态旅游区的一个小景点,看起来并不太起眼,它偏居一隅,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穿过狭窄的乡道,在一片阳光暴晒的稻田中,忽然出现一片森林,真有些沙漠中看见绿洲的感觉。白面寨保存着一片金丝楠木林,面积132亩,有闽楠约4000多株,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闽楠单片天然纯林,其中有一株国家二级保护古树是广西最大的楠木王,胸径达116厘米。楠木是我国珍贵树种,因木材芳香耐久而闻名,材质致密坚韧,生长极为缓慢,是上等建筑、高级家具等良材,在古代往往只有皇族才有资格使用楠木。在“惜木如金”的富川人的精心保护下,朝东镇的金丝楠木林成了中国华南地区面积最大的金丝楠木天然纯木林。去年11月,富川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h3></br> <h3>金丝楠木林</h3></br>